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妮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宗教文化不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作用,而且對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產生了影響。
千百年來,宗教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作用,而且對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產生了影響。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豐富了傳統歷史文化寶庫。宗教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浩繁的書籍、繪畫、建筑等寶貴財產。它們跨越歷史的時空,傳承著深厚的宗教文化傳統。
如道教經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內容宏富,包羅萬象,既有道教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又有醫藥養生、天文史地、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經書寶典,也是探討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藝思想以及醫藥、化學、天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佛教經典叢書《大藏經》,最先翻譯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鴻篇巨制,再加上我國古代佛教學者的闡釋和著述,形成了經、律、論三藏,更加蔚為大觀,成為研究我國古代哲學、倫理、邏輯、文學、藝術、歷史的寶藏。至于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基督教經典《圣經》,都是世界文化和知識寶庫中的財富。
宗教是一種群體社會行為,它包括指導思想(宗教信仰),組織結構(宗教組織,如教會,宗侶),行為規范(宗教組織內的活動,如祭祀,禮儀),文化內容(宗教建筑,宗教繪畫,宗教音樂)等等方面的內容。它是人類在具有社會組織結構后,有意識地發展的一種社會行為,其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和維護人的社會性,從而維護人類社會組織的正常運行。宗教的其他作用,如宗教的對世界的解釋、司法審判、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等等作用,包括宗教在歷史上阻礙社會發展的負作用也是存在的,但這些都不是宗教的主要社會作用。
在人類歷史上宗教的產生和發展的確是與很多因素有關,如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為一種在歷史上影響時間如此長、影響范圍如此廣泛、影響人數如此眾多的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雖然,世界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宗教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與此種信仰相適應的宗教理論、教義教規,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有相對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嚴密宗教組織和宗教制度。所以宗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宗教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文化包括文學、詩歌、建筑、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為世界豐富文化的成分。
文化在人類生活中的表現形態和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文化也表達著人類自身所能夠理解的意義,沒有人,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也是不存在的。當然,文化是與自然相對而言,人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把人的智慧、創造、感情注入了自然,并使自然逐步發展為人化自然。我國也有學者指出“文化”就是“人文化”即“人化”的觀點。
宗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本來就與文化難解難分,因為人類創造宗教的過程是一種更為高級而復雜的精神文化過程,它與文化一樣,給人類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所以,從廣義上講,宗教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化史,宗教是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的自我意識,是人的自我意識,是人的本質的外在的表現。宗教文化通過對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法律、教育、生活習俗、文學藝術、音樂、建筑、繪畫、雕塑、旅游、詩歌等方面進行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