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燕
【摘 要】國產動畫作為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傳播民族精神的優良載體,一直受到國家的重視及其受眾群體的關注。青少年作為其最重要受眾群體,正處于發展思維邏輯能力、追求獨特自我意識、提升美學修養及責任感的重要階段。研究“動畫”這一被青少年樂于接受的傳播媒介,對其現階段的身心成長究竟有怎樣的影響力就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國產動畫;青少年;影響
一、國產動畫的現狀
目前動畫在中國被看作是最熱門的朝陽產業之一。據2013年4月在杭州發布的《2013中國動畫產業年度發展輯要》顯示,2012年我國全年生產動畫片共22余萬分鐘,成為世界動畫生產大國。
盡管國產動畫在產量上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對于動畫的主要受眾群體青少年而言,動畫數量雖繁多,但合口味的寥寥無幾。目前的青少年群體多為“85后”、“90后”,相對于父輩而言,他們更早地從多渠道接觸了動漫,陪伴他們長大的更多的是日本動畫及美國動畫,如耳熟能詳的《名偵探柯南》《火影忍者》。董小蘋等對北京、天津、上海及昆明的986名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67.3%的學生在觀看動畫時會選擇日本動畫,選擇中國大陸動畫的僅占19%,喜歡中國港臺、歐美動畫的分別占7.5%、6.3%。青少年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原因仍是“可看”的國產動畫不多,與日本和歐美相比,國產動畫在質量上仍存在巨大差距,導致觀看國產動畫所產生的愉悅感遠遠低于自己的期待值。國產動畫目前仍然存在受眾群體定位兒童化、故事情節低幼、存在簡單說教、未能表現人性反思,導致難以與青少年產生共鳴的問題。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盡管受到熱捧,但在逐漸擁有獨立思想的青少年眼中,其故事情節仍然只能博當時一笑,毫無精神層面的思索與探討。這樣的動畫看一次兩次可以起到娛樂放松的作用,時間長了便會失去吸引力,甚至令人反感。最近備受爭議的《熊出沒》,盡管獲得了包括“金猴獎”金獎、亞洲青年動漫大賽等國內外多項大獎,但依然日漸受到家長們的詬病。除了網友力批大量存在的暴力和臟話,《熊出沒》中的角色定位存在的顛倒是非現象也讓眾多家長心生憂慮。這種現象對動畫制造者與動畫受眾者將是惡性循環的開端,最終結果則極有可能導致受眾群體對國產動畫失去信心,然后轉向國外動畫,到時則是整個動畫業的巨大損失。
二、動畫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力成因
青少年作為我國未來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其身心的健康成長不僅僅關乎個人,更是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從認知外界到完善外界認知再逐漸轉變為自我認知的過程,隨著生理的變化,他們往往具有思維的敏銳性、獨特性、批判性和創造性。一方面想要快速地融入周圍環境,和同齡人打成一片,因而具有一定的從眾心理;另一方面,在合群的同時又希望仍然具有自己的個性。國產動畫作為一種自身吸引力極強又易于獲得的娛樂形式,不僅為青少年的溝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通過自身對動畫的理解并表達自身觀點,又可以很好地塑造具有個性特征的形象。在青少年長期接觸國產動畫的過程中,國產動畫對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并未完全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但區別于兒童而言,該階段的青少年在智力上處于快速發展的狀態。主要表現在反應能力快、觀察事物敏銳、模仿性強、善于思考,情緒飽滿、獵奇心理強、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與幻想。但由于現實生活中閱歷不足,加之身體成熟與思想發展的不平衡,讓其對很多事物缺乏準確的認知,并極容易受到周圍環境與他人評價的影響。這樣一來,作為被青少年主動接受的動畫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奇的個性,他們很容易在影片劇情、人物塑造、音樂設置等方面完成自我投射,產生強烈共鳴。
因此動畫中表現出來的是非觀、善惡觀、對真善美的追求,不論正確與否,都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及教育作用。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群體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易被外界因素干擾和誘惑的特點,這也是在研究調查中為什么仍有部分家長對青少年觀看動畫存反對態度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青少年不僅將自己的業余時間均用于觀看動畫上,甚者還將動畫帶上了課堂。董小蘋等調查發現,反對自己孩子喜愛動畫的家長有20.1%,反對學生喜愛動畫的老師占18.7%,且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容易遭到家長和老師的反對。究其原因,接近90%的家長和老師認為看動畫這一興趣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僅有不到2%的家長和老師是因為擔心孩子會受到動畫作品中暴力、血腥、色情等負面信息的影響。事實上,通過對青少年自身的采訪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同學認為觀看動畫對自身學習影響很小。相比游戲而言,具備一定基本認知的青少年沉迷動畫的可能性小得多。
中國作為一個具備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被國家視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動畫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是動畫制作者、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發自內心的交流互動,具有其他傳播媒介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其受眾群體的特殊性,更是讓動畫制作者具有肩負重任之感。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總是通過文化的方式向下一代及其他地區傳播,灌輸某種特定的價值觀。如我國首部3D動畫的《秦時明月》,以與時代接軌的表達方式,將我國傳統文化與歷史事實糅合為一體的故事情節,用動畫這一廣受青少年喜愛的載體呈現給大家,不僅很好地促進了動畫產業的經濟發展,更對宣揚我國傳統文化,提升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理解產生了巨大作用。
三、建議及措施
第一,盡量擺脫受眾群體對國產動畫定位兒童化的刻板印象。動畫制作人在編制動畫時,要結合時代特征、了解青少年心理變化特征,勿將動畫創作停留在單純的語言逗趣、滑稽人物形象的層面,而是要深挖具有邏輯推理或令人思考后能會心一笑或有所收獲的故事情節。比如宮崎駿先生的《幽靈公主》就成功地讓受眾群體在享受故事情節、視聽盛宴的同時,深刻體會到了現代社會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即環境的破壞和生態系統的變異。他讓青少年了解到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人類并非世界中心的唯我獨大的思想。
第二,在設計人物形象時,避免粗暴語言及行為。要注重人性教育,避免單一乏味的說教,從人性溫暖出發講故事,喚起受眾強烈的共鳴,從而達到家長及老師對動畫的教育作用和引導作用的期待。
第三,動畫情節的設置上,一定要與現實生活接軌。盡管動畫在青少年心中一直是世外桃源、夢幻王國等美好世界的代名詞,但如果完全脫離實際的在一部動畫中出現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則會讓青少年對于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以及對人物、事物的判斷失去理性的標準,畢竟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十全十美的好人與十惡不赦的壞人。一部好的動畫,既應該具有生動活潑、大同社會的美好,也應該揭示生活中肯定會出現的困難與不易。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給青少年帶來愉悅感的同時,促使他們更多的思考與努力。
此外,在關注國產動畫對我國青少年的影響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重視外來動畫的“入侵”。既要理性看待外來動畫占國內動畫市場絕大比例的事實,也要充分吸收外來動畫在故事情節、角色塑造、美術風格等方面的優點。并且在引進國外動畫時,需有針對性的、分級別的引入,避免青少年接觸如色情、暴力、扭曲真善美等不好的作品。在動畫與受眾群體的匹配問題上,我國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分級政策。只有當所有動畫有了明確的分級標準,才能夠為青少年提供適合他們的動畫盛宴。
注釋:
*本文為四川外國語大學校級教學立項“動漫藝術選修課在非專業院校的教學與實踐研究”(項目號:132618)的終期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紅利.青少年動漫文化流行及其影響的思考》[J].蘭州學刊,2009(5).
[2] 陳立思,李宗浩.日本動畫與日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8:75-79.
[3] 寧翔.動漫產業發展之新思考[J].電影評介,2009(15).
[4] 檀傳寶.大眾傳媒的價值影響與青少年德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譚 燕,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