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宇 申琳琳 孟小玲
摘要通過對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的研究,全面分析了海南省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的資源優勢、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海南省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海南省;休閑農業;科普資源;農民;生態
中圖分類號S-0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153-03
作者簡介王竹宇(1968- ),女,河北衡水人,副教授,碩士,從事旅游管理、休閑農業研究,Email:563871771@qq.com。
收稿日期20131202休閑農業科普旅游是指在休閑農業中融入科普知識元素,通過旅游者、當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及研究人員的廣泛參與,以趣味觀賞、普及知識、科學教育和適宜的利潤與維護環境資源價值為目標。
旅游者在盡情享受農村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的同時,不僅放松和愉悅身心,同時收獲了科學知識,感受、參與、體驗到科學造福于人的趣味性旅游體驗。發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不僅將當地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推廣出去,同時,外界慕名而至的游客為當地創造的旅游收入和利潤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使開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打造科普旅游精品,將其融入休閑農業開發當中,勢必會吸引大城市的家庭消費群。現今競爭激烈、知識爆炸的社會環境,使得壓力繁重的年輕人希望暫時遠離喧囂的鬧市,舒緩緊張的神經。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旅游度假的同時增長見識,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也希望自己能夠抽出時間盡盡孝心,帶上自己年老的父母走出家門,呼吸鄉間田野的新鮮空氣。政府及研究人員應當在開發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的過程中擔任支持、引導的指路人作用,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在保護中合理開發生態環境。
1海南省發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的資源優勢
海南島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擁抱海洋資源豐富的南海,擁有得天獨厚的熱帶季風氣候條件和一流的生態環境,是我國最大的熱帶自然博物館、最豐富的物種基因庫。基于海南島豐富多彩的資源條件,休閑農業科普旅游資源按資源形成特性可分為自然型和人文型兩大類。自然歷史型又可細分為地質類、動物類、植物類、生物類。
1.1自然型
1.1.1地質類。火山熔巖地貌,如海口火山口地質公園,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遺跡。2006年9月18日,海口石山火山群申報的雷瓊地質公園獲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海南省溫泉資源富于特色、分布廣泛,三亞海棠灣的珠江南田溫泉依山傍海,被中外旅游產業品牌推廣峰會組委會等組織聯評為“中國最佳溫泉度假勝地”;儋州藍洋溫泉是理想的保健氡泉,“一石之隔,有一熱泉、一冷泉,冷熱分明”的冷熱泉十分罕見;瓊海官塘溫泉水溫在68~84 ℃,富含氟(7.0~19.8 mg/L)和偏硅酸(33.8~126.4 mg/L),還含有其他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為醫療熱礦水,對多種疾病有療效。
1.1.2動物類。休閑農業科普旅游中有價值的動物名目繁多,如海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保護的紅珊瑚、金珊瑚、竹節珊瑚;昌江縣的霸王嶺保護的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目前僅20多只,是全球現有靈長類動物中最少見的;位于萬寧市的大洲島,又名“燕窩島”,屯昌縣的坡鹿、陵水縣吊羅山的蝴蝶及各種熱帶奇珍異獸。
1.1.3植物類。
(1)熱帶雨林神奇而又神秘。樂東黎族自治縣的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生活著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欏;在五指山、吊羅山等國家森林公園內,古樹參天,藤蘿密布,奇花異草隨處可見。雨林深處有高板根、根抱石、植物絞殺、藤本攀附、空中花園、老莖生花六大雨林奇觀,詮釋著雨林的奧秘、自然的法則;海南島分布廣泛的“見血封喉”汁液劇毒,是世界上最毒的樹;分布在三亞南山、有“不老松”之稱的龍血樹;分布在海口市東寨港、繁殖方式奇特的紅樹林等。這些珍稀熱帶植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其保健價值、科普價值十分顯著,與人類的聯系十分緊密。
(2)熱帶香料飲料作物豐富。有“食品香料之王”美譽的香草蘭,其果莢含有200多種芳香成分,每一種成分都是高檔的香料物質,廣泛用于食品工業、煙、酒和高級化妝品;味道濃烈的炭燒咖啡,品味獨特的椰奶咖啡,品嘗方便的速溶咖啡,其采摘、研磨、烘炒等工藝程序傳統又科學;其他作物還有胡椒、橡膠等科研價值也很高。
(3)“南藥之鄉”和“天然藥庫”。海南最出名的四大名藥——檳榔、益智、砂仁、巴戟,均有大面積的種植。海南的花梨木、沉香,其觀賞價值、養生價值和保健價值,很好地與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相融合。
1.1.4生物類。珍珠在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祛斑美白、補充鈣質等方面都具有獨特作用,貝殼以三亞、陵水一帶盛產的白蝶珍珠母貝為中國南海特有,可開發純天然的手工作坊或藝術工作室。
1.2人文型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在其他省份分布極少,“船形屋”、“筒裙”、“竹筒飯”、“山蘭酒”和黎家“三月三”節,都體現了黎族頗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風情。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作為低緯度濱海發射基地,不僅可用于滿足中國航天發展的新需要,還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較大線速度,以及慣性帶來的離心現象,普及航天知識。
2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發展現狀
休閑農業科普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形式新穎的、不成熟的旅游開發形式,相對于海南發展已趨成熟的濱海旅游,休閑農業科普旅游是開發濱海旅游的補充和帶動海南旅游發展的新血液,整體呈現資源分散、開發困難、經驗少的特點,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2.1旅游資源分散,交通不便海南東部海岸已開發濱海旅游,交通便利,地區較為發達,但大部分可開發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的地方都集中在海南島的中西部山區,閉塞落后,交通、餐飲、住宿條件落后。鄉鎮間道路崎嶇,路途遙遠,可以發展科普旅游,但很難和休閑融為一體。
2.2農民貧困,觀念保守科普資源豐富源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居住偏遠的農民懂得保護哺育他們的山水,對自然生態沒有過度的開發,人們才欣賞到原生態的、歷久彌新的珍稀物種,由于村民受教育水平落后,與外界交流較少,轉變發展方式的意識較為薄弱,導致村民在開發旅游時與經營管理者不夠配合,過分地保護私有財物,使得開發速度難以跟進。
2.3基礎薄弱,接待能力不足休閑農業科普資源分布較廣的地區往往收入較低,人們自給自足,無力保證發展旅游的衛生條件、醫療條件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廁所、醫院、商店等,這就給游客帶來了不便,影響了游客的出游心情。同時,農村環境承載力有限,在節假日和旅游黃金期無法接待蜂擁而至的游客。
2.4科技開發受限,可借鑒經驗少如何在保護中有效地開發,如何在開發中保持資源的原生性,這些都需要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研究者和開發者必須十分了解物種的特性,以便在開發中做到既尊重瀕危物種,又不損傷游客。海南開發休閑農業科普旅游,將休閑農業和科普相結合的例子實在少之又少,可以借鑒的經驗也非常少,而且海南島各地區的地域和文化存在差異性,每個地方的旅游開發方式都不可復制,應當發揮人的主觀性和創新性。
3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發展方向
3.1案例解讀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游區位于保亭縣境內,開業以來秉著“挖掘、保護、傳承、弘揚”海南黎苗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的使命,為流逝的黎族文化尋求出路,讓黎族婦女紋身逐漸走進檳榔谷博物館。在發展中保護黎族苗族文化,景區是傳承黎族苗族文化的載體,黎族苗族文化又是景區發展的精髓。檳榔谷有著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水土、凈化大氣、提供植物景觀和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顯得極為重要。約1 400多種植物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存,其中桫欏、馬蹄都為恐龍時期古老的孑遺種。豐富的植物種類為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與疾病作斗爭的苗族人創造了豐富的醫藥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
政府因勢利導,加大管理、引導、服務的力度。企業發展了,把惠民、助民、富民作為一種責任;農民致富了,主動支持、參與、融入景區的建設。保亭檳榔谷保護黎族文化,合理開發利用檳榔,并且在政府、企業和農民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最終達到各方面互利共贏,是海南發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值得借鑒和發揚的經典案例。
3.2海南省休閑農業科普旅游發展的出路
3.2.1綜合整合旅游資源。 在分散的休閑農業科普旅游資源周圍,廣泛挖掘可供游客觀賞的吸引物,同時借助其他旅游資源,如餐飲美食、歌舞、圖騰祭祀等,在挖掘風物的過程中,可用“拿來主義”擴大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際地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點連成線,在區域內形成片區,有利于整體的聯合推廣。
3.2.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的扶持力度。生活貧困的農民不愿配合發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是因為農業收入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他們不敢冒著巨大的風險將農耕方式轉化為收入不確定的休閑農業旅游,即使不徹底放棄農業生產,也會給他們的正常生活帶來影響,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農民的貧窮。貧窮的村民沒有自信心去嘗試創新,投入到旅游建設當中。因此,政府應當加大農業的資金投入,如修好村村通公路,補償農民自然災害損失等,在搞好農業的基礎上發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
3.2.3有針對性地制定惠民的福利政策。發展休閑農業科普旅游,就應對開發休閑農業地區的農民的科普知識有較高要求。首先,政府和開發管理者應當加強農民對保護對象的教育,保護瀕臨物種從當地居民開始。其次,政府應當為農民建設學校、醫院、商店、養老院、公共廁所等設施,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改善醫療條件和衛生條件,建設和諧新農村。再次,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可聘請當地農民作為景區導游、游覽車司機、售貨員,不僅做到以身作則地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還可以參與景區管理和利潤分配。最后,妥善處理政府、經營管理者和當地居民的關系,尊重當地居民的建議和決定。
3.2.4鼓勵科普科研開發。在開發區內建設研發區和實驗區,管理者可以集中研究人員和科研設施,將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因素與保護對象實地地相結合,有利于尊重保護對象的生長習性;另一方面,富有創意的手工DIY作坊激發游客動手加工、制作、品嘗的興趣,風格迥異的藝術室可吸引游客繪畫、音樂、歌舞、雕塑的創作,這些都會增加游客休閑農業旅游的紀念價值。
4結論
海南省熱帶農業發展水平顯著,許多熱帶農業資源為海南省獨有。現階段,海南省正如火如荼地建設國際旅游島。加之科普資源種類豐富,特色鮮明,如果能恰當地處理好政府、經營管理者和當地居民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注重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在保護中開發,深度挖掘旅游資源潛力。相信海南的農業休閑科普旅游前景定會是一片光明,必會吸引島內外游客慕名而來,體驗海南新形式、新創新的旅游方式,了解和認識新海南。
參考文獻
[1] 陳耀.海南旅游概覽[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2] 劉荊洪.海南農業休閑科普旅游的開發[N].中國旅游報,2011-11-21(07).
[3] 陳春福.海南海洋旅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4] 陳大堅.海南模擬[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5] 葉文,蒙睿.生態旅游本土化:云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6] 徐祖斌.一個包容性發展的典型[N].中國旅游報,2011-09-13.
[7] 唐年青.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與國際規范接軌的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10):36-38.
[8] 周其良,萬玲,加木,等.海南熱帶休閑農業資源開發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3):7989-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