郭艷
【摘要】初中地理教學要根據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需要,在學會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基礎上,更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加強地理啟蒙教育,拓展地理教學空間和時間,訓練和引導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用地理語言去表述、用地理思維去思考問題,關注我們所生存的空間。
【關鍵詞】生活地理 地理啟蒙教學 地理語言 提高意識 端正態度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58-01
地理學科這一自然與社會科學相融合的邊緣學科,它既有自然學科的神奇與深奧,又有社會科學的廣博與靈動。它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我們應靈活而機智地去應對地理教學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挖掘地理學科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知識和信息,把它們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來進行編排和整合,從而為學生所用,為教師所用。
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看,我國的地理教學的學習環境是教室,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我們又增添了電子教室。這些是讓我們學會從書本中汲取知識、從網絡、各種媒體上獲取知識,都是鍛煉和教會我們如何間接地獲取地理知識,證明所考證知識的正確性。有個學生曾經問我:“老師,什么是巖石,什么是化石?它們有什么區別?”這個問題,有的老師肯定會解答,但是,在孩子們的腦海里,還是沒有巖石和化石的樣子。為什么?因為,他沒有見過這兩種東西,可能老師們也很少見過它們。也許我們能夠用語言很好地表述和詮釋它們。但是,如果它們真的在我們眼前,你會認識它們嗎?
小時候,我們都習慣看天上的星星,孩子們會想:它們為什么會在天上而不掉下來,我們為什么摘不到它們?天上的星星為什么會眨眼睛?太陽和星星為什么會交替出現?這些問題我們很小就裝在了心里。但是,如果家里的人不能很好解釋這些問題,只有等到初中上了七年級才能夠漸漸揭開這些神秘現象的面紗,而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背負太多的學習任務,對各種地理現象的探究和學習, 也就成了一種差事,草草應付了事,沒有什么興趣可言。
在生活中,許多孩子們都有跟隨父母出去旅行的經歷,他們會接觸到與他們不一樣的人、包括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服飾、不同的飲食和習慣。而我們的出行,大多能聽到父母傳達給孩子的就是:“看,這是外國人!”
其實,地理的學習是來自生活的,它跟語言一樣,是如影隨形的,只是我們從小就沒有養成思考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習慣而忽略了身邊的人、身邊的事以及我們所生存的環境。那么,我們的地理教學應該是怎樣的呢?
首先,要從小抓起,重視對孩子們地理知識學習的引導和教育。當然,這就是地理啟蒙教學。
其次,要把孩子的學習興趣當作一種愛好來培養。為什么音樂、美術會吸引孩子們去學習?因為父母認為,孩子們學了音樂或者美術,就多了一個特長,以后就會多一條出路。而沒有或很少有家長給孩子買天文望遠鏡,說:“我們支持你觀察各種天體的運動,學習更多的天文學知識。”因為,這對于孩子來說,畢竟有點遙不可及,而且收效較慢。這就要求我們在地理教學上,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了解對自已生活有用的地理,一方面要給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地理、研究地理的一個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天然的。
第三,現代信息技術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課堂上也不能泛泛使用,要應具體情況來定,例如:對各種自然現象,如地球的公轉、極晝極夜現象、地震、火山的形成和危害、板塊構造學說等,可以通過多媒體或實驗演示來呈現,而地圖的使用、天氣和氣候的特點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地形的類型和特點、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都可以從學生所生活的地區開始,通過調查、研究、分析、歸納,得到結論,從而印證書中知識的正確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會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第四,大自然是孕育地理的搖籃,要想研究地理,必須要回歸大自然,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從大自然的各種形成、發展規律中,我們可以發現大自然有許多神奇的力量和難以解釋的現象,它們會讓這個世界變得多姿多彩,也會讓這個世界滄海變桑田。
第五,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是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讓減負增效不再成為口號,讓學生不再為上課聽不懂課,聽不明白問題而煩惱。這就需要讓地理語言成為一種時尚的語言,要求我們普及地理語言。每個學科都有它的學科體系,也有它的語言系統,如果不首先掌握地理語言,那么,對于剛接觸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豈不就是一本天書?
第六,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句話其實并不新鮮,幾乎每個學科都有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應試教育的今天,中考科目課堂上學習氣氛濃厚,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是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重要指標,也是學生能否考上重點高中的唯一砝碼,所以他們沒有怨言,認為付出這些辛苦是值得的。但是如果再過十年,當這些學生走出校園,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后,他們會漸漸地發現在生活中自己還是不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上商場買東西不會講價,上銀行存錢,根本不用自己去計算什么利率;而出門在外,卻經常要看地圖,學會看路標,注意天氣的變化,知道哪些是當地的時令蔬菜和水果。這時,他們常常會說:“念再多的書也沒有用,我們還是不會生活。”其實,不是讀書沒有用,而是我們沒有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更不要說運用了。古人說的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把學習融入現實生活當中,讓學生去親身體驗生活中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我們應該會做什么,這樣才會端正學習態度,并學以致用。
第七,在生活中,我們從大眾媒體和網絡上,甚至有的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常聽到下面這樣的話,如:“低碳出行,從我做起”、“文明交通,人人有責”、“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垃圾分類回收”、“不使用一次性消費品”等等,而真正擁護和履行這些生活中行為準則和要求的人并不多。因為只有當人們真正認識它們的重要性之后,才有可能提高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為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出一份力。
認識是主導,態度是根本,方法是手段,地理教學要想深入人心,三者缺一不可。地理課堂只是我們學習的一角,而生活才是煉就地理知識的大課堂,只有認識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地理教學,使地理教學研究不再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