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時差黨們,你們的媽媽有多堅強,你們知道嗎?無論學業(yè)、生活多么繁忙,都要記得關注、牽掛你們的母親!
談到留學相關的心理問題,以往人們大多談論的是留學生只身在外的艱苦、孤獨和寂寞,卻忽略了留學生背后無數(shù)媽媽們的心理狀態(tài)。面對負笈海外的孩子,做母親的情緒總是復雜的。一方面,她們寄望于孩子能學有所成;另一方面,子女永遠是父母心內(nèi)的牽掛。
子女缺席的生活不是每個媽媽都能應付的。心理學上把因子女長期離家而導致心理不適的群體稱之為“空巢癥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這個群體中不乏一些留學黨的媽媽們。實際上,自子女拿到海外院校Offer的那天起,媽媽們就開始走上了心理上的新征 程。
多位留學黨的媽媽與《留學》分享了她們的心路歷程。有的從一開始的喜悅驕傲,轉為留戀與不安,發(fā)現(xiàn)孩子漸漸獨立,就逐漸放下心來;有的從全職媽媽的角色脫離出來,初始還帶著些許不習慣,但很快也能投入到新生活中;有的則一直在對子女的牽掛中過活。
留學生、準留學生,你們的媽媽有多堅強,你們知道嗎?
Story 1:
你獨立 我才放心
講述者:高鳳華,女兒將于今年9月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全球新聞專業(yè)攻讀碩士研究生。
一直以來,我對女兒的要求都非常嚴格,無論是學習上要求她名列前茅,還是高中時為了鍛煉她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她住校。人生好多事就是這樣,當你希望的結局實現(xiàn)后,又會生出后續(xù)的煩憂。女兒收到Offer,辦好出國手續(xù),轉眼就要等待登機,眼看著她終于能出國深造,我的焦慮卻與日俱增。最初是七分喜,三分憂;到了現(xiàn)在卻完全反了過來。我為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擔憂:不會做飯,生活上能適應嗎?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學習環(huán)境能適應嗎?她是一個很敏感的孩子,特別顧忌別人的感受,這種性格會否讓她在自己身上加諸太多的壓力……這期間,我陷入了一種茫然的狀態(tài),理性與感性交織。
一段時間的糾結以后,我開始梳理自己的情緒。翻開手機,我們的短信聊天記錄顯示著女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已經(jīng)足以令我放心:
3月7日,雅思出成績,“這是雅思成績的截圖,我已經(jīng)給中介發(fā)了成績單,考上什么學校就上什么學校,我不適合考試,不想再刷分”。
5月14日,大使館遞簽證,“今天視頻簽證,問題有點小多,不過在正常范圍內(nèi),請放心”。
5月29日,“體檢疫苗完畢,沒有過敏,一周后等報告就可以了”。
這些短信記錄著孩子這半年走過的路,我在感慨的同時也十分欣慰,當孩子已經(jīng)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用行動告訴你,你的擔心是多余的。
我認為,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持。雖然想象得到以后機場送別時我潸然淚下的情景,但在心里,我早已經(jīng)把理性和感性的天平平衡得很好。孩子大了,要給她自由,給她一片廣闊天空。然而,孩子也像信鴿,無論萬水千山都會給你送來一封平安的家書。
Story 2:
女兒去追夢 我尋我精彩
講述者:白樺,女兒將于今年9月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本科。
從女兒上初中開始,我的工作就是做一些輔助性的、無需坐班的財務工作,女兒的學習生活幾乎占據(jù)了我的全部。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是我每天做的事。她愛睡懶覺,有時候功課太累導致晚睡,我會在早上叫她起床前給她穿好襪子,節(jié)約兩分鐘讓她多睡會兒。今年,女兒能到美國頂尖名校普林斯頓大學讀本科,作為母親的我自然是倍覺欣 喜。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激動的情緒已經(jīng)過去,在訂好機票的那一刻,我的心突然一顫,猛地意識到她是真的要離開了,再也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每天和我親密無間地在一起,分享她一點一滴的快樂和成長。女兒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媽媽,你永遠是我的最愛!”然后,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女兒即將離開,我到時要如何度過?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后來終于想通,女兒離開是為了追求她自己的夢想,而我,也是時候過我想要的生活了。
我心里計劃著很多要做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出去旅游,給我壓抑已久的精神放個大假。我可以去見見那些久違的朋友,和她們好好聊一聊。此外,我還想撿起被我擱置已久的舞蹈。年輕的時候我是舞蹈隊的骨干,可惜后來因無暇練習也荒廢許久,等有了時間,我要好好練習古典舞和民族舞。至于工作,從前的“女強人”如今在我身上已經(jīng)看不到蹤影。等有了時間,我也許會繼續(xù)和朋友們開公司,拋棄以前不喜歡的財務工作,轉到管理或者是行政上來。工作忙起來,或許能填補女兒走后的生活空白。
女兒出國之后,我們的關系或許該有個新的定位。我會逐漸變?yōu)樗楦猩系囊环N依托,就像小船可以在外面漂,經(jīng)風雨見世面,而母親則是她可以隨時停靠的港灣,是她最親密的人。在我看來,如果孩子一味地“綁架”母親,那么親情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傷害,最好的親情應是相互促進的,可讓母女二人都能活出自我,活得精彩。
Story 3:
我不溺愛 希望你能堅實羽翼
講述者:楊金朵,女兒即將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攻讀生物醫(yī)學專業(yè)碩士。
因為忙于工作,我一直沒怎么管過女兒的學習。不管是當年文理分科還是大學專業(yè)選擇,還有如今的出國留學。隨著女兒出國的日子臨近,我變得沒有以前那么急切地希望她奔向美好前程了。我更希望時間慢點走,內(nèi)心充滿了擔心和焦慮,有的時候甚至會私心想想,女兒留在身邊其實也挺好。
她申請留學的那段時間,我工作特別忙,對她幾乎沒有過問。或許是因為這樣,她以為我對她要出國讀書這件事很不在乎。有一天一起吃晚飯,女兒沖我撒嬌:“媽媽,我要走了,你會不會舍不得我?”
“當然舍不得!”回答這句話的時候,我努力地睜著眼睛,不讓眼淚掉下來。我一想到女兒要獨自去那么遙遠的地方,心里的不舍和擔心,言語難以盡述。然而我知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想過的生活,父母能做的就是經(jīng)濟支持和精神支持,其他的路都需要孩子自己走。
我也清楚,她亦舍不得我。我告訴她:“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悉心護在羽翼下的寶貝,父母舍不得他們受一點的挫折委屈。然而當初的幼雛已經(jīng)長大,要給他們機會去經(jīng)歷風雨,這樣才能堅實他們的羽翼,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展翅翱翔。媽媽很愛你,但是不會溺愛你,也希望你將來走得順風順水。”聽完,女兒用一句俏皮的玩笑話回應道:“媽媽,我知道你對我是真愛!”
Story 4:
若為女兒故 工作也可拋
講述者:彭思仁,女兒為加拿大約克大學傳播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女兒跟我是絕對的朋友關系,她極少叫我老媽,總是“彭老師”、“彭大媽”地叫,沒大沒小。我很早就明白,女兒總要走屬于她自己的路,所以當她自己提出要出國的時候,我十分支持。
她到了加拿大之后,我采取完全放手的態(tài)度,甚至基本不怎么主動聯(lián)系她,都是她打電話給我,聊聊今天過得怎么樣,又遇到什么奇葩事情。有一次,她特別自豪地說,自己榮升女漢子了,因為第一次親自通馬桶和修電燈。我很欣慰,這是她一個人在外生活的收獲。
我時常會想念女兒。逛街的時候,看到她偏愛的店時會順道進去看看新上市的衣服適不適合她;跟朋友出去聚餐時也會想等她回來后,帶她去嘗嘗。
因為正在教初三的學生,我的工作比較忙,不是在備課、做題,就是在幫學生補課。如果有休息時間,我又喜歡跟朋友一起打打牌,看看電影,生活充實得不得了,沒什么特殊的事情還真想不起女兒來。有一次,我因為忙直接撂了她的跨洋電話,這讓她很是“悲憤”。過后,雖然對她表示抱歉,但我也想讓她明白,我有自己要忙的事情,不能無時無刻陪她聊天。
平常把女兒當成朋友一樣相處,只有在擔心她身體的時候才覺得自己還是媽媽的角色。加拿大的冬天太漫長,女兒雖然也會給自己添置御寒的衣物,但我總覺得不靠譜,偷偷買了加厚的保暖衣褲托人給她帶過去。幸好她的身體很爭氣,沒生什么大病,讓我很是放心。
女兒希望自己以后能定居加拿大,我也無限支持她這樣的決定。任何時候,只要她真的需要我,我就會飛過去,就算放棄現(xiàn)在的工作也無所謂,因為我只有這一個閨女。
Story 5:
我在思念里過活
講述者:黃華英,女兒為美國紐約大學公共關系與企業(yè)傳媒在讀碩士。
有人問我想不想遠方的女兒。怎么能不想?昨天晚上去妞妞房間里坐著發(fā)呆,一邊翻看她以前的東西一邊想著她,累了本來想在她床上躺一會兒,結果抱著枕頭就睡著了,夢中全是妞妞。想起她各種時期的場景:小的時候去幼兒園接她,她老遠就奔跑過來,肉肉的小手把我抱得緊緊的;她去參加比賽,穿上白色禮服裙背著琴;她上大學了,第一次走進宿舍。
隔著十二個小時的時差,我時常會想象她的各種狀態(tài)。她在美國吃穿住行習慣嗎?安全嗎?她過得快樂嗎?快下班了,我就會想地球的另外一端是天快亮了,妞妞快起床了。晚飯后散步回來,就有一幅畫面出現(xiàn)在我腦海中:妞妞背著書包在紐約街頭趕地鐵,奔走在學校的各棟樓中。等到我這邊天亮了,起床洗漱的時候就會想,妞妞這會兒該回家了吧,晚飯吃什么?如此顛倒的晝夜,我和妞妞還是心依偎。
妞妞今年第一次不在家過年。年前一個人在商場買年貨的時候,有和她同齡、放假回家的孩子親親熱熱地拉著媽媽的手一起挑選商品,我一直盯著這母女倆的背影,不自自主地跟過去,恨不得把那個孩子拉過來當自己女兒。好不容易回過神來,對妞妞的牽掛更加強烈,卻也只能做一桌她喜歡吃的菜,幻想她坐在我對面美滋滋地吃著。
也許母親對孩子思念和牽掛就是無法間斷,我靠著對妞妞的想念過每一天。幸好,我的想念有所寄托。我丈夫曾說,自從女兒離家去了外地,跟我最親的就是平板電腦了,在家中它和我形影不離。確實是這樣,我每天都用它關注妞妞的微博,沒事就看,總怕錯過什么。看著她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分所拍攝的照片,變幻景色中我能讀出閨女經(jīng)歷的每個季節(jié)與每個晝夜,我能清楚感覺到她在紐約生活的點點滴滴。看妞妞發(fā)的照片就像看到她的臉,讀妞妞寫的文字就像感受她的喜怒哀樂。
從2013年8月20日到現(xiàn)在,差不多9個月的時間里,我一直以理解女兒的角度和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母女之間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互相都有善意的謊言,就算遇到什么不太好的事情也不會跟對方講,盡量讓對方安心。讓她放心地在國外完成她的學業(yè),這是我最大的心愿。
兒行千里母擔憂,無論何種類型的媽媽,那種為子女隨時待命的情狀無論如何也難以隱藏。嘿,時差黨,無論學業(yè)、生活多么繁忙,也要記得關注牽掛你們的母親哦!
(實習生張馨月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