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樸 胡正良
生活德育源于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思想。近年來,德育“回歸生活”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受到教育理論界的推崇,并逐步推廣到學校教育實踐中去。德育專家認為,德育源于生活、為了生活、基于生活。沒有生活,也就沒有所謂的德育問題;所有德育的目標都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社會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只有基于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實有效的德育。
“十二五”期間,我校開展了省級立項課題《培養積極的生活者——普通高中生活德育課程建設的研究》的研究,積極探索高中生活德育課程建設。我校生活德育的實踐是在對普通高中德育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按照“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四個維度的倫理關系,研究普通高中生活德育課程建設的目標、內容與實施策略,構建校本特色的生活德育課程體系,探索促進普通高中學生健康人格成長的方式、途徑,使其成為“積極的生活者”。
一、生活德育的目標——培養積極的生活者
在研究中,我們明確了生活德育的目標是“培養積極的生活者”。“積極的生活者”是具有經營幸福人生和參與社會進步事業的愿景與能力,能信守健康、樂觀、進取的生活原則的人。健康即要有健康的身心,擁有健壯的體魄和強大的內心;樂觀即能陽光豁達地為人處事,悅納生活,笑對人生;進取即不斷地發展進步,銳意進取,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自我的人生高度、境界。
根據這個目標,結合對我校文化傳統的分析,我們提出了天一學子應具備的“天一氣質”:激情與夢想,自信與堅持,誠信、博愛與責任。把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學術素養作為師生的共同追求。
二、生活德育校本課程框架的構建
“生活德育”思想與“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
“生活德育”思想是“生活德育校本德育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生活是德育的源頭活水,生活德育的教育內容來自生活,生活德育的過程、方法、對象、工具隨生活的變化而變化。這是進行校本德育課程建設的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具有本校特點的德育課程體系。
“校本德育課程建設”是“生活德育”具體落實的課程體系保障。校本德育課程建設從課程上保障德育內容的有效實施及德育形式的革新,努力改變原先學生接受的說教式的德育現狀,改變單一、枯燥、乏味的學習生活,進而從德育課程層面生動地展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我校根據高中德育內容和實施途徑方法,將校本德育課程設計為三大板塊。
(一)熏陶浸潤課程
目標追求:建設學校的物質文化,著力落實校園建設的“四園理念”(把校園建設為生態公園、文化圣園、數字校園、溫馨家園);梳理學校的制度文化,形成相對穩定的學校制度,利于辦學傳統的傳承;提煉學校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揚“天一精神”。
內容和形式:
1.文化浸潤課程。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規劃和建設,主要途徑包括生態校園建設、墻壁文化、櫥窗文化、學生手冊、學生誓言、校園三節、周記對話、每周一議、每月“校園之星”評選、“名人課堂”、勵志教育系列、高中三年學生必讀必看必唱的50本書、50部電影、50首歌曲等等。
2.典禮儀式課程。包括重要紀念日和節日活動、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開學典禮、弘揚民族精神月啟動儀式、成人儀式、百日勵志、“四個留下”教育、畢業典禮等等。
通過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建設,讓學生在環境熏陶浸潤中認同天一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點燃學生的激情與夢想,鼓勵學生自信與堅持,引導學生踐行誠信、博愛與責任的天一師生行為準則,自覺追求真善美。
(二)指導引領課程
目標追求: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提升生活品質,領悟生活的幸福;優化學生的學習態度,掌握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習的寬度,提升思維的品質;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厘清自我的愛好興趣,明確自我的人生發展方向。
內容和形式:
1.生活指導課程。包括新生入學指導、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際交往等課程。
如,“新生入學課程”包括——
認識天一:認識校園、校史、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紀、禮儀、天一精神、學生誓言。
安全教育:珍愛生命講座、緊急疏散、消防演練。
獨立生活:軍訓和寄宿生活指導(生活、學習、人際交往)。
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正確定位,規劃人生。
社團選擇:社團項目介紹、個性或先進社團推薦。
校園常規:一日常規、文明禮貌、著裝禮儀等。
2.學業指導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選科指導。
3.生涯規劃課程:自我認識、特長發展、升學指導。
通過三個板塊的指導引領課程,從生活、學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給學生系統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自我規劃,為美麗人生奠基。
(三)實踐體驗課程
目標追求:策劃、組織、開展各類學生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各類活動平臺中展示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在同輩的交往中互相砥礪,促成群星燦爛的局面。
內容和形式:
1.社團活動:學校規劃組建人文、科學、藝術、體育等四大板塊的相關社團。
2.社會實踐:遠足拉練、假期實踐、外出考察、修學游歷等。
3.社區服務:關注社會,引導學生組織參與慈善公益活動。
4.研究性學習:高一年級全面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
實踐體驗課程,德育蘊藏其中。社團活動注重強化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在自主、自助中提升自我;社會實踐以遠足拉練、假期實踐、外出考察、修學游歷等形式開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其中一年一度的高一學生50華里遠足拉練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社區服務更強調學生社會情懷的培育,讓學生走進社區,關注社會,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研究性學習則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選主題,自主策劃組織開展相關的研究學習,強調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合作探究的團隊意識。
三、生活德育實施的基本策略和案例分析
人離不開鹽,但不能讓人直接吃鹽。德育就是這樣,離開了生活的依托,德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淪為蒼白無效的說教,要讓德育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我校實施生活德育的基本策略是:在生活情景中感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在生活環境中熏陶;在生活交往中成長。
(一)在生活情景中感悟
看照片:潤物細無聲。
女生小趙嫌媽媽啰嗦,與媽媽關系緊張。午休時,高老師請小趙等幾個女生一起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兒子的相冊,從兒子的滿月照、百日照、到兒子蹣跚學步的照片……和學生一起欣賞著兒子的可愛和淘氣。小趙若有感觸:“老師你對兒子真好!”高老師說:“其實,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呀,孩子是父母的全部!”第二天一上班,趙同學家長來電:“高老師你真有本事,我女兒昨天放學回來和我說了好多話呢,真是太感謝您了!”
正是在“看照片”的情境中,學生受到親情的感染,從而改變了對父母的態度。天一的德育工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有意創設教育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再如,學校抓住了“停水”這一個教育契機,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了水資源的可貴和節約的意義;每年組織學生徒步近50華里遠足、祭掃革命烈士陵園,讓學生磨礪意志,感悟堅持的力量和新中國的來之不易。
德育需要依托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沉浸于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引導與浸潤。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
天一義工:溫情暖人心。
2012年1月17日上午8:00,無錫火車站南廣場,天一志愿者社團組織的天一“義工”早早地忙碌起來了。掃地清除垃圾,引導旅客進出車站,幫旅客推運行李,給旅客端送熱水,發放免費春聯,忙得不亦樂乎!活動期間,檢查春運工作的市委書記黃莉新與小義工們親切交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支持。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天一義工,冬日溫情暖人心”活動由學校倡議,學生社團自行發動、組織,400多位學生自覺參加,為回鄉的旅客送上了一份關愛,也真切地體會到社會百態,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這樣的活動,天一已經連續組織三年了,學生、家長、老師都積極參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讓社會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親身的實踐體驗。
(三)在生活環境中熏陶
名人課堂:人生的引領。
2009年2月26日,阿里巴巴副總裁李俊凌博士與天一的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強調“灑掃、應對、進退”是每個學生應努力實踐的。2010年4月24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來到天一,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激勵同學們“快樂成長”,如果不能成為翱翔于藍天的雄鷹,那就做只蝸牛,也能通過不懈的努力爬到人生金字塔的頂端,俯瞰世界。2010年10月18日,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博士與天一學子面對面,暢談人生經歷與感悟。2011年11月16日,“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向天一學子介紹自己參與“蛟龍號”研制和深潛的經歷,“我的工作無差錯,我的崗位請放心”這句反映科學研究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精神的口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這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也許更多的只是在報紙或網絡上見過,但天一的孩子們每年都能通過學校的“名人課堂”,擁有與名人“親密接觸”的機會。“神六”副總設計師秦文波、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布魯斯·博伊特勒等社會知名人士、科技前沿人才紛紛走進天一,和天一學子面對面。名人課堂為學生的多元發展、個性塑造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環境氛圍對人的發展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他們從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天一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在生活環境中熏陶,就是要為學生的成長提供“適性的土壤”與“適宜的氣候”,讓學生健康成長。學校除了發揮“名人課堂”的人生引領作用,還不斷推出天一學子自己身邊的同輩榜樣,每月評選名目繁多的“校園之星”,有“管理之星”“服務之星”“進步之星”等等,學生的特長都能得以展示和鼓勵。在天一校園,學生有一條屬于自己的“星光大道”,優秀的學生都能在上面留下自己的成長足跡。學校領導和老師相信,實施多元評價機制,就會多一個展示的平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激勵和引導學生“求真”“至善”“向美”。
(四)在生活交往中成長
同一屋檐下:相伴成長的快樂。
2006年高考,我校一個女生宿舍的學生高考平均分竟高達664.8分(總分750分),而黃夢娜更是勇奪省狀元的桂冠。2011屆高三(2)班男生510宿舍,6位男生共取得9人次的江蘇省學科奧賽一等獎的成績,高考后全部進入985院校。
這些學生進校前有不同的生活、學習的特點,隨機編入同一宿舍。在同一屋檐下,他們慢慢默契起來,共同分享成功,一起分擔困惑。在相同的學習生活節奏中,他們一天天享受成長的快樂,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頂峰。這樣的案例在天一很普遍。我們在驚嘆之余,也在深思,其實,成功自有其道理,奇跡可以復制。
同輩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對人成長的作用是很大的。天一在日常的辦學中,充分利用“每周一議”“升旗儀式”“校園之星”等舉措激勵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優秀學長的成長故事,剖析他們成功的關鍵,發掘他們成長的力量源泉。每學期舉行的表彰大會,總有500多人次上臺接受表彰。學校這樣做,不僅讓更多的學生走上“紅地毯”,展示自己,而且為天一學子樹立榜樣與典型,確立了在校的發展方向與標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從眾心理,在生活交往中成長,就是讓學生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對同學產生巨大影響力,形成“共振”效應,以期達到相伴成長的效能。引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相互學習,見賢思齊,同樣是德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一般而言,德育面對的所有問題都源于生活,德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具有經營幸福人生和參與社會進步事業的愿景和能力。有效的德育,應該是蘊含于生活中的。在天一的常態德育工作中,學校從日常的生活細節抓起,從而奠定了學生良好的一生受用的素質。在天一,德育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學生在自然狀態下不斷獲得浸潤,適時獲取一絲一縷的體驗,從而逐步內化為成長的必需。
(馮樸、胡正良,江蘇省天一中學,2145101)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