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烈
摘 要 對于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學界有三種觀點。最新的《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法律適用問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有效合同,顛覆了以前的通說。對此,針對當前立法中的一些不完善之處提出將最新司法解釋第三條上升到法律高度,并在立法中作出對“處分”一詞的解釋,增加“對于處分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權利人利益的,該無權處分合同無效”的規定。
關鍵詞 無權處分 物權變動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1我國學界對于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主要觀點
我國對于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規定,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5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一經頒出,該條款便引起了眾多法學家們的探析和爭論,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學說:
(1)無效說
以王軼教授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合同法》第51條是關于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特別規定。通常情況下應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為無效合同,僅有在權利人對合同效力的追認或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力后,合同的效力才應重新確立。
(2)效力待定說
這種學說認為,我國民法并不存在《德國民法典》中所謂的物權合同,《合同法》第51條所言的效力待定是無權處分中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合同的效力為效力待定,如王利明教授對《合同法》第51條的理解為:在無權處分的情形下,如果權利人對無權合同進行追認或無權處分人在訂立合同后取得標的物處分權的,應認定該處分合同有效;如果符合善意取得制度或第三人在訂立合同時善意的,即使權利人拒絕追認,合同依然是自始有效的。
(3)有效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在無權處分行為中所簽訂的債權合同是有效的,不受權利人是否有處分權的影響。但是依據其所遵循的債權變動模式的不同,又可以細分為兩種:一是采取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為研究基礎的,以張俗、韓世遠學者為代表;另一是采取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為研究基礎的,以王澤鑒教授為代表。
2對我國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規定的理性思考
201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法律適用問題司法解釋》第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沒有取得所有權或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該司法解釋有以下幾處重要意義:
一是最新的司法解釋兼顧了對真正權利人、第三人權利的保護,契合無權處分制度的立法目的。真正權利可以基于不同的情況來對處分人行使不同的權利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當第三人為善意且已實現善意取得標的物時,權利人可以向處分人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來彌補處分人對自己物權的侵害。當第三人還未基于無權處分合同真正取得標的物時,因為物權優先于債權,此時權利人可以要求處分人返還標的物。
二是解決了法律體系的部分內部沖突。在新的司法解釋出臺前,我國對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規定主要為《合同法》第51條,法學者通說其含義為無權處分合同為效力待定。由于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效力待定造成了諸多的法律體系沖突。具體如《合同法》第150-152條規定了出賣人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具體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買受人有確切證據證明第三人可能就標的物主張權利的,可以終止支付相應的價款,但出賣人提供適當的擔保的除外。”該規定表明了當標的物的所有權或處分權為合同以外的第三人所有時,買受人可以中止付款。即說明了在無權處分中出賣人對買受人有權利瑕疵擔保義務,而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在《合同法》中是以合同有效為基礎的。故該規定對于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的態度是認定其為有效合同。這與《合同法》第15條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效力待定相沖突。另外在無權處分中,當第三人為善意且有償取得標的物并已完成了動產的交付或不動產登記時,即可以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原始取得標的物。但此時如果根據《合同法》第15條的規定,權利人不進行追認,則合同效力待定。或者權利人拒絕追認,則合同確定無效。此時善意第三人雖然依據善意取得制度取得了標的物的所有權,但與無權處分人之間的合同卻不是有效合同,這會導致善意第三人對于標的物有質量瑕疵之時無法依據有效的合同追究處分人的質量瑕疵擔保責任,這是對善意第三人權利的一種嚴重損害。新的司法解釋認定無權處分合同有效既可以實現與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相一致,又可以為善意第三人的質量瑕疵擔保權利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解決了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為效力待定對合同相對性破壞。合同的相對性要求合同項下的權利只能賦予合同當事人。而《合同法》第15條賦予了合同當事人以外的標的物權利人的追認權,這是對合同相對性的一種破壞。最新的司法解釋認定無權處分合同無需追認自始有效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困境。
3對我國無權處分制度立法的建議
一是將最新司法解釋關于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的規定上升到法律層面,消除最高人民法院依據司法解釋權造法的尷尬境地。修改與我國法律體系不協調的《合同法》第51條。二是在立法中根據我國的法律理論體系作出對“處分”一語的解釋。三是在規定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的法條中增加“處分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權利人利益的,該合同無效。”的規定。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崔建遠著.合同法新論(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86.
[2] 翟鳴飛.論無權處分的效力[D].東北財經大學.2012.
[3] 張影.論無權處分.[D].黑龍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