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偉說自己和新海高中很有緣份,他是這所學校的學生、家長、教師,又是主政多年的校長。我以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這所學校文化基因的繼承,新海高中的前身是普愛平民義務學校,學校的起步就伴隨著普愛的進程。近些年來,李宏偉基于學校文化傳統的承傳,基于人到中年的生命感悟,又努力倡導探索“普愛教育”,以卓有成效的實踐給教育愛的豐厚內涵以生動詮釋,將學校發展帶入一個新的境界。
一、大愛的本質
教育愛是一種職業的愛,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愛。它是愛的一種,所有關于愛的本質規定性在教育愛中都應當體現。什么是愛呢?但丁說,愛是美德的種子;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莎士比亞說,愛可以創造奇跡。學者們的表達不像作家那樣富有詩意,但都努力想說明白。朱智賢先生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為“愛”下的定義是:“作為社會心理學專業術語的愛(love),是超越日常體驗所敘述的愛,意味著人際關系中的接近、悅納、共存的需要持續和深刻的同情,共鳴的親愛感情等?!倍钣杏绊懥Φ恼f法來自美國哲學家弗洛姆,他提煉出愛的要素,似乎也就揭示出愛的本質性。在弗洛姆看來,愛最核心的要素是“給予”,他又提出:“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基本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1]”弗洛姆又在另外的著作中提出“響應”作為要素。一般以為,弗洛姆的闡述是深刻而透徹的,愛的本質是主動的、無私的“關心”,是基于尊重和了解的“給予”,是“響應”對象需要的支持。這些都應該成為教育愛的底蘊。
在與宏偉校長的接觸中,我感受到他對“愛”的真諦的探究和思索,難能可貴的是,他倡導的“普愛”是“屬于自己的句子”,他把自己的教育愛的思想凝煉成三句話:
1.以平等為原則,普愛而不偏愛。首先,愛每一個學生。在宏偉看來,愛學生要以了解學生為基礎,教育愛基于對學生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交友情況等深刻的了解。他曾碰到一個與英語教師鬧別扭的學生,在聊天中得知這個孩子父母經常吵架,媽媽搬出去居住,爸爸也不管他。于是主動給這個孩子更多的關心,校園里碰到他都要聊上幾句,以溫暖的關愛之情溶化孤獨心靈的冰塊,促進了這個孩子的全面進步。其次,愛學生的每一個方面?!捌諓邸币灿袗蹖W生的全部的含義。李宏偉基于多元智能的理念,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響應”學生個性生長的需要,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第三,愛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新海高中建立了學生跟蹤了解制度,關注學生在高中、大學以及社會上的情況。在國內外建立多個校友會,引導校友回報母校的同時,讓校友們有了新的成長驛站。
2.以尊重為前提,普愛而不濫愛。普愛而不濫愛,首先就要求愛而不強加,不能以愛的名義替代選擇和包辦。愛不能是師者的“我以為”,一定要“響應”學生內心的聲音,尊重學生的選擇。新海高中創設學生自主選擇的平臺,引導學生自主作出正確的選擇。普愛而不濫愛,第二個要求就是“科學”地愛。這就需要師者尊重、遵循教育規律,防止好心辦錯事。李宏偉校長說,無私未必有理,無私的“錯愛”表明教育者不具備民主、科學的教育理念,沒有真正尊重學生。他還提出,不要把愛與批評對立起來,不敢或者不知如何面對學生需要糾正的行為等,其實就是不愛,或者是不知如何去愛。正是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學校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正確的導向,堅持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課程,科學構建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把閑暇時間真正還給學生。
3.以適度為標準,普愛而不溺愛。在李宏偉校長看來,教育愛的“給予”,包括“合理地給”和“合理地不給”?!澳鐞凼侵覆缓侠淼囊蟊粷M足,是一種盲目的愛?!毙潞8咧袕膶W生高一入學起,就以“在新海的星空下,讓夢想成真”為主題,幫助學生制訂三年人生規劃,借助學工部、年級管委會、班主任、心理咨詢師和任課教師等各種力量,給每名學生配備精神導師,通過各種形式,在每個階段給學生富有愛心的指導。這樣的“給予”和“關心”就更顯主動性、引導性和效率性了。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愛是在教育的范疇里的愛,它的目的性就體現在教育自身目的的達成。關于教育的功效,梁漱溟先生有一句話說得極為精彩:“教育是生活的向上發展。”教育愛就是引導學生的“向上”,引導學生生活的“向上”。這個意思許多教育大家都有論述,杜威說:“教育即生長?!痹诙磐磥恚L的可能性在于學生的“未成熟狀態”,其中包含“能量”和“潛力”兩層意思。布魯巴克的描述是:“正如一株完全成熟的花草,在種子之內早有潛能;同樣在學生的頭腦之內,早已蘊藏著將來希望發展的各種能力?!苯逃褪且龑Ш蛶ьI,“將隱約的潛能,實際地發揮出來。[2]”這種“向上”“生長”會走向什么樣的狀態呢?大概以“幸?!眮砀爬ㄊ亲顬榍‘?。阿奎那說:“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過培養道德和理智美德來獲得幸福。[3]”內丁·諾丁斯說:“幸福應該是教育的一個目的,好的教育應該對個人和集體的幸福有所貢獻。”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4]”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愛的陽光普照的生活,走向幸福的生長、激勵人性的向上一定是以愛作為內在動力,愛他人的過程也一定是享受幸福的過程,恰如趙汀陽先生所說:“每個體驗過關心別人的人肯定知道,對他人的積極情感確實是美好經驗,當我們去幫助別人時,心中便是藍天白云,海洋草原。[5]”
李宏偉校長的“普愛教育”是以明確教育目的為前提的,并且他在教育目的的內化上,在未來生活和當下生活的內在一致上,做出了切實的努力。
1.堅持培養目標。李宏偉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健康成長、人格完善,是指向學生的幸福生活,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須臾不可忘卻的。確實,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原點問題,是我們遭遇煩擾、面對壓力,“靜夜思”追問自己內心的問題,教育的異化、愛的異化,最本質的原因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離開了這個教育原點,忘卻了這樣的教育根本。新海高中旗幟鮮明地舉起“普愛行健”的旗幟,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為依據,明確培養目標。在李宏偉這樣的校長看來,這是對國家“忠誠”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培養目標把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的教育工具性價值,與讓學生得到健康成長的教育本體性價值,內在地統一起來,關鍵在落實,在堅持。因此,當有些活動安排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可能發生沖突時,李校長都和有關同志商量,他的理由是,為什么不去取消數理化呢?所有課程開齊開足是最起碼的。在他看來,課程結構是因培養目標而設計的,如果有的課程(事實上往往是非高考板塊)不能很好地開設,那就意味著培養目標不能有效達成了。
2.培育愛的團隊。教育愛主要是依靠教師來施行的。李宏偉校長認為,教師人格中的“普愛”特質,會通過教師的勞動具體化,進而傳遞給學生,以至通過學生影響家庭,通過家庭影響社會。因此,他們一直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到非常突出的位置。一是讓“普愛”變成教師崇高的精神追求,引導教師進入更高的人生境界;二是讓普愛成為教師強大的行動能力,培育提升教師感受愛的能力,表達愛的能力、傳承愛的能力;三是讓教師在享受愛中提升愛,關注教師生活,助推教師成長,激活教師主體愛的力量。
3.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在現實的教育情境中,培養目標的知性部分,盡管也有種種不如意,但總體是落實的、扎實的,而詩性亦即精神性方面,則或大而空,或有若無,或形式化,針對這些情況,李宏偉校長和老師們一起根據愛的本質性要求,著力引領學生的精神發育、精神成長,比如:①引領學生樹立大愛意識,愛自己、愛他人、愛國家、愛天下,僅在環境維護方面,經常組織學生到蒼梧綠園開展“你丟我撿”,到海邊參加“清潔海岸”活動,組織研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監控學校邊上大尾河的水質,引導學生組織愛綠護綠活動。②提升學生愛的能力,引導學生學以增智,構建愛的根基;立德修身,學會愛的方法;篤行明志,創新愛的內涵;拓寬視野,培養國際理解能力。
三、專業的倫理
教育愛是一種教師職業的愛,自然包含了專業倫理的要求。全美教育協會通過的《教育專業倫理典章》,就教師專業倫理提出若干深刻的思想,如開篇第一句就是:“因為相信每個人享有其價值和尊嚴,所以教師的第一天職即為求索真理,達至卓越,孕育民主?!钡湔聦W生的義務和對教育專業的義務都提出具體的“有全部法律效力”的要求。從教育愛的角度說,教師專業倫理強調:第一,“教師應努力幫助每一位學生,挖掘其潛力,實現其理想,成長為有價值的公民”;第二,“確保教與學的自由,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第三,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精心設計有價值的目標,提高學生理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第四,“不應歧視學生,包括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民族、婚姻、政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社會和文化背景等”;第五,“不應利用專業之便,謀取私利”;第六,“盡力提升專業標準”,等等。這些思想,在李宏偉校長的普愛教育中都努力有所體現,特別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1.超越功利化的要求。給學生無私大愛。新海高中有師者對學生發乎本能母愛般的愛,比如保育員馬志鳳,20多年來周末休息,總喜歡邀請學生到家里吃飯,最多一次來了九個孩子。更多的則是在教學崗位上恪守教師專業倫理,心系學子,不計報酬,不要回報,無私奉獻。在一些所謂精英級學校,師者稍微有一些功利化要求,希望學生的考試升學給自己掙臉面、掙獎金、掙影響,教育就會被異化。李宏偉校長對此有清醒認識,他反復強調普愛是純粹的愛,是不摻雜質的愛,哪怕因為我愛你就要聽話,就要順從,就可能“討好”,都是不應該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普愛才真正是人間大道、教育正道。
2.堅持教育正義,為每個學生創造積極的可能性。教師的專業倫理核心是公平正義,這種公平正義并不是平均施教,也不是一個標準的愛。按照金生鈜教授的觀點,生活福祉的實現與個人的才能和能力是相關的,離開教育條件支持和價值引導,個體的才能和能力無法獲得發展,而教育對能力的方式,對學生特殊能力的鼓勵與否,又是至關重要的?!敖逃芊癖苊鈮褐?、偏見、貶低、限制、不公正,為每一個人的生活前提開辟最大的可能性,是教育正義的主題。[6]”在李宏偉校長的“普愛”天地里,我們看到“不務正業”的象棋高手健康成長,“雙差生”的美術特長得以充分發揮,“一反常規”的優等生如愿選擇動漫專業,等等。這樣的普愛教育就為每個學生開辟了最大的生活前程的可能性。
3.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普愛”的落實創造條件?!督逃龑I倫理典章》指出:“教育職業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教師應該盡力提升專業標準?!崩詈陚バiL認為,教師水平高了,普愛才能踐行、成形。于是新海高中為教師的專業成長訂規劃,加壓力,搭平臺,做宣傳,引導教師相互影響、相互激勵,促進學校涌現出在省內外有影響的學者,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教師。李震老師就是其中杰出代表,讀讀作為年度人物的頒獎詞,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物:“斗室之中,坐穩板凳,身擁書城,他依然堅定地為青年們的成長劈山開路。面對后學者的迷茫,他展露的是鼓勵的目光、和悅的容顏。特級的光環、教授的稱謂、督學的榮耀、等身的著作、赫赫的聲譽沒有擋住他前進的步履和筆耕的節奏。他完全可以頤養天年,但依然兢兢業業,盡情地釋放生命的張力,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青年。”
四、適切的載體
愛是精神性的,但又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往往是有形呈現的?!皭凼侨祟愇镔|創造力與精神創造力的高度結合,更確切地說,愛是物質化或物質性的人類精神創造力升華的結晶。[7]”日本哲學家今道友信也說:“愛當然是思想的東西,然而卻表現為行為?!苯逃龕叟c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有關聯,也就形成特定的載體,或者可以稱之為某種形態、行為的“表達”。這種載體大致有四個特征,一是有形,如果無形,則不能稱為載體,載體總是一定的物質的行動的存在。二是多元,愛的載體是載體愛的,同樣一個主題的教育愛,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面對不同的客體,可以用不同的載體;不同主體“表達”教育愛往往會體現主體的特征,相同主體、相同客體之間的互動與激蕩,也是無法成為規定動作的。三是系統,教育愛的物質形態,應該根據學校教育的特點,與學校教育運行的基本規律相吻合,形成物質載體的體系,盡管這種體系更多的是精神產品。四是開放,教育愛的載體是穩定性與生成性相統一的,有些載體是相對穩定的,如制度、課程,有些載體是隨機生成的。
從新海高中“普愛”實踐看,其具有亮點的載體是多種多樣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1.制度載體。李宏偉主政新海高中后,特別注重建立和完善學校制度,關注學校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過活動使師生認同學校制度的文化內涵,自覺維護學校的各項制度;特別注重制度的價值引領,努力體現普愛內涵、民情民聲。學校的制度建設圍繞“規范”“品牌”“發展”,形成特色。其中,中層干部定聘、教職工代表大會決策、學生管理規范、體藝工作規范、教輔后勤規范、獎助學制等等,都有細致的考量、人文的內涵,而且能注意聽取師生心聲,適時調整、完善。
2.課堂載體。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普愛”精神踐行于教與學的過程中,才會使教學過程同時也成為教育過程。多年來,新海高中由李震老師倡導,積極建構生命化課堂。在他們看來,教育因生命而發生,教育應當成為生命化教育?!吧n堂”就是在課堂實踐中體現對生命的關懷,強調以“完整的人”和“可持續發展”為教育追求。所謂“完整的人”就是自然人、精神人和社會人相統一的現實的人。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指學習主體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明確發展指向,開發發展潛能,促進學習者精神和生理的和諧圓潤。學校提煉了“生命化課堂”的基本特征和操作策略,使“普愛”精神在教與學的流程中貫注始終。
3.評價載體。“普愛教育”需要評價“配套”,2005年起,新海高中就研制了《學生成長記錄手冊》,并且一以貫之地推行使用。他們的成長記錄手冊,一是評價維度著重處理全面性和操作性的關系,二是評價內容著重處理階段性和歷時性的關系,三是信息采集著重處理質性的記錄和量化評價的關系,四是操作過程著重處理多元性與誠信度的關系,五是評價期效著重處理記實性與激勵性的關系,六是手冊編制注重處理整體與細節的關系。顯然,不是真想用,真去用,真管用,是不會花上這么多心思的。
五、踐行的智慧
愛不僅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能力;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愛不得法,有可能適得其反。教育愛亦然,或者說,因為教育愛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對象,更要具有智慧性。什么是教育愛的智慧?我以為,第一,主體的整體素質,比如作為師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為獲得教養的途徑,成為學生成長的教科書,自然就具有教育的力量。第二,具有生產性思維的特點,弗洛姆說,在生產性思維中,“主體是由對象所激起,并全神貫注于對象。主體把對象體驗為有生命的東西,在體驗對象時與自己的生命聯系起來。[8]”具有生產性思維的主體之愛,“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钡谌?,善于為愛的對象思考,有的論者提出,主體之思,有遠思,為未來考慮;有近思,為當下考慮;有反思,對往日思考。[9]這樣才能真正地在本質意義上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第四,能夠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傳授有方,根據知識呈現特點選擇方式方法,因材而施教;約束有度,既有適宜的規范,又能尊重教育者的活潑天性;引導有序,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最大可能地激活學生的發展潛能。[10]第五,在具體情境中作出適時的恰當的行為反應。所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甚至點化有方、妙不可言,都是對教育愛的智慧反應的描述。
李宏偉的“普愛教育”也是具有智慧性的。
1.“仁者”方能愛人。關于校長們提煉自己的教育哲學、教育理念,大致在四個方面,第一理想的追尋,他是有追求、有夢想的;第二,現實的反思,他是基于問題的,是對現實不滿意的,是要超越現實的;第三,文化的傳承,他是從學校、地域、民族乃至人類的文化傳統中,找到與內心的思考和追求契合的點;第四,性格的使然,他是這樣的稟賦個性,才會想做去做這樣的事情。李宏偉很少說自己,但人往往是以自我為標準去要求別人的。李宏偉倡導普愛教育,首先就基于“仁者愛人”的理念,就基于他堅信當好一名教師,首先要充滿愛心。他在領導班子里經常說,要把教師的私事當公事辦,這樣教師才能把公事當自己的私事辦;要處處考慮學生有什么想法,特別是要了解出乎意料的那些想法,去幫助他們實現合理的可能。我想,他的感召力大概最本質的就是他的“仁”。
2.在“普愛”中學會“普愛”。李宏偉多次說過愛的傳遞性,這種傳遞性不是單向的,愛與被愛,主體與客體,是相互對話、相互溫暖、相互激蕩、相互映照的,有時還就是一個統一體。基于這樣的認識,李宏偉校長十分注意在普愛中引導學生生成愛的意識,培養愛的能力,提升愛的境界。我以為,這是愛的大智慧,于是在新海高中,愛的主體就成了群體性的,新海高中的學子也就會帶著愛的情懷闖蕩天下,服務社會。
3.恰當地運用愛的策略。在新海高中,曾經發生了一起因愛而生的事件。距離高考還有九天時,田佳佳同學的父親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去世,母親身受重傷,被送到醫院搶救。李宏偉校長與田佳佳的親人再三商量,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向田佳佳隱瞞消息,嚴格縮小知情人范圍,確保他順利高考。高考全部結束后,田佳佳的舅舅告訴他實情。隨后,李校長又與有關高校聯系,幫助他選擇適合的專業。這一“善意的謊言”曾經釀成一起新聞事件,贊成者反對者均有。當然,這樣的事情有多種處理方法,很難以對錯判斷,李校長回想起來仍然認為盡心才能無怨無悔,他并不后悔這樣的選擇。我以為還有一個審視問題的角度,這就是田佳佳本人,田佳佳本人和親屬對校長的處理是理解的、感謝的、感恩的,事件本身是在田佳佳心里植下了一顆愛的種子。盡管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這樣的處理仍然表現了李宏偉的愛的智慧。
六、文化的彌漫
學校文化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由外向內而言,一是校容校貌等物質設施,這是學校師生的生存空間,是學校精神的文化標識;二是組織、制度、課程、活動等,是表明學校在做什么、怎么做;三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是說明為什么做這些、這樣做;四是學校師生體現學校精神的基本生活方式,是潛意識、下意識、無意識的,表明自然會這樣做。南京大學老校長、著名教育家匡亞明先生在談到學校校風建設時有句名言:“空氣流動就是風?!睂W校文化又應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彌漫性,它應該是充塞于校園,甚至溢出校園,以至伴隨學生終身的。教育愛是新海高中主要的學校文化特色,也漸具彌漫的特點。
1.讓“普愛”成為師生的核心價值觀。學校文化其內核就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就共性而言,要體現教育的基本規律、時代的要求;就個性來說,要體現學校特有的文化傳統,師生群體特別是校長的性格稟性,新海高中的“普愛”教育正體現了這種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普愛”已為學校師生群體所共同認可,并形成了鮮明的心理傾向性,成為新海高中師生共同的個性心理特征。盡管由于崗位、身份、年齡、家庭、性格、性別等方面必然存在各種差異,但其精神本質上認同普愛,追尋普愛,踐行普愛,才共同唱響了“普愛”之歌。
2.將“普愛”的精神元素融匯到物質環境之中。以學校建筑為例,學校綜合樓正面,建筑時留有四塊大板面,制成一組浮雕,自東向西分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表現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吾將上下而求索”,表現了莘莘學子循著先人的足跡,刻苦鉆研,勤奮學習;“春華秋實”,表現了現代科技蓬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青春華彩”,表現現代中學生朝氣蓬勃的生活。校園分區明顯,最西邊是生態種植區,東邊是生活休閑區,前者讓學生體會農耕文化的辛勞和快樂,后者讓學生有清凈愜意的去處。教學區由三幢獨立的教學樓組成,由求知廣場平臺通道相互勾連,平臺兩側種植馬尾松盆景,盆景底座選擇傳統文化的至理名言鑲嵌。三幢教學樓,高一樓命名為凌云,高二樓命名為修遠,高三樓命名為登高,各有激勵學生奮發作為的長聯點綴。三幢教學樓中是求知廣場,將校史再現??傊?,一草一木總關情,讓“普愛”播灑到學校環境的角角落落。
3.讓“普愛”成為學校流動的空氣。學校精神很重要的就體現為學校的校風,而學校的校風是在實踐和活動之中形成的。新海高中學校文化建設是全方位的,從制度到課程,從德育到教學,從學校到班級,從校內到社會,而且學校的制度、組織、課程、活動都是在“動的”。僅以活動安排來說,學校除了常規的節慶活動,又開設了“普愛”講壇,迄今舉辦20多次;成立“普愛”驛站,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設立“普愛”育人獎。在春天開展“普愛·行健”遠足;在秋天開展“普愛”獻愛心活動……正是這種“動”,使“普愛”蔚然成風,讓學校文化精神洋溢彌漫。
參考文獻:
[1]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8.
[2][3]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目的[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5,399.
[4][俄]烏申斯基.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張佩珍、馮天向、鄭文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3.
[5]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1.
[6]金生鈜.教育與正義——教育正義的哲學想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1.
[7]高放.陳芝美教育思想的精華[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7(3).
[8]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M].林方編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39-241.
[9]謝桂新.論愛與教育[D].江北師范大學,2012.
[10]趙沖.教育智慧:具有愛的教育思維[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楊九俊,江蘇教育學會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特級教師,210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