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新浪潮的緣起緣滅
法國巴黎自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來,一直是以世界文化和藝術的中心而自居,法國人也是以激情和浪漫聞名于世。電影藝術的兩位開山鼻祖盧米埃爾和梅里愛都是法國人,所以在現代主義電影思潮中法國藝術家表現得比其他人更有特色、更激進、更浪漫。20世紀20年代風行歐洲影壇的先鋒派電影即以巴黎為中心。20世紀30年代法國出現了用人性和人道主義思想去表現下層小人物的命運和他們與社會抗爭的影片。這類影片內容真實、情節動人,常常含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有一定的戲劇感染力,這類影片被稱為“詩意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諾阿等一批優秀導演為了躲避戰火去好萊塢工作。戰后較長一段時間,法國電影界在好萊塢的強烈競爭和意大利電影的巨大影響面前,只滿足于對原有傳統的沿襲,在內容形式和生產體制上都沒有什么新的突破。
1957年,有位名叫特呂弗的青年揮舞著筆當作大刀,發表了電影評論《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他后來成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羅西里尼的跟班,深受“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贊的賞識。1959年,特呂弗以半自傳式的電影《四百擊》在戛納影展初試啼聲,一舉摘得金棕櫚桂冠,新浪潮運動正式拉開帷幕。與此同時,“富家公子哥”戈達爾從自己的殷實家庭叛逃,一邊打工一邊周游世界,靠在法國電影資料館觀看的3000部電影打底兒,拍出了獨一無二的《筋疲力盡》。此前一年,26歲的路易·馬勒完成了處女作《通往絞刑架的電梯》,28歲的克勞德·夏布洛爾拍攝了《漂亮的塞爾日》,從兩方面確立了浪潮電影的美學。接下來幾年,這幫狂熱的電影小子們匯聚在一本黃皮雜志《電影手冊》周圍,形成了一股鋪天蓋地、勢不可擋的潮流。另有一伙喜歡在左岸河邊“侃大山”的文化精英也集體發力,從手法或技術上,他們的貢獻比《電影手冊》那幫人只多不少。1958年至1962年間,大約有200多位新人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子弟遍布世界,間接催生了無數大師級導演,也一度影響了好萊塢的獨立制片。在文藝青年心中,“新浪潮”三個字本身就是個圖騰。它是一次美學特征和制片方法的革命。新浪潮中的重要導演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他們強調電影屬于導演自己,而導演是作者,不考慮傳統的規范,也不受程式的束縛,這概念本身就有著讓人激動不已的蠱惑力量。雖然事后看來,隨心所欲的風格化和打破以沖突律為基礎的戲劇觀念,成了他們成敗蕭何的雙刃劍。從那時起,跟拍、長焦、變焦、定格、跳接作為藝術手段頻繁被使用。新浪潮電影完美配合了彼時戰后迷茫、政治恐懼、存在主義興起和青年們的無理性反抗,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技法,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所以青年熱情高漲,傳統而陳腐的人則被請出了電影院。從那以后,青年人才慢慢成了文化消費的絕對主體。
50余年,足以把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跟離經叛道的電影運動消化吸收,納入主流體系。新浪潮時出現的手法被繼承下來,卻不可避免地被再度包裝,招安在與拿來極力對抗的“優質電影”旗下。沒準下一個50年,某種全新的媒體已經取代電影成為最重要的娛樂消費品,屆時電影有可能成為專供文人雅士把玩觀賞的藝術品。在此之前,再也不會有一次電影浪潮具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和煽動力。也許,輝煌不再的新浪潮,曾是電影奔向絕對自由的最后一次機會。
技術的裂變式
◎ 跳接
顧名思義,就是“跳躍式剪輯”。鏡頭不是按傳統的線性順序,而是間隔性地進行連接,表現的內容“省略”了一般的轉換過程,使觀眾看到的,是一種不甚合理、比較突兀的時空或邏輯關系,直白地說,就是“有點兒跳”。這種技法由戈達爾在1959年執導的《筋疲力盡》中使用得最為典型,因此也常被稱為“戈達爾式跳接”。
◎ 實景拍攝
“新浪潮”的實景拍攝技術,是對當時傳統的“片場體制”和“影片品質”的反動,在使用之初更像是如今電視媒體的街邊隨機訪談。創作者只對鏡頭中的素材進行選擇,而不是控制。同前面的“跳接”及后面將要談到的自然光、同期聲一樣,實景也是基于攝制條件粗陋的客觀現實和新浪潮電影哲學雙重作用的產物。同時,新器材和新技術的應用,使理論的實現成為可能。輕便的手持攝影機,感光度更強的底片,音質更好、不容易受干擾的錄音設備,都是實景拍攝的首選裝備。
◎ 自然光
使用自然光源是實景拍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出于寫實的基調,新浪潮的導演們擯棄效果多樣的“片場式”的照明技術,是可行之舉。不過,自然光帶來的開放及不可控的拍攝環境,在節約了經費之余,也增加了攝制上的技術難度。
◎ 即興發揮
在“寫實主義”的整體氛圍之下,新浪潮所主張的表演方式以演員在拍攝現場的即興發揮為主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新浪潮導演們看來,傳統的各種表演方法,演員所受的各種職業訓練,皆是對戲劇性的不斷強化,用虛擬代替了真實。而不受職業表演束縛的即興發揮,可以抹平人物“演”的痕跡,使影片現實趨近于生活現實。如同新浪潮其他“形散神不散”的攝制技術一樣,演員的即興發揮也不同于完全的放任。拍攝對演員所要求的真實感,要被包含在立足于劇本大綱的自成一體的基本內涵之中。
◎ 同期錄音
更加便利和優質的音效及更好的錄音設備,使得拍攝過程中同時進行錄音成為可行。當然,這也是經濟快捷的拍攝方式所需要的。在 “新浪潮”的理論上,同實景畫面一樣,應用同期聲有助于保留事物原本的完整性,讓電影的寫實在音畫兩方面實現統一。但是,這并不代表同期錄音純粹只起到一種“記錄”的作用,它也是創作。在新浪潮的影片中,有時人物的對話會被周圍的自然聲源影響,以達到“間離”。不過更多的情況下,同期聲是與電影語言的表達結合在一起的。
◎ 長鏡頭
無疑地,長鏡頭當屬新浪潮最重要的技術。這仍然是源自新浪潮導師巴贊的“長鏡頭”理論。巴贊的“長鏡頭”是對 “蒙太奇”藝術的某種質疑。他認為電影創作者們應該“記錄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實時間和空間”。而長鏡頭的運用正可以在實踐中完成巴贊的要求,因為長鏡頭的客觀性、連續性和完整性,能夠“在平等的同質空間中把事物保存下來”。而“記錄事件”同樣是一種藝術要求,不代表創作者無所作為,只是像巴贊所主張的,要還原電影畫面對現實生活所具有的不加修飾的力量。
浪潮十維度的超時空要塞
◎ 維度一:末世屏障的記憶駐點——《堤》
導演:克里斯·馬克
主演:達沃斯·哈內赤 海倫·夏特蘭
劇情簡介:遍野廢墟,末世凄涼。男主人公成為核戰爆發后少數存活下來的人類。他幼年時夢中總是目睹一名陌生男子的死亡,這也使得他成了時光旅行的實驗品。他被送往核戰爆發前夕的過去,他在堤岸上遇見一位女子,并且愛上了她。當實驗快結束時,他又要被送往躲過浩劫的未來。但是他拒絕了這個機會,誓要與自己心愛的女子在一起。然而到最后,他才恍然發現,幼年時常夢見的死亡男子,原來正是自己。
文藝鮮評:這是一部充滿靜態畫面的實驗性科幻電影。全片給人的感覺像是配了畫的故事梗概,又像是帶有聲音的連續翻動的攝影集,或者以展示照片為主的黑白紀錄片。影片片頭前的一個運動鏡頭出現之后畫面就完全轉為靜態了,以后的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故事都以“劇照”形式出現。這并非只是一個形式上的耍弄,它沒有拋棄內容,這種凝固的影像恰恰構成了全片營造氛圍的一個關鍵環節和敘事上與所表露情感達到默契的一種方式。片子取名為“堤”,開頭與結尾均在“堤”上展開,與全片基調聯系起來不難理解這個“堤”指的便是記憶的駐點,是攔住似水年華追憶的屏障。因此本片又可以被看作是一段有關“開始”的故事,片子處處都孕育著即將到來的開始,直到末尾仍舊是停留在一個開端之上,這種敘事風格與大家所熟知的杜拉斯小說《情人》相仿。關于記憶與創傷的探究是左岸派慣常選擇的話題 ,很好地反映了左岸派“間離”的美學特色。影片不斷地打破觀眾的觀影經驗,在陌生化的處理之下整個故事籠罩在一層朦朧、迷幻的曲調之中,時斷時續的配樂也顯得實驗味十足,堪稱“科幻電影的一座里程碑”。
(摘編自網友“超現實主義者”的影評《堤——在零度時間中穿行》)
◎維度二:跨媒介女性藝術的整合——《阿涅斯的海灘》
導演:阿涅斯·瓦爾達
主演:阿涅斯·瓦爾達 馬修·戴米
劇情簡介:這部《阿涅斯的海灘》用DV拍攝,以比利時、塞特、洛杉磯威尼斯海灘、南法諾穆提島及巴黎的海灘或河畔為線索,重回瓦爾達的故鄉、電影作品的拍攝場地、她與丈夫生活過的地方,情景再現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片段,并穿插了大量她與丈夫的電影片段、她的攝影作品、藝術裝置作品等,展現了瓦爾達“活在電影”中的一生。
文藝鮮評:看著一個80歲的矮個子小老太太,用隨手可得的DV拍攝出一部記錄自己一生風景的紀錄片,然后當作生日禮物送給自己,是件讓人羨慕至極的事情。當再次踏上自己曾經走過的地方,情景再現美好的童年,再次欣賞愛人拍攝的電影片段,再次回到攝影展的現場的時候,我想瓦爾達心目中的那片海灘一定已經被一波又一波的回憶浪潮打得咸濕起來。這個耄耋之年卻依然保有少女般溫情的可愛老太太仿佛一個拾荒者,一路撿拾起那些曾經遺落的美好,拼接成生命的完整景象。那是認真生活過的深深痕跡,以及一直居住在電影中的光影斑駁的心。當我看到她用一臺再普通不過的DV拍出了那些平淡真實的影像,但通過巧妙的剪輯,將電影技術純熟地融合在電影中,讓那些回憶片段插上翅膀飛起來的時候,我被驚呆了。我再一次深深體會到:關鍵不是器材,而是躲在器材后面的那雙眼和那顆心。誰說電影不可以這樣拍攝,搞怪、幻想、卡通,時而深情、時而詩意,時而紀實、時而超現實,一切都顯得那么清新,那么合乎常理,卻又那么新意滿滿。在整部電影里,我絲毫看不到一個遲暮的老人哪怕一絲腐朽的氣息,全部都是少女般的心,那么大膽、勇敢又深情款款。(摘編自網友“cristine”的影評《瓦爾達,蒼茫歲月中的拾荒者》)
◎維度三:語言節奏大師的影像觀照——《綠光》
導演:埃里克·侯麥 主演:瑪麗·瑞萊
劇情簡介:夏天快要來臨的時候,巴黎女子戴爾芬卻陷入了憂傷與煩悶之中。剛剛和男友結束戀愛關系,本來約好與她一同度假的女友也放了她鴿子。盡管其他許多好心的親友邀請她一同度假,但是她卻一一拒絕了。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度假計劃,只有她看似要獨自一人困在巴黎過冗長的夏天。她尋尋覓覓,終日游蕩在各處,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情人,但是所遇之人皆不能觸動她心。在馬賽海邊,她聽說了關于綠光的傳說:誰能看到綠光,誰就能得到幸福。落寞的她打算返回巴黎,在車站,一個男子對著正在閱讀小說《白癡》的她微笑,戴爾芬似乎覺察到了什么,她主動邀請男子去海邊看日落。在燦爛的光輝中,男子對她表白,而她卻固執地等到綠光出現才給出答案。
文藝鮮評: 那是最近一次看侯麥的對白了。沒錯,是看他的對白,不是聽,因為迷戀那溫柔的色調。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和現在太不一樣了,清澈,優雅,裙子和鬈發里都是度假的遐思。假如她的日記,能在電影結束后繼續寫下來多好。曾把《綠光》和勒魯什《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比對著看,雖然他們在教科書上分屬不同的類型,可我總感覺很相似,情感上的相似。 后來,再看瓦爾達的紀錄片,也能找到與侯麥對話的這種感覺。 熟悉的人,隨便往哪兒一坐,海邊、花園、石凳上,就開始聊起來,這是法國人的老毛病。侯麥卻把這種習慣變成了文學創作,羅曼蒂克,布爾喬亞,蘇格拉底……有一片光在他們身后。侯麥寫的影評,曾是最詩意的創作,現在還在法國大學里作為電影分析課程的教材選用。其實,都是他精心設計的呀。89歲,侯麥走了,匆匆,也平靜。
(摘編自網友“Luc”的影評《女人,永遠站在光的背后》)
◎維度四: 行為選擇的機遇之歌——《吸煙/不吸煙》
導演:阿倫·雷乃
主演:薩賓·阿澤瑪 皮埃爾·阿迪提
劇情簡介:“吸煙/不吸煙”的并置讓人不由得想起莎翁被引用了無數遍的名句,然而將吸煙這件日常瑣事拿來做選擇的對象,卻似乎消解了原本命題中的沉重感。《吸煙》和《不吸煙》 有著完全相同的開場,之所以被發展成兩部電影,就是因為片中的特雷薩夫人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看到一盒香煙時所做的一個五秒鐘的選擇。 接著每部影片被以“五天后”“五周后”和“五年后”劃分成三個段落,決定下一段落發展的是在前一段落最后某個片中人物的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依次延長的時間軸暗合著一句中國的古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于是就在這樣的選擇之下,影片“五年后”的幾個結尾為我們展現出人物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截然不同的境遇。起初一個僅僅是吸煙還是不吸煙的二元選擇,到最后卻發展出萬花筒似的結果。

文藝鮮評:影片中總共有九個出場人物,而這兩部影片的一個獨特之處在于,所有角色僅由男女兩位演員來擔任。這一構思使片中的角色變得抽象起來,成為普適的男人和女人。因為沒有高科技視覺效果的使用,每個場景就局限在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由于故事編構得巧妙,蒙太奇通常只在人物出入場的交替時會無法避免地使用到,長鏡頭的運用成了最自然的表達方式。這使得影片從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部話劇。另一方面,影片的全部場景可以輕易地看出都是在攝影棚中搭建的,導演似乎有意地保留著一種人工的跡象,過度飽和的色彩讓人回想起四五十年前的電影中那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效果。這一切似乎在為觀眾營造出一種人生如戲的錯覺。與《羅拉快跑》相比,本片人物的選擇往往不具有像前者那樣的明確性,由選擇所觸發的劇情也包含著極大的偶然性。阿倫·雷乃所考慮的重點也許是對無法直接看清充滿變數的未來的一種無奈和懷疑。
(摘編自網友“Philharmania”的影評《兩個人的舞臺和無數種可能》)
◎維度五:撕破中產神話的面具——《表兄弟》
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
主演:格來德·布萊恩 讓·克勞德·布里亞利
劇情簡介:一個外省青年來到巴黎求學,與表哥同住,他是個聽話本分的老實人,與生活放蕩不羈、只追求享樂與刺激的表哥截然不同。但后來他卻迷戀表哥的一個情人,在表哥的陰影下他必須面對愛情和倫理的考驗。后來一心向學的表弟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失敗了,他心灰意冷,想槍殺表哥又受不了內心的譴責,回房繼續學習,第二天卻被表哥在玩鬧中用同一把槍殺了。
文藝鮮評:夏布洛爾的風格在新浪潮一代中的確是很特殊的,正因為特殊,以致很多人先前都以為他的風格就是平庸。簡單來講,夏布洛爾的電影沒有戈達爾的有趣玩鬧,沒有特呂弗的私人情緒,也沒有侯麥的喋喋不休和里維特的遠離觀眾。但他的電影依然很有風格。首先是一些元素的運用,非常成熟,盡管這只是他的第二部長片,但這些元素已經不突兀且很自然地出現在電影的各個角落,這一點要強于當時的其他人。這部電影雖然可算新浪潮一代的開山之作,但它的大多數場景依然發生在市內,它的角色表演也偶爾帶有舞臺劇的色彩,它的攝影相較其他電影顯得過于平穩和精雕細琢。但它偏偏就是一個新浪潮風格的電影,一部好電影。
(摘編自網友的影評《的確風格》)
◎ 維度六:搗毀惺惺作態的常規世界——《扎齊在地鐵》
導演:路易·馬勒 主演:凱瑟琳·德蒙古奧
劇情簡介:鄉下小姑娘扎齊是個言語粗魯又脾氣暴躁的孩子,而且十分叛逆,在說臟話之余還經常與大人們搗亂。可是在巴黎生活的兩天時間里,她卻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冷漠和虛偽,發現這個世界存在著嚴重的混亂失序,所有她認識的人都在對她說謊,連她媽媽在內,都缺乏真誠善意的交流和溝通,這使扎齊在離開巴黎時感到自己已經被折騰得老了很多。
文藝鮮評:《扎齊在地鐵》是一部一石擊起千層浪的炫技作品。這部電影里的技巧成分相當具有革命性,用馬勒自己的話說,是一部“玩電影語言”的作品。紀實性的拍攝方式,鏡頭對準一個鄉村小女孩眼中的巴黎,不膠著于城市的特質,而是在人物與事情的錯亂關系上大費周章,制造出一個無邏輯、無主旨的生活境地。片頭在車站等人的先生一通牢騷嘲弄法國人不洗澡的習慣,緊接著一個老套的喜劇橋段,把影片的情緒打斷,到處充斥著這樣漫無目的的跳躍,玻璃櫥窗外映照下的警察行動突然變成屏幕上的背景畫面,突如其來的超現實主義,空間、時間的跳躍性連接,看似雜亂無章,卻容納了導演十分巧妙的精心構思。
(摘編自網友“限制為7個漢字”的影評《扎齊在地鐵》)
◎ 維度七:置于前景的焦慮橫行霸道——《巴黎屬于我們》
導演:雅克·里維特 主演:貝蒂·斯內德
劇情簡介: 1957年巴黎文學女青年安妮在哥哥皮埃爾的引薦下來到他朋友的一個聚會。聚會上的賓客包括有逃避麥卡錫主義的美國流亡分子菲利普·考夫曼,一名帶著神秘女子特里的戲劇導演杰拉爾·朗茲。聚會上的話題有關他們的朋友胡安的自殺事件,他是西班牙激進主義分子,最近剛和特里分手。菲利普警告安妮,杰拉爾很快也會像胡安那樣遭遇不測。而缺乏資金支持的杰拉爾卻正在努力排演莎士比亞戲劇《伯里克利》。安妮在劇中出演角色幫助杰拉爾,同時也在找尋胡安死亡的真正原因。
文藝鮮評:一個迷霧般的偵破故事,摻雜了政治焦慮與內心的惶恐。薩特的存在主義提倡的是自由選擇,但是無疑被深深打上了一種文化氣質和政治色彩,《巴黎屬于我們》或許是那個年代法國人心靈的真實寫照。 本片中的焦慮有點安東尼奧尼的味道,整個城市仿佛都是一個幽靈般的世界,沒有清晰的真相,只有內心的彷徨和自我的游戲。
(摘編自網友“特德”的影評《焦躁的時代》)
◎ 維度八:文火燉煮的傷痛——《長別離》
導演:亨利·柯比主演:阿莉達·瓦莉
劇情簡介:咖啡館的女主人黛萊絲16年來一直苦苦等待丈夫的歸來,卻沒有音訊傳來。就在法國國慶節那天,咖啡館門口一個哼著小調的流浪漢引起了她的強烈反應,她覺得他就是自己的丈夫。黛萊絲用盡各種方法,企圖喚起失憶流浪漢的記憶,包括請她丈夫的姑母幫忙。但這一切都是徒勞,流浪漢始終沒有記起一點往事,也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他的身份。
文藝鮮評:愛默生說,現代文明的悲劇之一便是我們不再接觸自然界最初的真實。這是一個細膩而深刻的愛情故事,它通過這樣一段絕望的愛情,使人無不為其發生的原因而思考,每個人都會深刻地去反思戰爭對于人性的異化,影片的結尾尤為感人。影片也是“左岸派”電影最通俗的一部杰作。
(摘編自網友“劉小黛”的影評《長別離》)
◎ 維度九:古典主義的完美復辟——《最后一班地鐵》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主演:凱瑟琳·德納芙 杰拉爾·德帕迪約
劇情簡介:“二戰”中德國占領下的巴黎,劇作家、導演兼劇院管理人的猶太人盧卡斯·斯坦納被妻子瑪麗安·斯坦納藏入蒙馬特劇院地下室,伺機逃往非占領區。身為演員的瑪麗安不得不肩負起劇院管理人的事宜,雇傭了男演員伯納德·格蘭戈排練盧卡斯的新話劇。隨著德軍戰線的擴大,盧卡斯的出逃一步步成為幻影,只好靠地下室的采暖管道來聽每日的彩排,暗中進行指導……
文藝鮮評:可以看到特呂弗自述的三個夙愿: 一是將攝影機帶到劇場后臺。特呂弗早年的影評一向以尖刻著稱,晚年的他似乎想以平和與人本的觀點詮釋幕后的人,《最后一班地鐵》正是一種反芻似的自省,刻意以幕后故事為題材。二是營造淪陷期的氣氛。特呂弗具有孤獨的優越感,一生都在追逐理想、尋找自我,巴黎的歷史時間段對于他永遠有著特殊的意義。三是讓凱瑟琳·德納芙演一個負責的女人,冷峻的女人是特呂弗偏好的基調。當劇情發展到瑪麗安迸發出熱情時卻多少顯得有些生硬,德納芙的美是靜靜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哪怕她飾演的角色沾染風塵也是干凈的。平庸的故事,平實的敘述,卻在平庸里看到一顆歸附平靜的心。對于新浪潮,往往各種無序的疑惑又回到原點,電影究竟是什么,是我們牽強附會地賦予它各種所謂的氣質,是我們沒有主次地疊加各種花哨的技法搶眼的色調,還是應該平靜地面對時間、故事和畫面,留下環環的漣漪或淺或深的感動?
(摘編自網友“暢游四醫院”的影評《[瘋評影行]最后一班地鐵》)
◎ 維度十:形而上學的獻祭——《隨心所欲》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主演:安娜·卡里娜
劇情簡介: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娜娜的悲情一生。娜娜厭倦了售貨員的生活,想要成為一名演員,可命運卻讓她陷入了出賣肉體的深淵。她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義,越是懷疑生活的本來面目。命運輾轉,就在她終于遇見她的愛人時,命運再一次跟她開了場玩笑,讓她死在了皮條客的槍下。看似凌亂毫無關聯的章節,充滿哲理如囈語般的臺詞,為了“拯救靈魂而出賣肉體”嗎?影片拋擲給我們的又豈止是這一個問題。
文藝鮮評:《筋疲力盡》和《隨心所欲》的某些時刻,我感受到它們帶給我的一種身體上的愉悅和痛苦。某些電影風格中純粹的非現實感,有意或者無意,在充滿誘惑的同時,也會讓我們感到混沌;在另一方面,最強有力的現實感可以暫時誘惑到我們,但最終卻會讓我們感到饑餓。《隨心所欲》這樣的電影,一路上不斷拉著你,先是向著抽象的盡頭,然后又向著具象的極限。毫無疑問,情感正是在這樣的運動中產生的。有些電影會讓人喜愛,但是它卻不會邀請你一路跟隨,有些電影能為你打開一扇門,讓你覺得電影從這里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