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向往城市還是留戀鄉村?

2014-04-29 19:13:49陸益龍
人文雜志 2014年12期
關鍵詞:鄉村城市

內容提要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0 CGSS)顯示,近90%的農民近期無進城定居和置房計劃,僅有10%左右的農民有進城計劃,這意味著目前生活在鄉村的農民大多沒有主動城鎮化的意愿。對這一現象,可用鄉村結構再生產論加以解釋,留守鄉村而不愿進城的,是那些受教育較少、年齡較長和不外出的農民,正是他們支撐和維續著鄉村社會的再生產。那些有意愿進城生活的農民,在年齡、收入和生活方式傾向等方面有著明顯特征,年輕人、收入更高、更具有現代生活方式傾向的農村人,主動城鎮化的意愿更為強烈,表明主體能動性對農民進城意愿的影響顯著。

關鍵詞 城市 鄉村 農民 城鎮化意愿 CGSS

〔中圖分類號〕C912.8;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4)12-0094-08

在鄉-城大流動的時代,中國的城鄉結構和城鄉關系經歷著巨大轉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城鎮化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而提出來,這將對城鄉結構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在城鎮化的大潮中,農民究竟持有什么樣的態度呢?本文旨在運用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從實證經驗角度來認識當代中國農民與城鎮化的關系問題。

一、農民城鎮化問題及理論

城鎮化是自近代工業革命后伴隨著工業化而出現的社會現代化變遷過程,這一變遷過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口從農村向城鎮的遷移和聚集;二是社會分工細化帶來職業結構的變化;三是生活方式的變遷。

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歷程具有中國特色,屬于趕超型和跨越式的工業化與現代化,這一歷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抑制或不要城鎮化的工業化與現代化。之所以形成這一特色,與特定的歷史背景分不開,因為在一窮二白且受西方國家封鎖的國度里推進工業化,只能自力更生,把工業集中在城市集約發展,廣大農民主要向城里的工人或市民和干部提供廉價食物作為對工業化的支持,由此形成了城市和農村明確分工的二元結構。在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中,城市是工業集中地,也明顯優越于農村。所以,直至改革開放以前,“跳出農門”而進城,幾乎成為每個農村人所向往且引以自豪的事。

改革開放后,農民已經不再受農村集體的限制,有一些農民可以到城鎮尋找非農經營機會,但一開始仍受糧油配給制和戶籍制度的限制,因此進城農民依然有限。自1993年后,隨著糧食市場的開放,盡管仍有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量農民還是流向城鎮,由此形成規模越來越大的“民工潮”。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動態監測結果,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 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參見中國政府網,2013年5月27日。近3億的“農民工”群體或城鎮流動人口的存在,構成了中國社會轉型期城鄉關系的新特色和新經驗。“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在于:首先,他們參與到城市生活而沒有城市身份,屬于身份未城市化的群體;其次,他們從事非農業然而卻未職業化,“打工”便成為一種生計模式;此外,他們在城市生活而生活方式仍未完全城市化,仍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搖擺。面對大規模的農民工群體或鄉-城流動人口,還有大量留守在農村的農民群體,我們將如何理解新時期的城鄉關系和城鎮化的性質呢?農民工進城是否代表著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呢?農民的流動究竟是他們不愿進城定居還是他們依然留戀鄉村呢?

對鄉-城遷移和農民的城鎮化現象及規律的解釋,較為經典的理論就是劉易斯-托達羅二元結構論。劉易斯提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傳統的農業部門和現代部門的并存,在傳統部門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小于平均生活費用的水平時,傳統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就會向現代生產部門轉移,只有農村邊際生產率高于平均生活費水平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將會停止。 W.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Manchester School, vol.22, 1954,pp.139~191.費景漢和拉尼斯在劉易斯二元結構模型基礎之上作了修訂,提出了農業勞動力剩余模型,將二元結構的轉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農業剩余產品的增長作為農業勞動力轉向現代部門的先決條件。然而托達羅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如果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那么農村勞動力就會自然地向城市遷移,因為城鎮的平均工資率明顯高于農村。即便城市可能存在著較高的失業率,農村勞動力依然會對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抱有較高預期。只有能帶來城鄉經濟平衡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消除掉絕對貧困和分配上的城鄉差別,鄉-城人口流動才將減少。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 1969, pp.105~133.

二元結構論將城市與農村之間微觀經濟因素如邊際生產率、勞動力和工資率等解釋為鄉-城勞動遷移或農民城鎮化的結構原因,這一理論基本上揭示了農民工向城市流動的根本原因,因為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真正動力還在于經濟原因。然而,二元結構論并不能很好解釋轉型期中國城鎮里的農民工群體及農村與城鎮的關系,農民工及農民群體的存在及未來發展走勢可能并不僅僅受微觀經濟因素影響。一些特定的制度安排及政策都會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這些群體的行為選擇和發展走向。 李強、胡寶榮:《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社會學評論》2013年第1期。

農民的城鎮化問題實際涉及到人口遷移,即農村人口從鄉村向城鎮遷移定居。伯格等提出的“推力-拉力”人口遷移模型常被用來解釋鄉-城遷移和流動。該模型將人們的遷移行為解釋為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推力作用主要來自于遷出地的消極因素,主要包括:農村勞動力過剩、收入水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自然資源的枯竭等。拉力作用來自于遷入地的積極因素,主要包括:較高的收入水平、較多的就業機會、較好的文化和公共設施、較好的受教育條件等。當然,遷出地也還有一些挽留的因素,如熟悉的環境、人情關系網絡等;同樣,遷入地也存在著排斥的消極因素,如陌生的環境、激烈的競爭以及生活的壓力等。遷移者會在權衡兩方面的利害得失之后作出選擇。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灣三民書局,1985年。目前推拉原理也已運用于對農民工的流動和定居意愿的一些經驗研究之中,將婚姻、家庭、收入、單位和區域等因素作為自變量。 許恒周等:《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鄉城遷移與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論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8期。

在對農民工現象及農民城鎮化問題的社會學解釋中,有一種理論傾向屬于制度主義的理論視角。制度主義的解釋是:特定的制度或政策安排會產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行動選擇集合和社會現象,具有特色的農民工群體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雖在社會現代化大背景下推進,但其特點則是與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制度或政策安排分不開的。例如,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度安排和戶籍制度安排,實際上都限制了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的真正自由流動,因而制度會在較大程度上“扭曲”一般性的城鎮化進程。 陸益龍:《戶籍:一種對中國城市化制度性的扭曲》,《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期。所以,無論是邊際生產率還是平均工資水平的差異,或是推力與拉力的作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制度造成的結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因。正如Sorokin關于社會流動的觀點認為,任何社會的垂直流動其實都是一定時期制度或政策分配的結果。 P.A. Sorokin,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The Free Press, 1964.

新制度主義社會學從“市場轉型”論視角來看待農民進城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城鄉關系問題。倪志偉提出,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制度向市場的轉型,隨著“市場社會”的出現,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創造了新的機會結構。 Nee, Victor, “The Emergency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1, 1996,pp.908~949.大規模農民工群體和流動人口的產生,反映了市場轉型所帶來的開放的機會。從市場轉型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農民進城行為,因為市場為農民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但過渡期的制度又使得這些機會具有很多不確定性。筆者曾用“闖市場”理論來解釋農民工進城,“闖市場”機制不同于成熟市場社會的勞動力流動機制,而是農民與市場共同演化的機制,也就是農民在不確定的環境和體制外“闖”出來的發展之路。 陸益龍:《關系網絡與農戶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基于2006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實證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在新時期,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一系列農村政策安排的變革,作為農村社會主體的農民,他們對自己未來發展究竟有什么樣的主體意愿呢?究竟是向往或計劃到城鎮定居,還是依然留戀鄉村生活呢?針對這一研究問題,本文提出兩個基本理論假設:

假設一:鄉村結構再生產論假設。城鎮化背景下中國鄉村社會之所以得以維續,反映出鄉村結構具有一種再生產的能力。通過結構性再生產,讓部分農民依然維持在鄉村生活。鄉村結構再生產主要體現為一部分鄉村主體沒有意愿、也沒有計劃到城鎮定居生活,他們的這種主體意向并非由微觀經濟因素或制度因素影響所致,而是結構性再生產的結果。

要檢驗這一假設,我們可以把農民的年齡、受教育水平、承包耕地、外出打工經歷等因素視為再生產的機制。那些年齡越長者、受教育水平較低、人均耕地越多和沒有外出打工經歷的農民,越不會計劃進城定居。

假設二:主體能動性假設。對于那些有意愿和計劃到城鎮定居的農民來說,他們的進城意愿和計劃的形成,主要與他們主體的能動性有密切關系。即他們之所以想到城鎮定居,并非因為有城市的誘惑和農村的推力作用,關鍵在于他們既具有進城的能力而且能從中獲得更多福利。

那些年齡較輕的、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城鎮打工收入越高的、越向往城鎮生活方式的和有技能經驗的農民,更傾向于到城鎮置房和定居。這些因素所代表的其實就是主體能動性的高低,主體能動性越高者越有進城定居意愿。

二、農民城鎮化意愿及特征的描述

本文實證分析所運用的數據為2010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2010CGSS),該調查采用標準概率與規模相適應(PPS)的分層抽樣方法,獲得有效農村樣本4519個。

從社會學角度看,城鎮化問題主要涉及農村和農民群體,究竟農民自身會怎樣看待農村與城市,以及究竟有多少農民會期望城鎮化,關系到城鎮化進程的動力問題。所以,考察農民進城定居意愿,無論對城鎮化的宏觀政策安排,還是對城鎮化趨勢的把握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目前城鄉差別依然客觀存在,如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遠高于農民、城市公共設施和生活條件優越于農村等,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按照“人往高處走”的世俗邏輯作出簡單推論:絕大多數農民都會向往進城定居生活。

要了解農民的真實意愿,主觀的推測是不可靠的,比較有效和可靠的途徑就是社會調查(Social Survey),抽樣調查所反映出的農民主體意愿的總體狀況,能夠以實證經驗揭示主體性的社會現實。所謂主體性的社會現實,是指社會主體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狀況。

圖1中的4個圖就是當前農民城鎮化意愿或計劃及動因的總體狀況的描述。通過對農民未來5年的進城定居和置房計劃的考察,可大體把握農民在城鎮化發展方面的愿望和意向。調查結果顯示,有89.1%的農民5年內并沒有進城定居計劃,89.9%的農民5年內沒有進城置房的計劃,也就是說只有10%左右的農民有主動城鎮化的意向和計劃,這表明有進城定居意向的農民只占很小的比例。這樣的結果可能出乎人們的一般想象和推論,但一些區域性調查研究也支持這一結果,這些經驗研究顯示,在較發達農村地區,農民對進城特別是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意愿不強,因為城鄉差別意識已經大大淡化。 蔣乃華、封進:《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意愿考察——對江蘇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由此看來,抽樣調查所反映出的現實可以說是對一般常識的矯正和補充。

從農民進程意愿購房的動因來看,有59.7%的人是為了到城里定居生活,32.6%的農民則是為子女進城而購房。在問及農民為何沒有到城市購房計劃時,有77.2%的人回答原因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有19.6%的人回答是自己不愿意。這一結果表明,即便很小一部分農民有在城市購房的計劃,但是其中是為了在城市定居生活的也不超過60%。所以,總體來看,農民的主動城鎮化意愿顯示出較弱的趨勢特征。

圖1 農民是否有進城定居意愿及原因描述

對于農民來說,究竟什么類型的城市是他們傾向于選擇的呢?調查結果表明(見表1),近50%的農民傾向于選擇在縣城以下的城鎮定居生活,僅有6.8%的農民會向往到直轄市這樣的大城市生活,傾向于在中等城市和省會城市生活的農民都約為9.2%。由此看來,農民城鎮化的理想類型傾向于中小城市,即農民如果要進城生活的話,他們更多地傾向于選擇中小城市,而非大城市。

大流動是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的一大特點,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成為人們公認的現實。雖然農民工群體動態監測顯示了這一群體的大致規模,但從鄉村社會的角度看,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農民外出打工呢?表2中的調查結果則顯示出與常識經驗不太吻合,調查顯示有60.1%的農民從未外出打工,共有79%的農民長期在家鄉生活。如果按照這一比例,那么反映出鄉村社會是比較靜態的,流動性較小,只有21%的外出流動。

對于這一結果,可能需要從樣本偏差的角度去理解。或許是因為在人口流動情況下,農村調查訪談所抽選的對象大多為長期居住在鄉村的農民。因此,調查結果所反映的事實主要是目前真正生活在鄉村的農民的基本狀況,同時也反映出平常時鄉村社會的實際狀況。

生活在鄉村的農民對城鎮化并沒有顯現出強烈的意愿,這樣的主體現實從一個角度折射出當前鄉村社會的結構特征和變遷態勢。首先,農民較弱的城鎮化意愿反映出鄉村社會的常態結構是相對穩定的,即鄉村主要依靠沒有流動意向或停止流動的農民維續著。其次,微觀經驗和調查事實反映出當前鄉村社會處于流動性和結構維續并存的狀態之中,農村社會主體并非全部外流,而是在大流動的同時鄉村也保留著結構維續的力量。最后,生活在鄉村的農民以及返回鄉村的農民工反映了鄉村社會具有自身再生產的機制,鄉村社會變遷與鄉村結構再生產是統一的。鄉村結構再生產機制將使鄉村社會變遷具有著“變”與“不變”共存的特點,而不是只有“村落的終結”一個結果、一個趨勢。 李培林:《村落的終結:羊城村的故事》,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三、影響農民城鎮化意愿的主要因素

意愿即行動者的想法和期望,屬于一種主觀范疇。通常情況下,對主觀觀念范疇的把握是較為困難的,因為個體間的觀念差異猶如個體差異一樣,受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而且主觀觀念的狀態也是多變和不確定的。因此,對農民城鎮化意愿產生原因的實證分析,主要目的不在于如何去精確測量農民意愿的具體狀況,而是要依托于實證經驗,提供一種能幫助我們理解農民與城鎮化之間關系的理論解釋。

描述性分析已經顯示,目前生活在農村的農民群體,絕大多數人在近期沒有進城計劃,而只有10%左右的農民有城鎮化意向。那么,要考察影響農民是否有城鎮化意向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從經驗事實中把握那些沒有進城定居意愿的農民的共同特征,或是找到有進城意愿與沒有進城意愿農民之間的顯著差異性特征,就會有助于我們從這些共性特征與差異性特征中,總結出關于農民城鎮化意愿形成原因的理論解釋。

為了解釋大多數目前生活在鄉村的農民為何近期沒有城鎮化意愿,在實證分析中,根據農民5年內沒有進城定居計劃選項生成了一個1-0型虛擬變量作為因變量。將農民的性別、年齡段、學歷層次、人均承包地規模、長期在家、配偶農業戶口等變量作為自變量。構建這一分析模型,主要是用來驗證鄉村結構再生產理論。因為性別、年齡、學歷和經歷雖是個體的社會特征,但個體特征的共通之處也是社會結構的一種體現。當前的鄉村社會,留守者中一般會有更多的女性、年齡較長者、學歷較低的人,這些個體社會特征實際上也反映出了鄉村社會的結構特點。此外,資源、生計模式和家庭也是社會結構的主要構成因素,所以,農民的承包地、是否長期在家和配偶戶口性質也是鄉村社會結構特征的反映形式。

結構再生產既是社會再生產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再生產的一種機制。結構再生產是指一些結構要素的特征在一定周期內和一定范圍內得以維續下去,從而使得一定的社會結構維持著相對穩定性。鄉村社會在沒有經歷質變性的社會變遷過程時,其結構自身具有著再生產的能力和機制,現實的表現就是總有一部分鄉村社會主體承載著鄉村社會的維續。即便有人認為當前鄉村社會已經出現“空心化”, 郭毅:《農村空心化:困局如何破解》,《人民日報》2013年2月3日。或者是存在“鄉村過疏化”趨勢, 田毅鵬:《鄉村“過疏化”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的兩難》, 《浙江學刊》2011年第5期。但這些特點并不意味著中國村莊會走向終結, 陸益龍:《村莊會終結嗎?城鎮化與中國村莊的現狀和未來》,《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10期。而只是反映出當前鄉村社會結構具有“空巢社會”的結構特征。

從表3對農民沒有進城定居意愿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結果來看,年齡、學歷和長期在家這三個變量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其中沒有進城定居意愿與學歷層次是負相關關系,與年齡和長期在家現狀則是正相關關系。從優勢比看,年齡每提高一個階段沒有進城意愿比有進城意愿的可能性提高2.2%,農民長期在鄉村的狀態將使沒有進城意愿的優勢比提高65.5%,學歷每提高一層次,沒有進城意愿的優勢比會降低37.3%。

實證分析結果為我們理解鄉村結構再生產提供了一些經驗依據,一方面可以了解到那些長期生活在鄉村的農民,多數人其實并沒有主動城鎮化的意愿,他們之所以沒有這種意愿,實際是鄉村社會結構再生產的現實表現;另一方面也可看到鄉村結構再生產機制,其中農民的年齡、受教育水平和生活經歷三種力量的共同作用,構成穩定和延續鄉村社會結構的基礎。具體來說,鄉村中總有那些成員,他們會因受教育程度較低、年齡較長以及在鄉村生活的慣性等原因,始終留守在鄉村社會而無進城意向,從而成為維續鄉村社會結構的主體力量。

為了分析和解釋部分農民為何會有進城購房計劃,回歸分析模型選擇以近5年內有進城購房計劃作為因變量,即根據農民在作答時(問題b5)選擇“是”或“在城里有房”生成一個虛擬變量(1-0)。選擇將年齡、受教育水平、個人收入水平、家庭打工收入水平、打工經歷、現代生活方式(網絡使用)和能力(普通話)等變量作為自變量。模型自變量的選擇旨在驗證主體能動性論的假設,因為這些變量反映的主要是農民個體間能動性的差異。農民在鄉村與城鎮之間的選擇意向,可能與個體認知、經驗和能力等主體能動性因素有著一定的關系。由于農民從農村到城鎮定居需要一個遷移和適應過程,所以,有進城生活計劃的農民也要具備適應城鎮生活的能力。

表4是對農民近期有進城購房意愿的Logisitic回歸分析結果,從中可發現,農民的年齡段、個人職業收入對數和上網頻率三個變量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即表明農民的年齡因素、個人收入和現代生活方式傾向三個因素對進城購房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年齡與進城購房意愿呈負相關關系,收入和現代生活方式傾向兩個變量與進城購房意愿呈正相關關系。農民的年齡段每提高一個單位,進城購房意愿比無進城購房意愿的可能性降低2.1%,個人收入提高一個單位,進城購房意愿的優勢比則提高43.6%,上網頻率提高一單位,會提高進城購房意愿的優勢比37.1%。總的來看,農民越是年輕、收入越高、越傾向于現代生活方式,具有進城購房或城鎮化的意愿就會越明顯。

表4的結果表明,用農民的主體能動性模型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解釋為何有些農民會形成城鎮化的意愿。農民進城購房意味著他們具有主動城鎮化的意向,這一意向在主體之間的差異突出表現在年齡、收入和生活方式偏向之上,也就是主體能動性的差異。之所以年齡更輕、收入更高和更傾向現代生活方式的農民更愿意進城,那是因為他們更具有城鎮化的能力。這也就表明,在農民城鎮化的主體能動性中,年齡、收入和生活方式傾向起著更為顯著的作用。

農民城鎮化實際包含著社會主體的結構轉變,即從鄉村向城鎮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僅是社會空間的位移,而且包含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實現這種轉變,并不是結構變遷自然使然,而是需要通過社會主體的能動作用,即一部分有能力的成員才愿意轉變,而且也主要是依靠他們的轉變來推動結構變遷。

實證分析檢驗了鄉村結構再生產論和農民主體能動性論對農民城鎮化意愿狀態形成的解釋。盡管農民有與沒有城鎮化意愿、能動性與結構屬于二元對立的范疇,然而從實際經驗來看,這種對立并非絕對的、非此即彼的關系。鄉村結構的再生產構成了較多農民并不打算進城,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民的進城意愿是由結構變遷決定的,個體的能動性在其中則發揮著更為顯著的作用。

四、結論與討論

綜合社會調查顯示,目前生活在鄉村的農民大多數人沒有主動城鎮化的意愿,僅10%左右的農民具有主動城鎮化的意向。盡管調查可能未將部分外出的農民工納入樣本范圍之內,但這一調查結果至少能反映出當前居住生活在農村的居民的城鎮化意愿狀態。

對多數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沒有主動城鎮化意愿這一現象,可以從鄉村結構再生產論的角度去加以理解和解釋,鄉村社會的存在和維續,正是依靠其結構所具有的再生產功能。鄉村中那些受教育較少、缺乏外出打工經歷以及年齡較長的農民,他們就是支撐和維續鄉村結構的主要力量。目前留守在鄉村的農民,雖可能有個體能動性的作用,但實際是結構再生產的一種狀態。所以,當前鄉村社會結構的典型特征并不僅僅是大流動,而是流動性與再生產并存的特點。即便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流動,構成龐大的農民工群體,而流動并不能徹底改變鄉村結構再生產機制,所以,農村不會走向終結。一部分外出打工者隨著年齡的增大,也會回歸到鄉村,構成維續鄉村結構的主體之一。

以往,農村居民城鎮化的路徑主要是入學、招工和參軍,自主城鎮化之路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目前農民城鎮化雖仍受戶籍制度的制約,但自主向城鎮移動難以阻擋,因為農民可以在沒有轉變戶口的情況下到城鎮購房居住、生活和經營。由此看來,農民是否有進城計劃,也不僅僅只受結構性因素的制約,主體能動性因素在其中也會發揮重要功能。那些有意愿進城生活的農民,會顯示出個人在城鎮化能動性方面的突出特征。年齡、收入和生活方式傾向等方面的差異,較為集中地反映出主體城鎮化能動性對農民進城意愿的影響。總體來看,農村的年輕人更具有現代生活方式的傾向,在收入水平允許的情況下,他們主動城鎮化的意愿會顯現得更為強烈。現實經驗中,一些地區農村出現的“慣性流動”現象,其中就包括一些農村青年外出進城,經濟理性的目標并不明確,而主要驅動力就是傾向城鎮流動的生活方式。對于他們來說,不論進城掙多掙少,只要不呆在鄉村就行。

實證研究所揭示的當前農民主動城鎮化意愿的特點,對城鎮化戰略選擇的啟示是:首先,優先考慮和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城鎮化需求,他們具有更強的城鎮化意愿和能動性;其次,繼續推進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的城鎮化戰略,農民對中小城市相對偏好,政策需重點扶持中小城市接納城鎮化農民的能力;最后,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戰略需要并行推進,依然有大量農民并無城鎮化意愿,意味著鄉村將在一定時期內維續,推動農村在新時期的發展,既是造福于農民的必要途徑,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條件。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秦開鳳

猜你喜歡
鄉村城市
試論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產生原因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0:07:15
一場無休止的“逃亡”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6:42
淺析當前鄉村財務管理模式的
小學生好奇心與創新意識的潛在聯系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1:51
話劇《鄉村》
上海戲劇(2016年10期)2016-11-05 15:50:05
城市配網建設探析
城市綠化面積規劃管理
生態城市規劃管理與建設技術研究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
城市規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精品免费p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91小视频在线| 婷婷五月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av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91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无码91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欧美精品xx| 久久亚洲黄色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国产黑丝一区| 欧美日韩va| 成年人国产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在线网址| 热九九精品| av在线人妻熟妇|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精品91麻豆|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欧美区日韩区|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性影院|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色综合中文|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欧美日韩午夜|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999福利激情视频| 超碰色了色| 国产自在线播放|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91视频99| 亚洲欧美成人| 丝袜亚洲综合|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