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樹斌
【摘 要】糧食安全不僅是全國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而要想保證糧食安全的則需要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而大型灌區對于糧食的增產具有較大的潛力,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同時也能最大限度的增加糧食的產量,所以需要加大對大型灌區各項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從而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能力。
【關鍵詞】糧食安全;大型灌區;糧食生產能力;改造
1 大型灌區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性
1.1 使糧食的產量得以穩定提高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僅需要保證一定的糧食自給率,同時還要有必要的糧食儲備,這就需要保證糧食生產的穩定性。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得以保持穩定性,與地域遼闊、氣候資源豐富和糧食作用品種多樣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但與大型灌區的較高的灌溉保證率和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顯著的關系。我國大型灌區的水源條件都要優于中小型灌區,糧食作物單產較高,而且總產量也較為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家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高度重視,使農業生產對于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即使在連續干旱的情況下,我國大型灌區的糧食產量也能保持穩定的態勢。
1.2 工程條件適合于發展糧食作物
長期以來我國大型灌區都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器糧生產基礎,這與大型灌區的工程條件是相互匹配的。因為我國大型灌區建設之初就是為以糧食生產服務的,所以在用水運行模式設計、工程規模、水源類型、調蓄能力、渠道流量及灌溉方式都方面都適用于集中灌溉,而且存在著灌溉周期長的特點。這種情況下,更適宜對大宗糧食作物的種植,而不利于發展多種經濟作物種植。近幾年來,部分灌區利用井渠結合的形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雖然這種形式對灌溉的靈活性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但還受制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大型灌區依然更適宜大宗農產品的生產。
1.3 具備進一步擴大灌溉面積的水土資源條件
土地生產效率和效益的提高,與灌溉措施具有直接的關系,但并不是所有地區都能滿足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并存的條件的,往往是只有其一,而另一項資源缺乏,同時存在的情況較少。所以要想實現對土地生產中增加灌溉的面積具有較大的難度。而在大型灌區中,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實現了良好的匹配,具備了擴大灌溉面積的條件下。而當前在我國大型灌區內,所存在的情況是現有的灌溉面積只占規劃面積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還存在著較大部分的旱地和荒地可以開發為灌溉農田。當前不少灌區是存在著水資源缺乏的情況,但也同時存在著水資源浪費的問題,所以大型灌區具有較大的節水潛力。以上這兩種灌區存在的現狀可以充分的表明,灌區在糧食生產能力上還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1.4 具有降低生產成本的有利條件
我國在大力發展農業的過程中,更注重于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而推廣優質糧食作物是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卻受制于種植規模小及品種混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導致糧食生產成本過高的最主要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實現。大型灌區的運行模式更適宜于統一種植和集中管理,所以在大型灌區內進行農作物的區域種植和規模化經營,對于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減少生產成本是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
2 加快大型灌區改造的具體策略
2.1 加強對大型灌區社會公益性的認識
大型灌區對于增加糧食生產能力和穩定糧食供給具有明顯的優勢,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極為重要,但大型灌區工程規模大,骨干工程的投入遠大于田間工程的投入,因此改造骨干工程是農民無法負擔的,責任只能由政府承擔起來,就是說必須承認大型灌區骨干工程的社會公益性。就田間工程而言,灌溉確有顯著的增產效益,但在當前農業經濟效益低于其他行業,農業中種植業的經濟效益又低于養殖業,種植業中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則屬最低。在這種情況下,讓經濟相對落后的糧食主產區的農民為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生產糧食,如果無法在糧食價格上實現合理回報的話,也只能由政府補貼,就是說在目前的情況下,糧食生產本身也具有社會公益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規劃要求地方政府和農民自籌資金配套進行田間工程的節水改造,但從多年來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中央資金的引導和支持,這樣的安排很難實現,因此末級渠系改造試點應把糧食主產區的大型灌區作為重點,通過試點爭取在資金渠道上有所突破。
2.2 建立穩定的資金渠道
制約大型灌區改造的最主要因素是投入不足,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對大型灌區改造的投入,但還遠遠滿足不了實際的需求。大型灌區的各項工程設施每年都需要有大筆的經費用于改造和更新,這樣就需要有穩定的資金渠道,使灌區的各項設施充分的發揮其作用,有效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因此需要財政對于發展發啊呢基礎設施的資金量進行逐年的增加,同時還需要廣開渠道,利用多方面的投資來增加大型灌區改造的資金。
2.3 完善政府對大型灌區扶持的各項機制
大型灌區發展糧食生產的配套機制政府扶持大型灌區發展糧食生產的配套機制包括投入機制、補償機制、運行機制、風險機制等。投入機制主要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大型灌區各類工程改造中,中央財政和各級地方財政應該分擔的份額,并形成財政制度。補償機制主要是落實國家關于占用農村水利設施和農業用水補償辦法的規定,以市場機制和民主協商相結合的原則轉讓水的使用權,切實保護糧食主產區的糧食作物灌溉用水。運行機制主要指科學界定大型灌區骨干工程的社會公益性,客觀評價現行工程折舊有關規定的適用性以及享受優惠電價的必要性,在降低供水成本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風險機制主要指政府按照糧食市場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限制糧食生產致使糧農受到損失時所應采取的補償措施和資金支持體系。
2.4 加快對大型灌區改革的力度
大型灌區由經濟轉變過程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盡管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但其改革的成效并沒有取得取其的結果。所以應加大對大型灌區改革的力度,從政策上尋找突破口,轉變觀念,秩序漸進,使用水戶積極的參與到管理體制中來,加強各項管理職能,在考慮水價運行成本的基礎上統一核定管理運行費用,使農民受益的同時,減輕農民的負擔。
3 結束語
糧食安全不僅關系到民眾的生活,同時也直接關系到國家和社會安定團結,所以保證糧食安全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有效的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則需要政府充分的發揮其職能,彌補市場調節中的不足和缺陷,加大對大型灌區農業基礎設施改造的投入,積極調動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保證糧農的利益的同時,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周洪林.興凱湖灌區加快灌區改造建設國家級商品糧基地[J].中國水利,2005(23).
[2]閻存.加強灌區節水改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J].節水灌溉,2010,11.
[3]柳長順,張秋平,朱山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發展對策[J].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水利發展研究,2009,08.
[責任編輯: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