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銀
摘要 在美好鄉村建設的背景下,針對分水嶺地區缺水的特征,以元疃鎮塘西村為例,分析了其地域概況,中心村規劃、產業布局概況,基礎設備情況,以及規劃創新與特色。通過將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旨在打造分水嶺地區綠色長城,切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地區生態環境。
關鍵詞 分水嶺;美好鄉村;綠色長城
中圖分類號 S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3-03944-02
2012年9月13~14日,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動員大會在蕪湖市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總結近年來全省新農村建設成績,學習交流經驗,深入分析形勢,動員全省上下全面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加快美好安徽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確定的總體目標是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好鄉村。到2016年,力爭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20年,力爭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從2013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建設1 500個左右中心村,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周期2年。每年治理10 000個左右自然村,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建設周期為1年。
1 項目概況
塘西村地處元疃鎮的東北部,位于江淮分水嶺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是大別山脈向東延伸的丘崗地帶,西自大別山的黃梅尖,東至蘇皖邊界的高郵湖畔,東西全長約305 km,南北寬約180 km,海拔高度75~92 m,橫貫安徽省中部,其脊線及兩側涉及安徽省六安市的金安區、裕安區,合肥市肥東、肥西、長豐縣,滁州市定遠、鳳陽、明光等8個縣(市、區)[1]。區內地形順大別山東麓延伸,西高東低,丘陵起伏,崗沖交錯,地形破碎,沿分水嶺嶺脊一線及兩側,盡管降水總量偏豐,卻難以大量蓄用,停滯難,流失多[2]。
塘西村農戶收入較低,人均年收入約6 500元,僅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村總面積約8.7 km2,耕地360 hm2,現有人口3 111人,下轄23個村民組。交通位置優越,南有合白路穿越,北與店白路相鄰,距離合徐高速公路雙廟出口僅2 km,距合肥市區僅30 km(圖1)。村莊的房屋整體質量較差,多為20世紀90年代磚瓦房,由于結構和基礎差,多數房屋墻體已經開裂,房屋改造難度大。為支持分水嶺地區農民改善生活條件,目前有關部門同意該村進行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轉項目,對現狀9個自然村莊進行拆遷新建,對200 hm2耕地進行流轉,規劃結合已有的土地和產業項目,對村域進行了整體的產業、村莊布點、基礎設施等內容規劃,對中心村進行了詳細規劃設計。
2.3 中心村規劃思路
規劃分為南北兩個組團,南組團圍繞松樹村自然村落建設,北組團圍繞徐崗圩自然村落建設。順應地形高差,選擇地勢較高地段;房屋結合原有村落、農田肌理布局;原住房盡量保留其院落布局,就地新建或改造;道路利用原路基或田埂鋪設(圖2)。
2.4 中心村規劃布局
南組團以現狀水塘和林地為中心,充分利用松樹崗原有宅基地進行插建、擴建,將現狀45戶擴建至180戶。北組團以大廟塘為組團水口,圍繞其向北布局,并充分利用徐崗圩現狀宅基地,將現狀60戶擴建至360戶。
3 產業支撐
江淮分水嶺地區森林覆蓋率為15%,比全省低10.6個百分點,天然林少,人工林落后,是水旱災害頻發的主要成因之一[3]。該村目前農業產業主要以旱地農業、水稻和雜糧為主,主要收入來源是傳統農業種植、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約6 500元。全村農業產業用地中水稻用地占40%、玉米用地占50%、其他用地占10%。全村年出欄生豬150頭以上的有7戶,共約2 000頭。現狀豐寶農業產業園有蔬菜基地、蘑菇養殖基地,占地約75.2 hm2。
產業布局從塘西村地處分水嶺這一特殊的地理區位,通過企業經營、大戶承包經營、合作社經營、土地流轉經營等方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適合本地種植的核桃、柿子等經果林,充分利用現代牧場的生物肥料,發展生態綠色農業。
產業布局形成“一帶三園兩基地”的空間布局(圖3),即:泗紅路經果林產業帶;綠色蔬菜園、特色蘑菇園;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和生豬養豬基地。
3.1 泗紅路經果林產業帶
積極探索適合塘西村種植的經果林,在“王大戶”流轉200 hm2土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流轉規模,把經果林作為農業產業發展中確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實現的重要建設內容來抓;把發展經果林作為該區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群眾增收致富途徑的重要抓手來部署和實施。
3.2 綠色蔬菜園
圍繞豐寶蔬菜基地,向大規模、高品質、環保型的方向發展,擴大種植規模和引進先進技術進一步向東發展,擴大規模,將綠色農業產業發展與旅游觀光相結合。加大設施投入,發展高效節水型大棚、溫室蔬菜種植。
3.3 特色蘑菇園
在現狀豐寶蘑菇大棚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結合北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圍繞蘑菇品牌,打造融合餐飲、采摘和觀光體驗于一體的特色蘑菇產業園。
3.4 優質水稻種植基地
利用村東南部二小水庫及周邊的低洼地作為優質節水型水稻種植區,可以通過土地流轉或大戶承包等方式經營,作為村民的口糧地。
3.5 生豬養殖基地
塘西村有諸多養豬大戶,對養豬有一定經驗,規劃進行集中養殖,保證年出欄2萬頭以上。
4 基礎設施
“嶺區”通過積極治理,十年前“窮在水上,苦在路上,差在結構上,落后在觀念上”的狀況大為改觀,生產條件、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成效顯著[4],但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規劃按照《美好鄉村規劃建設標準》,重點提示各項基礎設施,對中心村規劃“11+4”項基礎設施,保留現狀村委會和小學,在新建村莊中完善其余公共設施,雨水規劃明溝排放,污水采用管道收集至生態氧化塘處理,供水推薦采用井水。重點對全村域道路進行完善,對全村水系進行溝通梳理,形成儲水灌溉系統。
5 規劃創新與特色
5.1 在規劃過程中培訓鄉村規劃師
讓村書記全程參與規劃調研、規劃方案討論等,讓村書記了解規劃理念,學習規劃知識,有助于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落實。
5.2 尊重自然風貌
項目組多次深入田間地頭對現狀地形地貌實地勘察,并同時開展規劃區內地形圖精細測繪,要求做到每棵樹、每個塘都必須精確定位,高程精確到0.1 m。規劃充分尊重現狀,不砍樹、不填塘、不推平,巧用地形規劃,順應地形高差,就勢建房。
5.3 著力再現農村傳統風貌
力破以往新農村規劃的兵營式、城市社區式,著力探索農村風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把農村居住與庭院經濟結合,在房前屋后布置村民自留地,農戶可根據需求布置為菜地、果園、家禽養殖等。②強調農村特色的院落景觀設計,提供前院、后院不同組合供農民選擇,圍墻采用木柵欄、竹籬笆等鄉土特色的材料,院落種植柿子樹、梔子花等本地當家樹種,房前屋后種植桂花、月季等常綠灌木花叢。③尊重原村莊布局肌理,村莊布局是在提煉當地傳統布局的基礎上,在新建區再現傳統布局。④注重村口、村中心等體現農村特點的公共中心設計。⑤注重院落設計。
5.4 站在農民角度進行規劃布局
規劃始終尊重群眾意愿和風俗習慣,在戶型設計時充分征求村民意見。規劃按照需求設計了6種戶型供村民選擇。為保持原有的鄰居關系,原則上同一自然村安置在離原自然村相對較近的同一社區組團;在戶型設計上追求多樣化,同一種風貌不同的樣式,不同的建筑組合,不同的院落空間,根據村民要求進行設計。同時在建筑風貌方面也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提供多種樣式供村民選擇;在160 m2宅基地范圍內,院落組合方式由村民自行選擇。
6 結語
塘西美好鄉村建設從江淮分水嶺特征出發,切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土地流轉,擴旱減水,擴經減糧,重點培育經果林,打造分水嶺綠色長城,對該地區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鄉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祎,季昌好,林國立,等.江淮分水嶺地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1(4):558-560.
[2] 陳志波.江淮分水嶺地區造林技術[J].農技服務,2012(7):830-831.
[3] 楊文斌,王在高.江淮分水嶺生態脆弱性特征及對策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3):340-343.
[4] 合肥市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開發利用的研究報告[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