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合林
【摘要】全面貫徹新課程的基礎理念與教學實踐中,正確把握學科特點,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大力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構起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結構,提升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87-01
“地理,是我往往失分較為嚴重的科目,這次考試的題目較為簡單,主要失分原因在于我的基礎概念和對一些地形圖的理解不夠深刻……
政治,是讓我非常遺憾的,原本非常簡單的題……上課沒認真聽講,一道老師重復了很多遍的題答錯了,這是我不認真聽講導致的后果……
語文,……我覺得是我自己積累的太少……
生物,……我在識圖的概念上沒有做到多背、多看、多記……失分……遺憾……”
這是一名學生期中考試后的卷面分析,我又仔細翻閱了試卷,從文字中我們能看到學生的自責、懊悔、反思的心情,積極的從自我查找問題,但字里行間也反映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問題,這就是:地理的基礎概念和對一些地形圖的理解不夠深刻,是學生理解的差嗎?我想原因應該是教學過程中少了實踐活動;政治…遺憾…簡單的題…老師重復了很多遍的題是我不認真聽講導致的后果……不認真聽講的原因——課講的枯燥、乏味。我們的教學方式是不是有了問題?怎樣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注意教學節奏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語文沒有積累,寫作沒有素材,原因很簡單,學生缺乏閱讀寫作的有效性訓練。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生物學科豈能是做到多背、多看、多記就行?
可見,我們的教學存在太多的問題,怎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怎樣才能做到深入貫徹新課程理念,以生為本、教學相長,建構起生動活潑、高效務實的課堂?我看還是扎扎實實的從備課、上課、評價、課堂訓練做起,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備課要“實”。
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備課準確到位,扎實有效是最基本要求。因此,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所處的地位、作用。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當然,教材是專家編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內容單一,片面,所以教師不能完全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將相關的課外材料引入課堂,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我們需要科學重組教學內容,大膽的改造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還有,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務必要考慮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跌宕起伏,讓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化,始終讓學生保持一定的興奮點。教學材料的取舍上我們要充分領會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整合課程資源,以生為本,因為在當前的信息社會,學生攝入的信息量很大很大,我們的教學就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把學生掌握的信息資源為課堂教學所用,決不能讓校園和教學與世隔絕,忽視身邊生活,孤立、靜止地去死教書、教死書,累了自己,苦了學生,而一無所獲。例如筆者曾在一堂地理觀摩課中,授課教師把海陸變遷與當前發生的日本大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有效組合,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上課要“活”。
陶行之先生曾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師首先要把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作為課堂的一個基本著力點,因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精神要來自學生自身,努力營造一個自由、寬松、民主的教育氛圍和環境。所謂自由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心理,讓他們感到無拘無束;寬松就是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要讓孩子打開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經驗和體會充分地表露出來。我們的課堂如果不能夠將孩子的經驗、認識真正整合起來,那么孩子的經驗就無法完成認知再構,形成新的體驗,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了;民主的課堂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伙伴、協作者的關系。我們的課堂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愿意想、愿意說。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其次,確保課堂教學高效,要做到一是教學方法要活,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法,無論是六步教學法,談話式教學法,點撥式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等等,要貴在得法,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靈活地運用各種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二是教學狀態活。要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學和練,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促進者,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三是學法指導活。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善于為學生創設提問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
三、課堂評價要“準”。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起著導向作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關系到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的形成,關系到學生的個性、人生觀、世界觀的發展。評價要充分體現過程性和發展性,教師要盡量全面的掌握學生信息,采用正確的評價方式,對學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發現和捕捉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找到值得表揚和激勵的地方,做出有效評價。評價要從正面加以肯定,以激勵性的語言來描述評價結果,也要注意在肯定成果的同時,委婉地指出不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高漲的學習激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體驗成功,感悟成長。其次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估,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評價的能力,使他們評估與自我評估相結合,使評價制度更能發揮激勵學習的作用。
四、訓練效率要“高”。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訓練內容要指向目標,集中目標才能集中優勢,課堂上每一項訓練活動,每一首訓練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訓練設計要科學有序。一是訓練題要典型有序,從內容上看,鞏固記憶性的題,要求提示明確,表述概括簡練,題型典型;理解運用基礎知識,發展思維的題要靈活多變,角度典型;培養遷移創新能力的題,要求新穎,又要與所學知識自然聯系,內容典型。訓練題的編排更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著眼點放在分層教學上,既有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題,要有適合一般學生的基本題,還要有適合優生完成的提高題,促使各類學生都要“跳一跳摘桃子”。二是訓練過程要體現發展提高,即有利于學生提高思維品質的發展。教師要在課堂“雙基”教學活動中強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演繹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訓練,以培養出良好的思維品質與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