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經濟學者
北京市政協委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acfe80102etud.html?tj=fina
當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公報在2013年12月14日發布之后,很多人都記住了公報中的一句話: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樣詩情畫意的話語,出現在以冷峻風格著稱的黨的會議公報中,清新之風,令人耳目一新。
但中央城鎮工作會議的亮點卻遠不止此。事實上,這是一次糾偏的會議,這是一次對中國以前很多城鎮化誤區的總清算,對城鎮化錯誤道路的總梳理,其價值和意義,使得很多地方準備跑馬圈地、大干一場的肯定要犯錯誤的城鎮化的熱潮暫時得以降溫和糾偏。
可以說,這樣的提醒和糾偏,在會議公報里隨處可見。比如,對于城鎮化的發展過程,會議指出,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推進城鎮化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確定城鎮化目標必須實事求是、切實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層層加碼、級級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長。”這無疑是針對過去幾年,一些地方急于人為提高城鎮化比率,人為推動城鎮化而言;對于城鎮化的速度,會議提出“要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很顯然,這是對過去一些地方逼農民上樓、進城,同時,通過粗放的方式大造新城等“大躍進”行為的直接否定;在城鎮化的價值取向上,針對這兩年把城鎮化簡單視為賣地建房的房地產化,而不是真正讓農民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的錯誤觀念,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在城鎮化的具體路徑上,更是提出了“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的合理路徑,提出“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使得中國未來的城鎮化主要圍繞城市群的建設來進行制度設計,而不是一廂情愿地形成所謂的烏托邦式的大、中、小合理發展的城市化格局;在城鎮化的歷史文化傳承上,強調“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提出“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毋庸諱言,正如會議所強調,城鎮化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性任務,如果順利推動和完成,必將對中國經濟、中國社會乃至中國政治的改變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然而,在中央城鎮化會議之前,絕大多數人更多的是從經濟層面解讀城鎮化的作用。比如,城鎮化對相關行業帶來的歷史機遇,城鎮化對中國內需的極大提升,等等。但事實上,如果將城鎮化僅僅作為一個“經濟事件”,只思考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則不僅矮化了城鎮化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巨大影響,而且,這種純經濟的思維很可能誤導中國城鎮化的政策選擇,使得中國的城鎮化又走上一條只追求“看得見”的、只追求速度的物理運動的邪路,甚至成為不顧產業現實、缺失身份平等觀念的盲目“造城”運動,最終使得中國的城鎮化要么成為“夾生”的城鎮化,要么走上拉美當年失敗的城鎮化道路。
中國的城鎮化無疑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城鎮化的完成,意味著中國五千年農業文明的正式落幕,中華文明正式與國際城市文明接軌。如果這樣的城市文明,有山有水有鄉愁,則無疑會成為人類城市進程歷史上最浪漫,最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