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珊
摘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中國開始走向抗戰的年代,在抗戰中人們不僅需要在前線的較量,也需要在抗戰的后方協調指揮、運送物資、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在這個特殊的戰爭年代生成了許多自發性、號召性的抗日革命戰歌,同時涌現出來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洶涌澎湃的音樂大潮。手風琴順應抗戰時期趨勢,在歌曲教唱、協調指揮、伴奏功能、革命根據地區的自娛自樂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對手風琴在抗戰大后方的功用做一音樂文化層面上的解讀。
關鍵詞:抗戰時期 手風琴 音樂文化
手風琴是借鑒中國笙簧發音原理而形成的活簧類西方樂器,普遍使用于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和亞洲以及東亞的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等國家。19世紀50年代,俄羅斯建造了鍵鈕式半音階手風琴,俄語稱баян(巴揚)。隨后在法國巴黎創建了鍵盤式手風琴,這種手風琴構造與鍵鈕式巴揚完全一樣,只是將右手部分換為鋼琴鍵盤樣式而已。
抗戰時期手風琴成為抗戰運動中的音樂武器,在抗戰的大后方,鼓舞人們的斗志,激勵著人們英勇抗戰。建國之后,群眾性的歌詠活動在全國蓬勃開展,歌曲的演唱用手風琴伴奏在當時已成為一種常用的表演形式,深受群眾歡迎。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手風琴常用于軍隊、工廠的“工宣隊”為革命歌曲伴奏。通過嘗試為時代歌曲伴奏,對樣板戲①改編移植這兩種途徑,在對藝術種種限制的夾縫中,不斷的發展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樂器。改革開放時期,國家的各項事業開始步入正軌,在國家的扶植下,中央和地方的手風琴學會紛紛成立,音樂院校和師范院校的手風琴專業相繼恢復開設。在與國際手風琴界恢復交流之后,中國手風琴的專業理論構架和教學演奏水平上升了一個新的層次。而在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一些電子音樂技術迅速發展,電子音樂伴奏逐步取代了手風琴伴奏。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條件接觸到了鋼琴、小提琴等較為昂貴的樂器,手風琴熱潮逐步衰落成為冷門樂器。
目前,學術界對抗戰大后方的研究滯后,對抗戰大后方西南地區音樂的研究處于相對薄弱的狀態。本文的研究,對抗戰時期西南地區音樂領域研究填補空缺具有現實意義。
一、手風琴的音樂功能
20世紀40年代前后,因為救國的需要,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工商等各領域的人們走上了抗日戰爭前線和抗戰后方。因為要宣揚抗戰激情和革命斗志,手風琴自然而然的成為重要革命武器,手風琴演奏者在抗戰時期主要充當教唱歌曲、協調指揮、歌曲伴奏、自娛自樂等角色。
(一)教唱歌曲
在抗戰時期,戰士們不僅需要真槍實彈的在前線與敵人戰斗,更需要抗戰后方的協調指揮,鼓舞士氣。歌詠成為激發革命斗志,振奮革命情緒的精神力量。很多人們由于自身音樂素養不高,需要邊教邊唱,這就體現了手風琴在群眾中的作用。演奏者在帶領著群眾隨著旋律一句一句的教唱,在音高、音準方面協調大家統一。手風琴由右手的鍵盤、風箱、左手貝斯組成。手風琴右手鍵盤與鋼琴相近,可以彈奏單音旋律,也可以演奏多聲部音樂,還可以像左手一樣彈奏和弦。左手貝斯部分可以給樂曲固定的節奏、節拍,同時也可以給右手旋律編配和聲。手風琴風箱可以隨著歌曲情緒的變化,可以將一個音的力度由強漸弱或由弱漸強,增強歌曲音樂的感染力。手風琴這三部分功能給群眾歌曲帶來不同的色彩。在革命根據地,手風琴因為方便移動,無論是屋內還是屋外,隨著不同環境的變化,手風琴演奏者即可以站著拉奏,又可以坐著拉奏。這突出了手風琴作為和聲性樂器優于其它單旋律樂器,而且也比鋼琴方便攜帶,在革命根據地便于隨時組織群眾歌曲教唱。
(二)協調指揮
手風琴一般在為群眾歌曲伴奏時引領前奏,為大家統一固定速度、節奏、拍子、音高,演奏者起到指揮官的作用,也可以提示演唱者應該用激昂或者抒情等合適的情緒演唱。手風琴的風箱隨著音樂的呼吸拉開、關閉,跟群眾的歌聲交相輝映起著協調指揮的作用。演奏者也可以通過邊拉手風琴邊講出群眾歌曲唱法,以及在演唱時及時指出出現的錯誤,并可由演奏者邊拉奏手風琴邊演唱示范等。手風琴的獨特演奏技法構成了抗戰時期群眾歌唱的協調指揮。
(三)歌曲伴奏
手風琴在革命時期的音樂文化生活中發揮了自身的長處,被譽為“背在肩膀上的樂隊”。很快手風琴就作為伴奏救亡歌曲的樂器出現在各種宣傳抗日救亡的演出中。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涌現出賦予藝術性和群眾性的革命歌曲和合唱,如《黃河大合唱》②、《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團結就是力量》(牧虹詞,盧肅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曹火星詞曲)等等。《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里面其中的第七個樂章,在抗戰時期《保衛黃河》不同于現在所聽到的管弦樂和鋼琴協奏曲的版本,當時主要是由鍵盤手風琴伴奏的。手風琴的實用性在革命根據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保衛黃河》主題曲調的多次出現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巧妙的隱喻了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于匯成一支不可戰勝的隊伍。手風琴在伴奏中巧妙的加入跳音,突出了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決心,助長了革命的氣焰,使整個曲調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憤。強勁有力的歌詞(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端起土槍洋槍,揮動大刀長矛,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再加上手風琴鏗鏘的節奏,振奮人心的旋律以及剛毅、自信、充滿力量的情感,形象的刻畫了游擊健兒神出鬼沒,打擊侵略者,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斗的壯麗場面,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
(四)自娛自樂
在革命根據地,人們生活很艱苦,英勇奮戰的人民來自各不相同的地方,戰士們戰場上英勇殺敵,戰后心里不免也會想起家鄉的親人,他們常常拉著手風琴唱起家鄉的民歌。有的人們也會自娛自樂,由演奏者拉著手風琴,大家一起跳著舞唱著歌,演奏者可以跟隨著大家一起一邊跳著舞一邊拉著琴一邊唱著歌,給革命根據地的戰士帶來了歡樂,緩解了戰士們的疲勞,同時又鼓舞著對抗戰革命的熱情。在抗戰期間有許多運用民間曲調改編的歌曲,如《東方紅》(李有源、公木填詞,李渙之曲)、《解放區的天》(劉西林詞,陳志昂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江西民歌詞,李煥之曲)等;還有創作作品秧歌劇《兄妹開荒》(王大化、李波、路由詞,安波曲)和歌劇《白毛女》(賀敬之、丁毅詞,馬可、張魯曲)等。這些音樂作品在手風琴演奏下,革命根據地在戰爭之余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二、結語
手風琴音樂在抗戰時期中華民族近代音樂史上寫下的一個極為光輝燦爛的篇章,手風琴在抗戰時期展現了它極強的教唱功能、協調指揮功能、伴奏功能、自娛自樂功能,成為中國抗戰時期音樂的槍桿。許多手風琴音樂伴奏者,業余愛好者,而從此走上專業創作道路,為后來手風琴成為獨立的音樂專業奠定了基礎。
基金項目: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抗戰時期音樂文化解讀,項目編號:CX2014SP221。
參考文獻:
[1]歌曲編輯部編.七月的歌[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3]上海市總工會宣傳部等編.振興中華青年歌曲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4]李濱蓀,胡婉玲,李方元.抗日戰爭時期音樂資料匯集——重慶《新華日報》專輯[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5]陳世松,賈大泉.四川簡史[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注釋:
①樣板戲,全稱革命樣板戲,指1967至1976年間,由官方通過《人民日報》、新華社認定的一批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的舞臺藝術作品。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五個劇目。
②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冼星海曲。全曲由《序曲》(管弦樂)、《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黃河頌》(男聲獨唱)、《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黃水謠》(女聲合唱)、《河邊對口曲》(對唱、輪唱)、《黃河怨》(女聲獨唱)、《保衛黃河》(齊唱、輪唱)和《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八個樂章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