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宜
摘要:文章介紹了北京園博會的總體情況,并圖文并茂地分析北京園博會三個主要的園中園——嶺南園、江蘇園、北京園的空間布局、地域特色、設計亮點與不足。通過總結這三個園中園的異同,進一步探討了北京園博會園中園的設計特色與不足。
關鍵詞:北京園博會;景觀;嶺南園;江蘇園;北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4)01-0000-00
收稿日期:2013-10-30
修回日期:2014-02-11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introduces three main garden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Lingnan Garden, Jiangsu Garden and Beijing Garden. Their layou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discus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hree garden was summarized.The features and shortcomings on the garden design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was made.
Key words : Beijing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 Landscape; Lingnan Garden; Jiangsu Garden; Beijing Garden
北京園博會是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自開園以來,游人如織,盛況空前。北京園博會作為集景園,主要采用園中園的手法,由各省市自治區與園林設計單位獨立建園,不同風格流派的園林在此珠璣串聯。嶺南園、江蘇園與北京園是這次園博園建設中的佼佼者,它們規模較大、投入人力物力多,代表著嶺南園林、江南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這三種主流流派。因此,本文分析了這三個園中園的地域特色、設計亮點與不足,進而探討北京園博會園中園景觀設計特色。
1北京園博會總體情況介紹
園博會自舉辦以來,選址由城市核心區向郊區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展示內容日趨豐富,由室內轉向戶外,單一轉向綜合體系園林空間展覽園的建設[1]。
2園博會園中園賞析
2.1.妙活新奇嶺南園
嶺南園占地面積約1.33 hm2,以“嶺南謠、故鄉情”為主題,采用前庭后院的布局手法,空間形式為:圍合的前庭—半圍合的水院—開放的自然山水園,園內設計有“九曜春曉、月照名堂、南國紅豆、雨打芭蕉、粵韻風華、漁歌晚唱、泮塘荷風、妝臺綺繡、虹云飛韻、秋水龍吟”十景[2](圖2~3)。彰顯嶺南文化兼容并包、務實創新的特色。
全園為兩進庭院、庭園并列式的組合。建筑與山水自然結合,畫卷以水面為中心展開,庭院空間平易,園林意境清遠。游客自園博軸入園,有棕櫚夾道,頑石清溪(圖4),跨廣濟橋,沿九曜奇石而行,即是主景石廣場,向南折回則進入庭院區。前庭連廊環繞,翠竹曳影,庭內有磚雕灰塑,盆景競姿。經連廊至水榭,粵劇小調徐徐繞梁,不絕于耳。水榭之南,水廊環繞,東臨蔭棚,內有熱帶雨林景觀,令人稱奇。西廊靠湖,盡攬廊外湖光山色,水庭南為船廳,可倚欄聽泉品茗。船廳以南為卓錫泉,向西,便進入園池區,順著石級小徑,經沅風臺來到旱舫,登“舟”觀景,只見苔石噬波,山石疊障,懸泉瀑布,飛漱其間。下船北行,跨荷塘曲橋,穿塑石山洞,登上小姐樓,遠眺永定塔,兩相呼應,更顯窈窕(圖5)。下樓東行,沿虹云橋亭兩岸可賞嶺南佳果,而后行經百花坡,有客家山歌相伴,穿過梅花月洞門,回至前庭。至此,游盡全園。
嶺南園融周邊秀境于一爐,集傳統嶺南造園工藝之精華,盡現嶺南園林濃麗秀美、妙活新奇的獨特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小姐樓等嶺南特色建筑、嶺南園一隅的漏窗、透景的蠣殼墻、玻璃花窗等顯示出濃濃嶺南情韻,美花紅千層Callistemon citirinus、銀葉金合歡Acacia podalyrifoloa、針葵Phoenix roebelenii、黃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 cv.等嶺南園林植物的引入,使嶺南園的綠化獨具一格。
嶺南園的優點在于山水布局合理,理水手法巧妙自然,嶺南造園特色鮮明,不足之處是工期倉促,施工工藝略顯粗糙,蔭棚的熱帶雨林植物只能觀賞一季,無法保持長期的景觀效果。
2.2清麗秀美憶江南
江蘇園展示江南古典園林的特點,體現江南私家園林的韻味,是一座兼具“蘇州古典園林”和“金陵園林”特色的集景園,一園兩景,集中展示了蘇州、南京等經典名園的各種造園要素和典型景觀。整體上追求城市山林、漸入佳境和秀婉輕柔的意境,江南古典園林步移景異、咫尺山林、景面文心的造園技法貫穿始終。
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清代的留園,江南地區的這些代表名園景觀在江蘇園中都能找到。從主入口進去就是江蘇園的門廳,一面白墻灰瓦的影壁遮擋住了視線,這是仿造蘇州留園的門廳而建。入口處模仿拙政園原入口“左通、右達”,臨水扇亭模仿拙政園“與誰同坐”軒,舒嘯亭是按照滄浪亭1:1仿制,讓人仿佛置身于蘇州名園大觀園。江蘇園中細微之處也充分保持了江南園林的原汁原味。比如建筑色彩是完全按照江南園林中粉墻黛瓦、栗柱灰磚的要求,地面則用的是金山石,這種石材只有蘇州產,它質地堅硬、透水性好。園內的各個拱門也都用當地出產的青石鑲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石筍竹林、栗柱灰磚、花街鋪地……江蘇園的“憶江南”主題體現在了每一個細節之處。
江蘇園的不足,一是模仿痕跡過重,因地制宜不足,比如“左通、右達”之處,右邊一墻堵死,不能通達,名不副實;二是單體建筑精致,空間組合不足,導致空間單一,建筑組合生硬滯澀。三是對水面空間的處理不當,導致水面大而空,欠缺前景與分割,“以大見小”,使建筑的視野更小了。
2.3恢弘壯麗的萬景之園
北京園按皇家園林格局,坐北朝南,共三進院落,融匯了3類皇家園林精華,包括宮廷園、山水園、山地園,可謂是繼比圓明萬園之盛,續顯移天縮地之功,期萬類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浹(圖6)。
北京園的門前廣場鋪地分外引人注意,地面仿天壇圜丘的圓形放射鋪地,每塊地磚上面都有獨一無二的刻字,共 1 434 塊,上面鐫刻著舊時燕京名園佳景的名字,可謂匠心獨運[3]。
第一進院落“明春院”采用傳統皇家四合院園林形式。它的設計原型來自四合院園林典范——乾隆花園。一進大門,先有松石障景,游人繞山穿洞才能進入正院。左首是風簧齋,配植凰竹。右首是天香館,環種白牡丹。院落的東南角,還隱藏著一處小院落,營造出園中有園、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景觀。
繞過“萬籟清音”,進入第二進院落,眼前豁然開朗。俯瞰,是一泓秋水;平視,是層層疊疊的假山,仰視則是整個北京園的景觀最高點——聚景閣(圖7)。聚景閣是對圓明園四十景之一“茹古涵今”的再現,油漆彩畫全部采用和璽做法,做工精細,選材講究,在北京乃至全國新建古建筑中不多見,盡顯北京皇家古建筑的味道。登上聚景閣,極目遠眺,整個錦繡谷盡收眼底。山水園東南北三面由建筑圍合,西北開敞,廣植林木,林下一溪清流迤邐而下,岸邊的景石上鐫刻著北京十六個區縣的名泉。
第三進院落知秋園,是典型皇家山地園林風格。位于北京園的西側。主建筑爽風樓和樓前的山石鑲嵌成一體。這個院落以秋景為主,近處是響葉楊,遠處是油松林。園子之中還有知秋亭、玫露臺、碎金蹬等景觀(圖8)。
北京園的題跋呼應萬園之園,皆以萬字開頭,如“萬景千園”“萬象昭輝”“萬木松風”“萬葉秋聲”,立意的高遠與景觀的恢弘互相呼應,足見匠心。
與北京園相接的盛世清音瀑布假山,大氣磅礴、雄中見秀,不以石皴取空靈,而以石洞涵空靈。假山分為三段,山上落差3 m,山腰落差5 m。先立主洞,借崖而起,獨立端嚴,再以巖洞輔弼主洞,主次分明而又相依一體[4] 。
2.4小結
綜上所述,嶺南園平面布局活潑自由,建筑外觀生動通透,色彩明快鮮艷,花木新穎奇麗,充分體現嶺南文化兼容并包、務實創新的精神,有著濃濃的嶺南鄉情鄉韻。江蘇園布局精巧含蓄,建筑外觀小巧細膩,空間開敞通透,色彩淡雅樸素,體現江南水鄉園林風格。北京園布局端正嚴謹,建筑外觀穩健敦實,空間尺度較大,色彩富麗堂皇,體現北方皇家園林特色。三個園中園在平面布局、建筑外觀、空間處理、尺度大小以及色彩處理等方面均體現了南北造園風格的差異[5]。而在園林設計手法上,統一對比、透景、漏景、步移景異等手法又出奇地一致,追求悅目賞心、“雖由人作,宛似天開”的境界,又體現了我國各地園林藝術的共性。
3 北京園博會園中園設計特色
第九屆園博會共建設國內展園46個,涉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臺灣地區共59個城市。各省市各顯神通,每個園中園都個性突出,充分展現了中國園林的多樣性和每個地方的地域特色。除了本文介紹的嶺南園、江蘇園和北京園,對杭州“花港觀魚”公園主要景觀元素進行提煉并加以創新、重現西湖自然山水的杭州園,展現閩南原汁原味的園林藝術和風土人文景觀的閩南園和富麗的山西園,都是不錯的園林嘗試。
但園中園的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趕工期,園林設計與創作的必要時間得不到保證;二是缺少創新,園林作品簡單復制重復,缺乏新意和特色;三是有些作品為應付之作,沒有根據園博園的具體環境來設計,成為立于大地的臨時構筑,缺乏地理文化特性。園博會之后,一些展園由于設計品質不高、制作質量粗糙而荒廢于園博園中,或被拆除,不但不能成為長久性的景觀,反而造成財力的浪費和審美的誤導。
北京園博園是建國以來北京市建設的第一個融匯各地園林藝術精品于一起的集景園,將成為一個永久性的公園。它依托永定河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擷取中外園林藝術精華,薈萃古今園林文化智慧,已成為展示當代園林建設最高科技水平和藝術成就的示范區。北京園博會的舉辦對推動我國乃至世界園林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振,弓弼.我國歷屆園博會發展進程淺析[J]. 陜西林業科技,2012(4):79-81.
[2] 陶曉輝. 兼容并蓄、自成一體——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嶺南園設計探討[J]. 廣東園林,2012(8):75-78.
[3] 于麗爽.至美北京園,翹望四海客[N].北京日報,2013,4(19):001.
[4] 孟兆禎.園衍[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243.
[5]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51.
審稿編輯:趙建華 潘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