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 要]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現代化進程與日俱進的今天,一些能反映中國歷史文化的客家民居正遭受著各種破壞。本文對客家民居進行旅游開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對客家民居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進行了理性思考。
[關鍵詞] 客家民居;價值內涵;旅游開發;保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43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0- 0062- 02
中國傳統民居作為中國傳統建筑重要的一脈,見證了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發展,保留了一塊沒有被“現代文化”所吞噬的凈土。而作為傳統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客家古民居更是凝固了先人的智慧和文化風俗,展現了客家人的民俗風格,然而,現行國內對此類民居的保護卻遇到了重重阻礙,在筆者看來,其最重要的絆腳石就是經濟力量支持的薄弱。但這個絆腳石雖然夠“大”夠“沉”,卻也不是不可移除的,面對時下的“最熱旅游風”,我們不難發現旅游開發就是消除這一頑石的有力杠桿。
1 客家民居的歷史淵源和價值內涵
客家民居是指點綴在閩西南和粵東北崇山峻嶺中數以千計的原型圍屋和土樓。客家民居大多以同姓族聚居,這一點加之它的建筑風格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聯。 早年,各種災害的脅迫,諸如殘酷的戰爭、水、旱、蟲等特大自然災害的打擊及瘟疫的流行等造成了客家人多次的大遷徙。而“客家”這一稱謂也是源于其頻繁的遷徙。因為是從遠處搬遷來的“客”所以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中,這種環境下不但建筑材料匱乏,而且有豺狼虎豹出沒,加上懼怕當地人的驅趕,客家人便營造有防御功能的較封閉的城堡式建筑住宅。這種傳統民居建筑,在特定客家民系社會發展演進和歷史文化長河中,已形成了自己的固有風格和特色,是中國古建筑的一顆明珠。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和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由于融合了多種文化特色加之建筑的地形復雜多樣,客家民居的建構類型也是豐富多樣的。這其中包括高層土樓、走馬樓、四方樓、五鳳樓、圍龍屋、中西混合式的民居建筑6種,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圍龍屋和土樓。近年來國內很多專家學者乃至老百姓不斷發出保護傳統民居的呼吁,并由此引發了社會各界應對該問題的各種討論和研究。針對此問題,筆者也想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
目前,對包括傳統民居在內的古建筑保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學領域,學者們應社會之需針對保護傳統民居提出了較全面的理論指導,同時為古建筑保護起直接作用的工程師們也為該項目提供著技術方面的支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階層人士都已形成了共識,并且為下一步實踐做足了準備。可是即使理論指導再全面,技術支持再先進,沒有經濟力量作支持,一切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筆者認為,面對傳統民居日益減少的今天,對傳統民居保護的研究應有經濟學做主要支撐,為理論認識和具體時間搭建橋梁,然而卻面對著經濟學在此方面研究寥寥無幾的尷尬境遇。所以,本文決定以客家民居為實例,從關于對其旅游開發的理性思考為切入點具體談一談如何保護傳統民居。
另外從觀賞價值來看,客家民居還具有氣勢恢宏,高大雄偉的特點,極其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如福建永定土樓,成百上千地被保存下來。各種土樓有方有圓,當然了圓形土樓更為常見。土樓一般分為三四層,約有20米高,其圓面的直徑約有80米,其每層房間或三四十間,或七八十間,又或近百間。居住著同一血緣的大家庭容納了人口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同時,客家古民居,不管是圍龍屋還是土樓都融合了客家民系的文化風格和歷史進程。其左右對稱、南北中軸的建筑風格充分說明了客家文化中濃厚的中原特色。另一方面,受其遷徙的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如上下結構、前低后高等,展現了它的傳統風俗、實用價值及建筑風格的融合。總之,客家民居充分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極震撼人心。
2 對客家民居進行旅游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面對我國眾多“高端”的文物建筑,客家民居實屬弱勢群體。倘若單單靠政府力量面對著我國數量龐大的民居建筑,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即使短期可行,但也絕對不是長遠之計。因此充分的利用客家民居的文化價值來進行旅游開發,以此獲得保護該類建筑的不竭動力,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保護好客家民居的意義不僅僅停留在鞏固本土文化的層面上,更是為了進一步開發這種珍貴的旅游資源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保護好當地的民間資源也是對當地旅游開發的一種間接投資行為。
另外,伴隨著我國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以不斷的提高,文化消費早已不是少數人的專屬,而旅游更是成為了普通大眾舒展身心,開闊眼界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方式,因此保護好客家民居建筑,對這種資源加以整合利用,并配套好相應的公共設施,其發展前景確實是不可估量的。
3 對客家古民居進行旅游開發的幾點建議
3.1 加大宣傳,打造客家品牌
客家古民居與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廣西干欄和云南一顆印,被稱為中國漢民族的五大古民居。但與其他四者比較而言,客家古民居從其建筑結構來看,更為科學嚴謹,而從建筑功能角度而言,更為實用完備,加之精美奇巧的建筑手法,還有融合了宗法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文化淵源,使得具有獨特民族性和神秘色彩的客家古民居成為了一種最具吸引功能的古代民居建筑。
3.2 深度開發,挖掘文化內涵
對客家民居進行深度旅游開發,就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使得游客深刻地理解這段地域文化感受其建筑藝術和民俗價值。客家古民居,并不是孤立的建筑個體,它濃縮的客家民系文化也蘊含在與之相生相依的山水文化和民俗風情中。客家人在創造獨特山居文化的同時,也開辟了如精巧梯田為代表的可視景觀的山地農耕文化;獨創了以傳統藍布唐裝為代表的服飾特色;創造了以香、脆和肥而不膩為特色的飲食文化;還有獨樹一幟的雞公車、七蓬船為交通工具的山地交通文化;以及唐宋中原古音為基礎的客家方言;并在時代發展傳承了以耕讀為本的教育思想;延續刻苦耐勞,敢于抗爭的強本精神。那一首首風趣生動的客家山歌,一卷卷豐富多彩的客家神話,勾勒了一幅幅客家風情的民俗畫卷,這些都是客家文化的生動體現。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客家民居這個可視的人文景觀,構建一個返璞歸真的客家民俗村,將食、住、娛樂和科學考察相結合,全面展現客家民族風情,努力發展民居旅游,并不斷地完善建立起獨特的品牌項目,從而緊緊吸引民眾的眼球,做好客源市場的開辟工作。
3.3 可持續發展,開發與保護并進
近年來,許多地方對客家古民居進行了過度的旅游開發,不僅造成了對文物建筑的負擔,由于一些超負荷開發還造成對當地傳統文化以及山水景觀破壞的案例數不勝數。因此,很多建筑學者發出了對開發客家古居旅游資源的反對聲音,認為這種開發在很大程度是對其建筑本身的一種破壞。但是,可我們并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事實告訴我們單一的傳統保護也不能帶來最大的效益和持續的保護力量。因此,保護和開發并非是一對矛盾體。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就是將開發與保護共同推進作為出發點和目的地。必須做到把握其力度,避免過度開發,將保護寓于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兩者相輔相成,客家民居旅游開發才會長盛不衰。
4 結 語
總之,保護以客家古民居為代表的傳統民居刻不容緩,但單一依靠保守保護只是揚湯止沸并不能長久解決該問題,只有合理地開發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才能保護傳統民居提供不竭的動力。
主要參考文獻
[1]邱國鋒.梅州市客家民居建筑的初步研究[J].南方建筑,1995(3):17-19.
[2]林鏡賢,庸丘.“土樓”與“土樓文化”的幾點淺見[J].客家研究輯刊,1995(1):56-58.
[3]楊載田,邱國鋒.客家鄉村古民居景觀的開發利用[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46-49.
[4]周建新.客家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J].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