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兵
【摘 要】
在作文訓練時很多學生看著題目茫然不知所措,為一篇800字符的文章絞盡腦汁,痛苦之后還難以拿到高分。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缺少對生活與生命的內心情感體驗。因此,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呼喚生命體驗。
【關鍵詞】
高中作文 體驗 教學 生命
詩人歌德說:“不要總是說現實生活沒有詩意,詩人的本領就在于他能夠從慣見的平凡事物中引起思考,并產生生命感悟?!薄陡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產生有創意地表達。”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個體的生命是寫作的源泉。沒有了生活體驗,作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閱讀與生活體驗是寫作之源泉
當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普遍存在懼寫心理,學生在寫作文時面對題目無從下手、抓耳撓腮,怎么也找不到寫作素材,每一次作文都是一種擠牙膏式的痛苦。沒有素材、無話可說,主要是學生缺少閱讀與生活體驗。其實,豐富的閱讀經歷、感悟與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內心體驗就是作文的語言。因此,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先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再引領學生進行該專題寫作訓練。如,可以選擇劉亮程等西北作家群的作品,構建鄉土情結專題,讓學生感受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的碰撞,感受作者筆下流露的鄉土之思。再結合當下農村改造,城市化進程,選擇合適的意象,抒發自己所思所想。這樣的文章有思維張力,有厚重感。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去讀書,讀名家,讀小說,讀美文,讀故事,引導學生研究其寫作方法,并要求學生定期寫讀后感。勤寫讀后感可以強化學生思考,就是在學習不同類型文章的表達功力。因此讀后感寫多了,寫作水平自然就上來了。
同時,因為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中事物的習慣。寫出來的文章缺乏生動性,有些學生即便有好的立意,卻因為沒有好的承載體,泛泛而談,空洞無味。因此,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體驗,把自己的真實感受作為作文的素材。從生活中積累了寫作素材,作文就會栩栩如生。一花一世界,仔細觀察,路邊石縫里擠出的小草,能引起我們對生命的崇敬;城市邊緣的農居,引發我們對城市化進程的深思;不論嚴寒酷署在馬路上指揮交通的交警、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讓我們感受平凡人的不平凡等等。還可以回憶往昔的歲月:想想漫長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爛漫的少年時光;以及生活中的各種瑣事。這樣,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中有寫不盡的人與事、景與物。如果學生不能留心觀察生活,那么作文時只能無從下筆。生活是一本無形的書,只要我們留心,你會發現它是如此的精彩。
二、師生同讀、同悟、同行,思維的碰撞,產生寫作的沖動
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加深指導學生,要將精華部分教給學生,不能做長篇大論,夸夸其談。精華部分,第一用時要少。一般來說兩節作文課,以半節課指導為宜。學生在剛上課時的注意力最為集中,因此一定要用一節課的前半節來做指導。第二,內容要精。正常情況一個話題布置一篇文章訓練即可,不必做重復無用的枯燥訓練。第三,要點出盲點,用時少不代表什么都不講。精華部分,重在舉精華例子,比如學生自己的優秀作品,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話題等等,都可以用來作為例子。與此同時,也要教會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如何選題,如何構思,怎樣開頭,結尾注意點等等。這時教師就可以把名家名篇拿出來作為例子,帶著學生一邊欣賞,一邊評講,讓學生去感受名家風范,并向名家學習一些精妙的寫作手法。例如在寫作話題環境、生態平衡時,可先以名家作品《像山那樣思考》導入,在指導學生討論生態平衡這個話題時,讓學生產生對當前社會生活中各種破壞自然現象產生思維的碰撞。如,指導學生進行人物形象塑造時,可以選取《祝?!分袑ο榱稚┬は衩鑼懙钠?,讓學生體會精彩的肖像描寫的妙處,幫助學生快速掌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當然還可以用學生自己的文章來進行點評,找出自己與名家的差距,在比較中讓學生不斷進步,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的懼寫心理,讓學生快樂學習,樂于寫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把平日里所學到的寫作技巧熟練靈活地運用起來,寫出優秀的作品。
三、自由、有我的創作,興趣是寫作的第一動力
古人說:“文乃情出”。寫文章就是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所悟,在文章中呈現自我情感、價值觀,而不是生搬硬套,空洞地講述大道理。而要學生的作文“有我”,就必須要給學生一定的寫作自由。讓我們看看那些名家:莫言擅長寫鄉土氣息的文章,劉亮程的西北味道,周國平的哲理題材。但是,如果讓他們交換一下寫作題材,恐怕也沒有什么特長了。中學生就應該放膽寫作自由。只要學生有興趣的東西應該隨便學生寫,只要他能夠充分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語言。感情是表達的動力,每個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都曾經歷過,只存在積累深厚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寫作從繁雜的“框框”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自由地學習與生活。有了這個基礎,學生才可以說內心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文字,自由地表達真情實感,而暫時不去苛刻要求立意是否深刻、情感是否高尚。因此,鼓勵學生用我手寫我心。這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在文字背后有一個立體的我。
四、常仿、常寫、常改,煉就文從字順、生花妙筆
魯迅先生說過:“好文章不是寫出來,而是改出來的?!睂懽鞯淖詈笠粋€環節就是對文章的修改,修改才能妙筆生花。教師可以把修改作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讓學生做細節具體的修改,教師只需寫總結評語即可。教師要點出學生文章的閃光點和盲點,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要把點評工作做到位。教師要以鼓勵為主,給學生自信心,評語要以激勵的話語去給學生加油,不能用冷冰冰的語氣打擊學生,讓學生更加厭惡寫作。學生的自改可以極大的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應該把學生學會自改作為教學目標寫進教學手冊。學生互改與師生同改是不同智慧集成相互學習的好機會,可以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自己的問題自己往往意識不到,而讓別人改則可以幫助自己發現并改掉不足之處。學生互改可以讓學生在互相比較之中共同進步,共同寫出優秀的文章,也可以促使學生吸收不同人的不同優點,也讓老師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分析共性問題。教師也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修改技巧和評講語言,讓學生從中學會修改。
總之,作文是平時對生活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耐心的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內心就一定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生命體驗。有了這樣的體驗,作文時就會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參考文獻】
【1】鄭淑清.高中校園文學活動與作文教學的結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09)
【2】孫玥.眾里尋他千百度——談作文訓練中的材料積累【J】.華章,2012(16)
【3】劉昕宇.作文教學的新鮮血液——情境教學【J】.時代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