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 楊和平
摘要:《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歷年來對它無論是文學、音樂、歷史等的研究在數量上實在是不勝枚舉,甚至有些“寫爛了”。本文旨在通過對《詩經》中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分析其相似與互補的部分,并對當代音樂與詩歌的現狀作出比較,希望能在這個方面作出一點創新,為該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詩經》 詩歌 音樂 發展
一、《詩經》中詩歌與音樂的存在方式
原始音樂與原始詩歌如并蒂蓮一般總是共同相生,這也是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在我國,最早的“詩”的概念就是指《詩經》,它在當時是可以配上音樂歌唱或演奏的,雖然在文化交替的過程中那些曲調沒有保存下來而漸漸亡佚了,但在史料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關于《詩經》歌唱內容的描述,如《史記·孔子世家》就記載了“古者《詩》三千余篇……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对娊洝分袩o論是其中歌頌的愛情、描述的社會生活,或是感情的抒發、甚至是對奴隸主的不滿,都通過樂曲的形式演繹、通過詩歌的形式記載?!对娊洝饭卜譃轱L、雅、頌三個篇章,其中《風》共160篇,大多是記錄了各國的民間音樂,面積遍布15國,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大多表達愛情,直接而熱烈,即使現在僅僅看著文字都能感到濃濃的情感氣息撲面而來;《雅》分大雅與小雅,共105篇,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其中大多是出自貴族關于政治的作品,也有表達個人情感的詩作和少數的民歌;《頌》可以稱作“宗廟之音”,內容多是周王室在宗廟祭祀時的舞曲歌辭,在贊美功德、祭祀鬼神的同時要配以舞蹈,在古代音樂中,舞蹈也經常是和音樂“綁定”在一起的,歌而舞是當時的主流。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我們很遺憾沒有聆聽到《詩經》中的曲調,但我們依舊可以從《詩經》中的部分詩歌中暗自揣摩它的旋律,比如耳熟能詳的《蒹葭》、《關雎》等,正所謂“樂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即當時早期音樂的旋律經常和他文字的音調有關,這樣工整對稱的詩歌,配樂應當也是如此朗朗上口、婉轉而優美。詩歌的音節音律本身聽起來就像是不太明顯的音樂,兩者同樣通過聲音表達,也許就是與早期的音樂相輔相成的原因。在詩歌中多用疊詞、排比、反復等手法不僅僅是使語勢更強,也為歌唱的節奏感添彩。
二、詩歌與音樂的相生關系
雖然語言文字和純音樂的單獨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但詩歌和音樂還是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詩歌可以將意識和內心所想變成讓人接受和讓人表現的形式,它豐富而沒有拘束,但在感性的表達方面卻是弱勢,詩歌并不像音樂一般可以如此直白地抒情,甚至在感性者的眼中,唯音樂才是比其他任何表達方式都更自由和偉大的表達方式,他們的互補為音樂增添了文藝性,也讓詩歌更為熱烈直接。郭沫若曾說:“節奏之于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便不是好詩?!眱烧咴诮蝗诎l展中互相得到了補全,詩歌的節奏型、押韻等區別于別的文體的特點,許多都是從音樂中學習借鑒而來;而音樂的歌詞,也從早期民歌歌詞的不加修飾變得越來越充滿詩意和文藝,還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詩是音樂的內容,音樂是詩的表達,沒有詩意的音樂蒼白而沒有力量,但詩歌少了音樂卻也少了些藝術感,便是兩者相生相伴的原因,也是他們促成的結果。
除去兩者互補的因素以外,他們也有很多共同之處:1.他們都以抒情為主,講究節奏、韻律、音調等因素。許多大師都是兩方面的集大成者,音樂能沖擊他們的精神世界,而詩歌能讓他們更精致地留下思想和情感。2.詩歌與音樂的記載方式也有許多的類似的方面:詩歌的分行分句就像音樂中的小節線和休止符,用于停頓和增強節奏感,反復就像是回旋曲,排比就像是變奏曲,呼應主題的句子是音樂中的再現部,而整首抑揚頓挫的詩可能就像是整個奏鳴套曲。3.兩者的還有相同的表達方——聲音,樂曲的學習中直接聽該樂曲的演奏是最直觀的體會方式,真正通過耳朵去體會樂曲得到的美感,和視覺上的欣賞大不相同,詩歌亦然,詩歌的美感在聽覺上給予人的沖擊同樣比視覺上的更直接。4.感情在兩者的風格上都會起決定性的作用,高亢興奮的情緒多寫作一些傳達激昂、積極的感情的詩歌,類似于樂曲中的大調,明亮歡快,而悲傷低沉的情緒寫作的詩歌也多是消極,類似于樂曲中的小調,陰暗或溫柔。5.兩者在審美上也是有共通之點的,他們都是時間結構下抒情的藝術,都依靠節奏和韻律來體現美感,節奏是時間的節點和劃分,而韻律是在時間流動中的一種表達,最初的詩就是歌詞,或者說最初的歌就是詩的吟誦,直到現在他們依舊是兩種相生相成的藝術形式。
三、當代詩歌與音樂關系的演變
隨著時間的發展,更多的元素加入改變了詩歌和音樂的關系,蘇珊·朗格曾說:“歌詞配上音樂之后,就被曲子給吞并了,不再是詩歌的本身了,而是音樂的一部分”,雖并不是現在主流的思想,但現在兩者的獨立性確實愈發明顯了,雖然有許多優秀的歌詞依舊是偏向于詩的體裁,但不可否認許多運用其他體裁的歌詞也非常出彩。像配樂詩朗誦等新穎的合作方式雖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卻依舊改變不了在文化發展的如今綜合性的文化比單一性的文化更有優勢的局面。節奏和韻律不再是區分音樂性的唯一標尺,分行分段也不是詩歌才有的專利,現代的詩歌在發展中在于節奏、韻律的注意力更少了,有了新的發展,它的美感更多體現在文字的精致等方面,而歌詞也發展得更自由,現在的歌詞更多是在抒發情緒和表達個人的思想,以引起共鳴。
兩者關系的演變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白話文的引入,詩歌不再是口語化、大眾參與的交流方式。自新文化運動以來,西方的思維模式愈來愈影響我國的詩歌創作,原先詩歌創作中的形象思維被西方社會習慣的邏輯思維替代,更多的詩歌摒棄了我國自古以來詩歌多用“比”、“興”手法的傳統,新詩運用音樂性的韻律和節奏感越來越少,而現在詩歌被邊緣化也越來越嚴重,在缺少了音樂性之后,它的傳唱變得干澀和堅硬,舉步維艱。同時期的音樂的發展變得五花八門起來,多元化發展的音樂不再局限于原先的韻律,包括搖滾等新音樂的引入后受歡迎程度讓人意想不到,雖然現在仍有許多運用比興手法作詞的民歌和通俗歌曲受到大眾歡迎,但大多作品還是加入了更多符合現代大眾審美和傳播需要的元素。但對于上文提及音樂的發展的熱鬧如果認為都是積極作用那也不盡然,缺少了詩歌的節奏和韻律美的音樂使現在符合大眾審美的歌曲愈發庸俗,很多音樂只是片面追求低級廉價的娛樂價值,完全悖逆了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評價標準,文藝作品的精神目的越來越低端,雖然其中不乏優秀的、積極的音樂出現,但更多的作品仍是面向藝術審美水平不高的人群,為了迎合這些人群的需要,在作品的把關、推廣方面都缺乏嚴謹性,而對于人文、美學、藝術等高雅因素反而少了些關注。對于歌手的選拔大眾的目光僅僅是在于長相是否俊朗、音色是否醒目,而歌手對于演唱的音樂也是只把目光放在看重旋律是否動人、節奏是否動感,即使是優秀的作品和優秀的歌手,對作品的詮釋也是良莠不齊,很多時候僅僅是將字用音調“讀”出來,卻根本不了解歌曲的內涵,讓人頗有種看到“隔江猶唱后庭花”的無奈,這樣的離開了詩歌的音樂,也是陷入了尷尬。
不得不說,雖然當代詩歌和當代音樂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兩者的發展卻都陷入了窘境,在當今無限度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優化音樂和詩歌的表達方式,將更貼近大眾審美但“高于生活”的音樂和詩歌展現在大眾面前,適度重拾起兩者的聯系,建立一個高雅與娛樂結合的音樂體系、詩歌體系,讓真正能美化心靈的作品得到重視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曲丹.《詩經》的音樂性審美[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楊田盛.詩歌音樂性淺析[J].甘肅高師月報,2006,(01).
[3]羅平冠.通俗不可淪為庸俗[J].藝術教育,2010,(09).
[4]楊雨.略論比興與通篇比興及其在當代詩歌中的缺失[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05).
作者簡介:
楊和平,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