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瑞華 鐘立文 胡達維
摘要 分析了城市郊區的濕地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認為建設好城郊濕地公園將能夠很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以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為例,對做好城郊濕地公園總體規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城郊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濕地保護;濕地恢復
中圖分類號 S6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3-03933-02
Abstract Effects of suburb wetland on eco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it was thought that construction of suburb wetland park could protect biodiversity, maintain water resource, regulate climate, degrade pollutants and provide production and living resources for human. With master plan of Baitahe Provincial Wetland Park in Yujiang, Jiangxi Province as example, the master plan for suburb wetland park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Suburb wetland park; Master plan;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 restoration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功能的獨特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具有很高的生產力和潛在的功能。其因具有復雜的食物網和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濕地由于能夠降解、去除水中沉積物、化學物質和其他污染物,因而又被稱為“地球之腎”。同時,濕地因能夠提供控制洪水、保護海岸免受侵蝕和風暴破壞的有效體系,還被認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師”。濕地不僅向人類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凈化水質和提供旅游資源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一個成功的城郊濕地公園應能夠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淡水資源、均化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以及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和發展城市生態旅游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涵蓋面廣,專業性強,宜采取“項目設計+專家咨詢”的形式,盡量多采用系統分析、多方案比較、模型模擬等綜合性技術手段,本著近期建設詳細具體、遠期建設以控制為主的原則進行編制。筆者以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為例展開探討。
1 區域概況分析
余江縣境在秦漢時為余汗縣地,晉元康元年(291年)始置晉興縣,后為興安縣,不久撤縣為晉興鄉入余汗縣,南朝陳元嘉年間(560~565年)于晉興縣故地設置安仁縣,至宋端拱元年(988年)正式確立安仁縣,民國3年(1914年),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余江縣,因境內有余水(信江)而得名。余江是全國血防先進縣,是文化斗士鄒韜奮的故鄉,是毛澤東曾經題詩贊揚過的地方,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燦爛的文化傳統,有著毗鄰龍虎山旅游中心區和地處省級黃金旅游線路的區位優勢,古稱“上控閩浙,下襟江湖,扼鄱湖之咽喉,陰信州之門戶”。
項目規劃區域包括余江縣境內馬荃至蘭田白塔河河段,以及其周邊的灘涂地和部分山林地,是一個典型的城郊濕地公園。濕地公園以余江縣的白塔河兩岸為主,地勢南北高,逐漸向中部傾斜,兩岸地貌以沖積平原為主,并以河谷平原為中心,由白塔河向東西兩側逐漸抬升。
2 收集基礎資料,開展補充調查
基礎資料是實施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依據。規劃編制單位應首先獲取更多準確、可靠的基礎資料和詳實數據。對于欠缺的基礎資料和數據,要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開展補充調查,以滿足規劃編制工作的需要。
基礎資料收集的重點是要對用地(濕地)現狀進行詳細了解,以及對濕地動植物資源、影響因子等方面展開調查。同時,還要盡可能多收集一些當地與濕地文化相關的資料。通過進行現地考察研究以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得知項目區域內共有維管束植物68科,208屬,371種(變種);野生脊椎動物共計187種,隸屬于29目,75科。
3 項目規劃定位
通過對資源現狀調查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后,確定并提出了規劃定位如下[1]:對于擬設立“江西余江白塔河省級濕地公園”項目規劃的定位,總體要堅持以濕地文化、鄉土文化等多元文化為支撐,以流域綜合管理與開發為手段,以濕地血防科普宣教、示范和水稻原種培育示范為特色,以保障余江縣城市飲用水源地戰略安全、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基本目標,最終規劃建成一個集水源地保護、濕地保育、科普宣教、濕地血防宣教示范、水稻原種培育示范、科研監測、濕地游覽觀光及休閑娛樂為一體,同時兼備灌溉和防洪調蓄功能的城郊濕地公園。
具體的規劃定位思路如下:
①擬規劃建設一個全國濕地血防科普宣教示范基地。②打造江西省濕地文化宣教展示示范基地。③將江西省水稻原種培育示范基地列為濕地利用特色項目。④規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濕地生態利用示范項目。⑤規劃余江縣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⑥打造余江縣的一張生態名片。⑦定位為余江縣重要的濕地生態教育基地。⑧建成余江縣及周邊地區市民短期休閑目的地。
4 規劃功能分區
按照“功能相對集中,保護與開發協調,便于管理”原則,結合《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的要求,擬將項目規劃為3個功能區和1個管理服務點。3個功能分區情況如下:①保育區(白塔河濕地保護保育區),占地199.0 hm2,以保護為主,通過保護濕地及濕地生態系統,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來達到保護規劃遠期余江縣城市水源地的目的,確保城市飲水安全。②宣教展示區(鄧埠濕地宣教展示區),占地232.8 hm2,穿越城區,地理位置特殊,主要向游人展示濕地生態特征、生物多樣性、水質凈化,同時是城市防洪工程的主要建設地點。③合理利用區(張家灘濕地生態利用區),占地189.2 hm2,區域內具有曲折的岸線和大小不一的江心洲,是開展濕地生態休閑活動的主要區域[2]。
5 分類設置項目
項目分為三大類別:保護(恢復)類項目、宣教示范類項目、生態利用類項目。在項目設置上,對于生態利用類項目要謹慎設置,確實需要設置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項目可能對濕地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免進行破壞性開發,偏離濕地公園建設的初衷[3]。
三大類項目下可再細分為幾個類。保護(恢復)類項目可細分為:水系水質保護類、污水處理類、岸線保護類、棲息地保護類、特色保護(恢復)類等;宣教示范類項目分為:濕地動植物宣教類、濕地生態系統宣教示范類、濕地生態功能宣教示范類、濕地文化宣教展示類、濕地特色宣教示范類等;生態利用類項目分為:服務設施類、生態產業與示范類、生態休閑類、特色利用類等。
6 分期規劃項目建設
城郊濕地公園的建設周期較長,應明確分期建設內容。
項目近期重點是要遏制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趨勢,維持好生物多樣性,使項目區域內濕地資源盡早得到科學保護;建立濕地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系統,落實好保護措施;初步完成濕地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濕地公園相關管理機構,健全濕地公園組織和制度,培養保護與管理專業隊伍;初步完成濕地公園生物資源摸底調查,完成好邊界及標志建設;落實科研課題,逐步開展科學考察與研究;建立濕地血防科普宣教與示范體系,豐富濕地公園內涵。
遠期要全面落實好濕地生態系統和以珍稀水禽為重點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措施,努力改善其生存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體系,實現濕地公園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開展專題性及經營性技術研究,發展生態旅游和多種經營開發,實現依靠自身建設和管理能力就能滿足濕地保護、管理與合理開發建設的需要,優化濕地生態旅游開發及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突顯濕地血防科普宣教與示范主題。
7 有關保護項目規劃
城郊濕地公園規劃的保護對象主要包括水體、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等。
項目區域內水系、水體和水岸保護應該列為保護規劃的重點,具體措施為:①加強對農藥、化肥、除銹劑的使用管理,對于項目區域相關范圍內禽畜養殖業進行統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②對于流域內水源涵養林和水系周邊的護岸林等,應列入生態公益林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③科學規范區域內水資源管理,對流域內的城市供水水源及供水設施、排水設施和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應統一進行規劃建設與管理。④堅持科學適度、合理開發利用和調度流域水資源的原則,保持城市景觀水道的合理水位,維持下游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⑤規劃建設好濕地公園岸線保護項目,打造豐富多彩的近自然岸線生態景觀,為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以更好地保障在濕地邊緣生存的物種棲息場所與食物來源,保持濕地景觀中的物種連續性與多樣性。
8 濕地恢復區規劃
濕地恢復是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已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受到干擾或破壞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濕地恢復采取人工恢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法(圖1)。
對受擾狀態進行恢復前監測可以為恢復提供有效的基礎數據,如監測水文狀況、水質、生物狀況等。對于棲息地恢復前的監測,應在恢復計劃實施的前一年進行。不能提前一年進行的,則至少應與恢復項目同期實行監測。由于許多恢復項目在一個較短時期內能夠被判斷是很成功的,但往往會在恢復后的幾年里,特別是在沒有水文管理的狀態下失去原有效果。因而堅持恢復后長期的監測,對于評價和理解棲息地恢復計劃的成功或失敗是非常重要的。
9 土地利用協調規劃
10 效益評析
10.1 生態效益評析
白塔河省級濕地公園是典型的以泛濫地等天然濕地為主,同時由多類型組合而成的濕地公園,具有巨大的綜合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過度的人為干擾活動進行了嚴格管理和控制,特別是在對項目區域內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進行保育的基礎上,建立了流域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和營建多樣性的濕地生境,豐富了濕地公園內濕地景觀類型,為各類濕地生物提供多樣化棲息空間,顯著提升了濕地公園生態承載力和綜合生態效益。
10.2 社會經濟效益評析
①引導濕地保護與利用走上科學軌道,實現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在保護濕地獨特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了濕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等,發展了生態休閑旅游等特色產業,為當地增收致富和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②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顯著作用,科學地保護了濕地這一稀缺自然資源,有效增加了水禽、濕地植物等物種數量,帶來了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③有效地保護了白塔河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彭鎮華.中國城市森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2]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導則[EB/OL]. (2010-02-23)http://www.doc88.com/p-9052004492783.html.
[3] 國家環保部,中國科學院.全國生態功能區劃[EB/OL].(2008-07)http://www.docin.com/p-4047461.html&endPro=true.
[4] 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 [EB/OL].(2011-06)http://www.nmsgjh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