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管理,是學校自然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文化管理,其基本意義在于喚醒教師的生命潛能,實現從“自然發展”到“自覺發展”的轉變。如何喚醒和激勵教師的創造沖動,將他們帶入發現的、創造的、批判的“非日常生活”中?2010年秋學期初,陳衛平校長建議改革每周的教師會議,變學校“行政講話”為“三成敘事”。
所謂“三成”,指的是“成效、成果、成功”。這三個詞看起來意思相近,其實側重各有不同。成效,就是強調日常工作中很平常、很細小的事,教師只要用心地、聰明地、有策略地去做,平凡的事就能做得不平凡,簡單的事就能做得卓越。成果,是指那些“無中生有”的事,教師要創造性地做,做出成果來。成功,則是難做的、不容易做的事,經過努力做成了,就是成功。我們開始了“三成敘事”,也開啟了一段嶄新而意義深遠的教育之旅……
三成敘事:敘述工作,分享經驗
教師撰寫的三成敘事,是大家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研究實踐等活動中,以卓有成效的方式解決了曾經發生的問題,然后將自己怎樣遇到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過程“敘述”出來,使得自己的教育經驗、教育成果等得以與他人共享,從而成為教育人生中最有價值的存在。
沈曉新老師敘述的《為你寫“詩”》,講的就是他給學校“年度人物候選人”撰寫頒獎詞的故事。這項工作要求高,難度大,沈老師毅然接受并全力攻克。充滿詩意的描繪,使得年度人物在大家心目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贏得全校教師一致好評。也因此,沈曉新老師的創作過程成了老師們渴望分享的重點,——
最流行的“詩”:孫麗萍之頒獎詞。按道理,孫老師是很難寫的。兩種人特難寫,一種是特別優秀的,一種是特別平凡的。孫老師就屬后者。我在寫的時候,正是網絡熱詞逐漸散播的時段。于是我想到了“神馬”,想到了“給力”,還想到了“讓子彈飛”……我就選了一個流行元素“神馬”放進去,給平凡增添一些亮點。
最費神的“詩”:薛春之頒獎詞。這是我最后一個完成的,也是寫得最痛苦的。原因之一:本該不是自己的東西,硬要接下來往往比較困難。晚上12點,我沒寫成;奚校長來催時,我還沒有定下來。之二:已經定型且已經很美的東西,超越不是那么簡單的。薛春是海歸,第一次的推薦詞已經很優秀,我再加工就難了。最后,也算是逼急了,匆忙之中交差,所幸沒寫砸。
最滿意的“詩”:吳曉君之頒獎詞。本人最滿意的非這首莫屬。接到寫吳主任的任務,我是緊張的。寫領導的,這不是找罪受是什么?寫得美妙絕倫,拍馬屁;寫得普普通通,給臉色。這尺寸,太為難了!我靜下心來,浮現吳主任這一年來的點滴瞬間。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基地活動時,她總是忙前忙后,為老師安排和引路,我也是直接受益者。最讓我敬佩的,就是新官上任,她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遇事實事求是、曉之以理,讓我心服口服。有了這些考慮,我才寫出了那首“杰作”,希望她能喜歡。
就在大家暗暗佩服之時,沈老師卻話鋒一轉,說:“不是我創作了這些‘詩,而是這些人物本就優秀,是他們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只是一個上天派來的代言者,偶然間捕捉到了那些本就代表他們光輝事跡的字眼。”以退為進,再次揭示了年度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令人拍案叫絕。
三成敘事:促進研究,改進實踐
剛開始,對于“三成敘事”,老師們是信手拈來,滔滔不絕。但是一段時間過后,當一些值得敘說的教學事件講完了,教師的“敘說”開始變得困難,興致越來越低,每周收到的稿件數量越來越少,不少是無病呻吟,純屬完成任務。校長室通過座談、訪談等形式及時了解情況,發現敘事的關鍵,在于敘事之前的行動。如果教師不行動,不改變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教學行為,“三成敘事”將無法繼續。
我們提出:“在研究狀態下工作,讓研究成為習慣!”鼓勵老師不斷實踐,不斷探索,暢談心得體會。由此,三成敘事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每周一的交流會再一次成為全校教師心向往之的重要時刻。你看,就連班級衛生扣了一分,班主任老師也能讓其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上一周,我們班大掃除后被扣了一分。據說我班負責打掃的四個美術教室中有一個教室的講臺上有灰塵。孩子們知道了,很委屈,甚至有人責怪負責擦講臺的同學,害得班級得不到這個月的流動紅旗。
孩子們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被查到了有灰塵,這也是事實。我想為了這“1”分而去責怪學生,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須有利于孩子們的發展。接下來,組織學生討論:“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把包干區打掃得更干凈呢?”孩子們紛紛支招。最后,我告訴大家:“同學們,其實學校檢查大掃除只是為了讓我們養成愛勞動的習慣,為了讓我們明白環境整潔是多么重要。老師希望你們不亂扔垃圾,看到地上的紙屑能立即撿起扔進垃圾箱,這樣,這失掉的‘1分遲早會回來的。”我的話,孩子們聽進去了。
自那以后,我們的教室更整潔了,地面干干凈凈,課桌整整齊齊,水桶里的水清清爽爽。大掃除時,在組長的帶領下,大家干得井井有條。看來,這小小的“1”分,真正發揮出了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成敘事:梳理經歷,創生“思想”
每學期結束之前,校長室都要對三成敘事進行專題總結。我們發現,教師的理論、思想常常蘊含在他們的教育實踐中,并且已經超越一般意義,內化為自我的教育信念和日常行為。
比如,學校德育處徐亞燕老師,在一次三成敘事的總結中說到:“‘三成改變著我,我也在改變著‘三成。”如果不是由徐老師講述的具體事件“引領”出來,我們似乎可以認為這句話不僅平淡,而且失真、空泛。但當我們聆聽了整個事件后,發現它是那么真實動人,是源自實踐經歷后的感悟。真正的教育理論,不一定都在名家的教育專著中,而是存在于教師自己的教育生活中。
開始,接受任務——要我寫。第一次三成敘事,我講了“學校語音提示的來歷”,字數278字。那時心里也沒底,感覺就是把有點新意的事情描述出來就可以了。校長室每周催稿子,我也是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態,翻看一周工作,看有什么可寫的,在周五放學前完成,匆匆上交。
慢慢,漸生興趣——我能寫。直到惠山區慶祝少先隊建隊61周年活動在我校舉行,前后忙碌了近一個月,活動順利結束后,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同時也是一次活動總結,于是寫了《幸福一家人》,有2366字,內容分了幾個板塊,“為了同一個目標——忙碌”,“為了同一個時刻——心跳”,“為了同一種心情——感謝”,“為了同一個發展——反思”。這是我在三成敘事中第一次啟用小標題,被學校錄用并上臺講述,很是得意。接下來,就寫開了,《聊聊家長會的細節》1863字,《實踐標準的研讀——我們要用怎樣的方式喜歡你》2113字,《一路采擷——師陶杯活動的收獲》2945字。我發現:“三成在改變著我,我也在改變著三成”——有形的任務轉變為無形的興趣,消極的硬性接受轉變為積極的主動反思,被動的消磨時間轉變為主動的積極互動……
后來,成為習慣——我想寫。第一學期的三成敘事中,德育處和個人排行第一,當時真有點歪打正著的感覺。第二學期,我們四個人一開始就分好工,每人一周。事實遠不是按計劃執行的,大家不約而同有了這樣的一個習慣,只要覺得這個事件有價值,有意義,值得寫,都會自然地去寫了。比如,在完成《追尋教育的桃花源——行走在“自然教育”之路》一文時,整個星期,我腦子里都在想,走路也在想,睡覺也在想,如果不把一條思路理順了,就不舒服。思路理順之后,星期天我幾乎是整天坐在電腦面前,一氣呵成,完成了4955字的心路歷程。寫完之后,翻來翻去地讀,感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切,我長久以來的一個愿望終于實現了。
……
三成敘事,能夠讓老師們靜靜欣賞和聆聽屬于自己的精彩,躍動的文字閃現著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智慧,深情的話語包蘊著教師注入教育追求的主體價值。
三成敘事,也是對他者世界的一種觀照。老師們生命瞬間的展示爆發出不可思議的張力,以工作本身意味深長的雋永觸動了我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三成敘事,更是對學校教育信仰的建構,一個個真實的人物薈萃到一起,樸素的人性撐起了崇高的信仰。
三成敘事,老師們喜歡!
(奚梅萍,無錫市玉祁中心小學,214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