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翠仙
“不能因為你一個孩子影響全班80位學生的學習”,班主任的一句貌似合情合理的勸退詞,讓無奈的家長張口結舌,淚流滿面。
這是12歲的七年級學生琪琪第二次被“趕”出校門了。
學校有苛刻的系列規定,班級制定了5條高壓線,凡入校的學生一進校門就必須簽訂守紀承諾書,學生和家長一起簽字承諾。該承諾明確規定學生第一次犯錯,黃牌警告;第二次,勸退處理。
軍訓期間,自控力較差的琪琪因為說臟話,被班主任黃牌警告,悶悶不樂了好幾天;開學一個月左右時,體育課上因為爭球與王剛大打出手,當時班主任就暴跳如雷,聲嘶力竭地把家長叫來,說了很多難聽的話,話里話外只有一個意思:堅決開除!家長賠盡了笑臉,說足了好話,又通過中間人一再求情,最后得到“停課一周,回家反省,在全班檢討”的處理結果。
萬沒有想到,期中考試后的數學講評課上,琪琪又犯了錯。原因是琪琪考得不好,數學老師語帶諷刺,“你不是平時怪厲害嗎?怎么考試就不行了?”說著,把琪琪的試卷扔到地上。
看到老師的行為,琪琪勃然大怒:“你有什么權力扔我的試卷?撿起來!”這下事情鬧大了,課上不下去了。
班主任聞訊后,立即趕到教室,把琪琪一把拎到辦公室,說道:“不要多說,不要怨老師沒給你機會,按規定執行,走人。”班主任說得斬釘截鐵。
琪琪被當做害群之“馬”,第二次被“趕”出校門。因為“不影響大多數孩子,顯然更重要”。班主任說的理由似乎很“充分”。
動輒以“少數服從多數”而開除表現較差學生的行為,折射出學校管理簡單粗暴,老師教育缺乏愛心耐心。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確實,對學生的本質不應有優差之評價,因每個學生的優勢智力區域和劣勢智力區域是不一樣的,即使所謂“差生”,也只是在某方面相對較弱。學習成績不應是評價優差的唯一標準,害群之“馬”的標簽也不能隨意地貼到一個孩子身上。
中小學生都是未成年人,如果犯了錯誤,應該重在教育幫助,而不是將其開除就萬事大吉。把學生無情地推出校門,班主任確實輕松了,學校看似解脫了,但是也粗暴地剝奪了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事實上,中小學“開除學籍”的處分早在10年前就被教育主管部門取消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對學生的懲戒,應該以愛和尊重為前提。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他們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學校在處分學生時應該多從教育的使命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來考慮,多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而不是把犯錯誤的學生當成包袱,將其推出校門。隨意開除會讓他們產生被拋棄感,進而流浪街頭,滋生危害同學、學校甚至社會的動機,這就將他們推向了教育的對立面,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