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凌
張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號嗇庵,江蘇通州人,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
1853年生在海門的張謇16歲考中秀才,直到41歲才中狀元,仕途并不順遂。其間跟過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孫云錦、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他在支援朝鮮政策上主張對日強硬,受到擁戴光緒皇帝的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賞識,但是在帝、后兩黨斗爭最激烈的時候,張謇卻因父喪必須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發展事業。
他在老家根據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指示,開始練兵、搞商務、辦工廠,做了許多事,而對家鄉的情感,估計也是這期間越發濃烈。中華民國成立之后,他還出任過實業總長等職,但眼見國事越來越難有作為,他更加決心把心力用在建設家鄉。
張謇在南通所做的實業眾多,大多是與民生相關的各類工廠,逐漸形成工業區,還建了碼頭、發電廠、公路,成為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基地之一。
為了培養科學等方面的人才,他又積極興建師范學校,培養師資,中國第一所師范學校南通師范學校就是他所創辦,今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的前身也都與他有關。
張謇的功業還包括建立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據統計,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許多學校與事業單位的興辦在當時都是全國第一。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在當時對南通的建設已經有很清晰而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筑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張謇的作為在那個時代其實廣為人知,胡適認為他在建設南通的過程中“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影響及全國”。但是也因為事業太多,勞心勞力,據說還背著財務問題,他在73歲那年帶著遺憾病逝。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丁文江在張謇追悼會上演說時曾指出:“數年前余在美時,美前總統羅斯福死后,凡反對之者,無不交口稱譽。今張先生死,平日不贊成他的人,亦無不同聲交譽。”張謇在民國時期有著較高的聲譽,這與他在中國實業、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開的。
直至50年代,毛主席在與人大副委員長黃炎培、陳叔通等人談及民族工業發展時還提及,“……(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當代學者章開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發現一個人在另外一個縣辦成這么多事業,產生這么深遠的影響。”由于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經緊緊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