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明等
摘要 結合柞水溶洞天書山農家樂園項目規劃,立足秦巴自然山水風光,在梳理代表性植物文化的基礎上,著力于秦巴鄉土建筑的布局營造,以構建“桃花塢、紫薇閣、枇杷齋、竹里軒、美櫻館”等農家樂園,力求挖掘文化型“農家樂”在秦巴山區旅游產業中的特色魅力,進一步探索帶動秦巴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渠道。
關鍵詞 秦巴山區;柞水溶洞;“農家樂”;文化景觀;鄉土建筑
中圖分類號 S1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3-03946-03
利用秦巴山水自然風光和農家鄉土院落,凸現觀光旅游自然純樸、清新寧靜的主題,滿足都市人返璞歸真的心理。這就是以每戶家庭作為接待單位,為游客提供吃、住和娛樂休閑的“農家樂”形式。農家樂園是指一切以山村生態景觀、鄉村農業文化及農民的生產生活為基礎進行的農業觀光、參與勞作以及購買農產品等體驗農家風情的旅游形式[1]。目前大多“農家樂”提供的景致仍停留在純粹的觀光游覽上,對當地民俗文化挖掘的深度有限,沒有反映出“農家樂”以“農產、鄉色、民情”為賣點的特色,城市游客的知識性、體驗性旅游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2]。筆者以柞水溶洞天書山農家樂園規劃為例,站在文化景觀角度,引導“農家樂”從觀光娛樂型消費為主向知識型、體驗型消費方式的轉變,使其在新時期對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豐富秦巴山區產業發展內涵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1 項目背景
柞水縣位于陜南秦嶺東段南麓,素有“秦楚咽喉”、“終南首邑”之稱,盤錯于千山萬壑之間,自然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堪稱盛夏無酷暑、嚴冬少霜雪,是一個溫暖濕潤、四季宜人的游覽勝地,既是西安的綠色屏障和南廊花園,又是陜西南北旅游軸線上的亮點。
1.1 秦巴山區
秦巴山區地跨陜、甘、川、渝、鄂、豫5省1市,既是我國南北水系和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水嶺,也是黃河與長江流域文化的交匯處。以退耕還林工程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經過多年的生態環境建設,整個秦巴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效[3]。區內擁有秦巴風光和漢水神韻,東通武當山、神農架,西達九寨黃龍,南抵小三峽劍門蜀道,北倚文化古都西安市;加之西康鐵路的建成通車及西北大開發中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為本區生態旅游開發提供了便利條件[4]。
1.2 柞水溶洞
柞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喀斯特溶洞群,目前發現溶洞有118個,被譽為“北國奇觀”,“西北一絕”。自然環境靈秀典雅,以石甕為中心,以東乾谷、西乾谷為兩翼,呈“個”字形分布。主游區含佛爺洞、天洞、風洞、百神洞、云霧洞、天書山、對峰臺、乾佑河等景點。其中天洞、佛爺洞是開發最早、規模最大、設施完備、風光綺麗的景點,是西北地區溶洞開發的典型代表[5]。
1.3 石甕風景
石甕風景盛游始于唐宋,成于明清。石甕美在北有曬裙嶺,東有普陀山、呼應山,西有天書山。奇山峻嶺翠鎖如屏,八方溶洞薈萃爭艷,乾佑河居中流淌點綴,寺廟圍圈匹配增輝,把人世間一切佳景濃縮在這石甕中。東南西北環山腰間,山石層層橫斷。
1.4 項目概況
位于石甕核心地段的天書山農家樂園東鄰乾佑河畔、西接西甘溝梁、南與長腿灣相連、北與天書山毗鄰,屬于石甕鎮西坡村退耕還林地,南北長800~830 m,東西寬490~580 m,占地43.6 hm2。由大小、形狀不同的臺階、梯田組成,總體西北高、東南低,中間又有溝道便于造景;西康鐵路從其邊緣經過,柞鎮公路又從其腳下穿過。不僅能成為一處環境優美的農家樂園,更是天洞、佛爺洞、百神洞和對峰臺借景以增加吸引力的絕境。
2 規劃原則
2.1 凸顯植物文化內涵
植物除了為人類生活服務之外,還被賦予特定文化內涵,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6],同時也是文化符號以及傳遞設計者思想和愿望的載體,成為一種透過植物反映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現象[7]。例如,桃花以其絢麗的色彩、妖嬈的身形及其營造出的云蒸霞蔚般的壯觀景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東晉文人陶淵明虛構的“桃花源”,使得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試圖探尋理想世界的奧秘,找到自己向往的桃源勝地[8]。竹文化包括有形和無形旅游吸引物,其直接表現的形態為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竹叢、竹林、竹園、竹海、竹山和竹谷,具有巨大的旅游開發潛力[9]。
2.2 彰顯建筑鄉土氣息
建筑歷來就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也是當地民俗風情和文化韻味的體現?!稗r家樂”經營者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或搭成一座茅庵草舍,或建一幢小竹樓,或蓋成小青瓦粉紅土墻,或利用古舊民居,定會卓爾不群[10]。自然山水的骨架已經安排好了景觀上的主次關系,鄉土建筑布局就是把人工的建筑與山水、植物等自然因素有機協調,從而使主次之間彼此呼應、連貫,相得益彰。只有把精巧的鄉土建筑融化到大自然的環抱之中,才能使農家樂園錦上添花。
2.3 植物建筑相得益彰
根據鄉土建筑的主題、意境進行植物配置,并用“柔軟”的線條打破建筑“平直”的線條,可使建筑物景色豐富多變。鄉土建筑的外環境、天井、屋頂為植物種植提供基址,能夠為各種植物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并對植物造景起到背景、框景、夾景的作用。例如以墻為紙,一叢翠竹、數塊湖石的白粉墻小景充滿詩情畫意;各種門、窗、洞對植物起到框景、夾景的作用,形成“尺幅窗”和“無心畫”,和植物一起組成優美的構圖。匾額、題詠、碑刻等在和植物共同組成的景觀中,蘊涵著濃郁的文化主題和意境[11]。
3 規劃方案
3.1 性質定位
以柞水溶洞為內在依托,以石甕風光為天然背景,以逐步形成天書山人間勝境為景觀構想,以農家樂園為經營主體,以經濟林、觀賞林為活動陪襯,使其既成為柞水溶洞的配套景區,又以其經濟性和觀賞性并重的農家樂園成為柞水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情線,以期達到改善柞水旅游資源結構并使之協調發展的目的。
3.2 總體構思
遵循柞水溶洞旅游區綜合開發的總體規劃思路,圍繞生態景觀的建設和保護,因山就勢造景、因景制宜綠化。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基礎,在自然錯落建設農家樂園的同時,大力營造綠色生態環境,做到丘陵起伏、碧水長流、林木蔥郁、四時爛漫,給人以回歸自然之感。
3.3 景區區劃
以景區特征、時空序列和水系、道路的分布為依據,劃分為4個景區:①農家樂園區。以自然清淡的農家吃住經營為主,沿溝坎遍植四季花木,營造系列主題意境特色。②觀賞植物區。以觀賞植物櫻花、玉蘭、紫薇和華山松為主,以百神洞歷史文化為背景,以不同花期吸引早春、“五一”和暑期的游客。③經濟植物區。以經濟植物桃杏、柿子和核桃、板栗為主,是游客在“十一”黃金時節自行采摘、品果的最佳旅游方式。④仙境垂釣區。利用蓄水池養魚,開展自行垂釣、自助燒烤娛樂餐飲活動。
3.4 農家樂園
農家樂園的基本布局呈一多邊形的自然錯落構圖,隨形就勢分為6組(圖1):①美櫻館。以美人梅、櫻花早春花木為主題,以四坡平頂的吊腳樓為中心,用較矮的景墻連接圍合,形成花繁葉茂的景觀氛圍。②玫瑰室。以玫瑰、牡丹富貴花木為題,以兩面斜坡頂石板房為主景,用較高的實墻連接圍合,營造富麗堂皇的密閉氛圍。③竹里軒。以竹、松為題,以兩坡頂竹樓為構圖重心,種植竹籬連結圍合,構筑清秀、風雅、幽靜的活動氣氛。④桃花塢。以各類品種桃為題,以半窯洞連茅草房為主景,列植桃柳連結圍合,構筑淡雅的神秘氛圍。⑤枇杷齋。以枇杷為題,以歇山頂船型泥瓦房為活動場所,用單面疊落廊連接圍合,構筑迎風斗雪的氛圍。⑥紫薇閣。以紫薇為題,以卷棚頂的窩棚和平壩居室為主景,用雙面爬山廊連接圍合,形成典雅疏朗的“紫薇花對紫薇郎”氛圍。
4 基礎設施
4.1 園路規劃
園路既是連接園內各“農家樂”的紐帶,又是引導游人觀賞風景的導游線。①以農家樂園走向為主線,硬化路面寬度為3 m,并應與生產經營相結合。②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步道自然順勢銜接,避免游客走回頭路。③游線保持均衡分布,錯落有致、起伏有度,使游人的風景感受總量最大,處理好交叉節點路口,總體上形成流暢的環狀式線形結構。
4.2 園林綠化
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對“農家樂”、道路與管理設施等周圍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并力求突出植物文化特色。①喬、灌、花、草合理配置,注意起開結合、斷續起伏,豐富林緣線和林冠線。②圍繞鄉土建筑小品、道路、山石和水景等要素,充分利用植物在不同季節的外形與色彩變化,以創造絢麗多姿的展示序列。③在入口處采取先抑后揚的手法,配合園林小品構造緣溪行的桃花源意境。④在各“農家樂”圍繞主景配置必要的輔景,采用眾星捧月的手法,突出偏、幽、奇、秀之不同特色。
4.3 給水規劃
滿足生活、養護、造景和消防用水需求,逐步完善給水管道、蓄水池及附屬設施。①綠化、造景和洗滌用水通過三級從乾佑河提水,蓄水池結合造景建成石甕湖,面積400 m2。②綠化抽水管選用Dgl08鋼管,生活提水選用PE管,給水管網采用UPVC主干式,埋設于綠地下,避免穿越或設于園路之下,并和電纜管道保持一定距離。③管道埋深度不小于90 cm,每50 m直線距離設一個閥門井。④噴灌采用半固定式消防系統。
4.4 供電規劃
按輕重緩急分期建設,電線路以不影響風景環境和森林景觀為前提,要求隱蔽安全、經濟,維修方便,高壓線路由石甕鎮供電系統統一安排。①在桃花塢頂部處設專用變壓器一臺,變電所建配電房12 m2,容量為320 KVA,設低壓配電柜一套。②從供電點到用電點盡量走直路,統一采用地埋電纜,埋深90 cm,放在道路一側,避開積水區。③在每一處“農家樂”留足接頭和插口,盡量經過能開展活動的地段。
5 結語
秦巴山區兼有“秦風楚俗”的傳統文化,構建“以文促農”的文化產業模式,開辟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在保護自然與文化的同時,使更多群眾參與到山村旅游業中,為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找到新途徑[12]?!稗r家樂”以院落為依托,通過培植花卉、苗木、樁頭以及塑造盆景,或是巧借樹林、竹籠、溝塘、河堰、山坳,再點綴以匾額楹聯、條幅字畫等陳設,營造出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外有田園、內有書香的天人和諧境界,展現秦巴山區特有的風貌[13]。同時建議:根據細分市場的旅游活動偏好,結合自身擁有的資源和區位條件,打造面向細分市場的特色旅游產品;針對自駕車旅游者,除了提供寬敞的停車場地外,要合理設置旅游標識[14];注意保護山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15];充分認識文化型“農家樂”是秦巴山區旅游產業的特色魅力,也是農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徑,還是實現山村經濟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基本要求,具有長遠的發展前景[16]。
參考文獻
[1] 江山,鄒志榮.淺析“農家樂”及其景觀規劃[J].安徽農業科學,2008(10):4089-4091.
[2] 陳蕾.淺析“農家樂”的興亡與發展[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3):10-20.
[3] 何家理.秦巴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經驗與問題研究[J].唐都學刊,2005(3):53-57.
[4] 謝紅霞,任志遠,莫宏偉.陜南秦巴山地巖溶地貌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經濟建設[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1):71-72.
[5] 任婕,李隴堂,薛晨浩,等.貧困地區溶洞旅游地生命周期探討——以陜西柞水溶洞為例[J].寧夏工程技術,2013(1):85-90.
[6] 任翔云.《詩經》中植物文化簡析[J].大眾文藝,2013(6):212-213.
[7] 張鳴燦,林萍,潘耕耘,等.植物文化與現代園林植物配置[J].安徽農業科學,2010(5):2701-2703.
[8] 楊真真.桃花意象及其對林黛玉形象的觀照[J].紅樓夢學刊,2009(2):197-222.
[9] 王富德,張義豐,李群偉.中國竹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07(6):1750-1753,1863.
[10] 巫其祥.“農家樂”樂農家[J].西部大開發,2006(8):34-35.
[11] 肖和忠,張玉蘭.試論園林建筑的植物配置[J].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8(4):51-54.
[12] 覃建雄,張培,陳興.旅游產業扶貧開發模式與保障機制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J].西部經濟,2013(7):134-138.
[13] 譚力,朱太文,劉萬廈,等.川西平原上一個城鄉交融的新亮點——成都“農家樂”[J].小城鎮建設,2000(2):40-42.
[14] 辛亞平,吳晉峰,鄧晨暉,等.基于活動偏好的西安市“農家樂”旅游市場細分[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3):267-270.
[15] 胡衛華,王慶.“農家樂”旅游的現狀與開發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79-83.
[16] 姚忠銘,李偉.文化“農家樂”要讓農民真正樂起來[J].學習月刊,2006(1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