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速呈現下滑態勢。這是當前與我國經濟形勢變化相伴生的一個熱點問題,關注多、議論多,需要以新的理念和視角深入研究、正確看待。
經濟增速下滑是符合規律的。持續多年的財政經濟高速增長現象是從1994年開始的。在此之前,我們曾經歷過持續多年的財政收入增速下降。一減一增、先減后增,30多年間所走出的這一財政經濟“V”形運行軌跡告訴我們,1994年之后的財政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以往財政經濟增速持續下降的矯正,具有相當的補償性質。
經濟決定財政,這是一個基本規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潛在增長率有所降低。再加上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主要是由全球性經濟結構失衡所導致的,全球經濟結構正處在調整之中,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任務也十分繁重。在經濟深度轉型調整過程中,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也會進入一個震蕩期和增長速度下滑期。
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較好地實現了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任務。在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時,通過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較好地抵御了外部>中擊。
在國內宏觀經濟運行出現較突出問題時,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實現宏觀經濟大局穩定。怎樣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實現經濟健康發展?重點做好7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繼續保持提速轉型、又好又快發展。國發【2012】2號文件明確指出:“貧困和落后是貴州的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處于中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貴州,要想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唯一的辦法只有加快發展,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一是推動加速發展。千方百計把速度提起來,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全部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二是推動跨越發展。堅持走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發展路子,推進經濟增長與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與全國同步實現。三是推動轉型發展。堅持特色化、集聚化、綠色化,加快形成具有貴州資源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結構,形成美麗鄉村、綠色小鎮、山水城市、和諧社區、多彩貴州的城鎮化布局,形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經濟發展環境。
第二。加強對經濟運行的量化分析和深入研究。加強對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深入具體的量化分析,2013年我省前三季度GDP增長速度在全國前列。但是,目前普遍關注在GDP增長中,經濟內生增長因素(出口、居民消費、民間投資等)占多大比重,政府投資拉動因素(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節能環保工程等)占多大比重,其中產能過剩行業和高耗能產業占多大比重;在消費增長中究竟是哪類消費在增長,未來新的消費增長點在哪里: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就業與經濟增長到底存在什么關系等。對于這些問題,僅作定性的分析和描述是不夠的,以此判斷未來走勢缺乏充分的依據。在分析研究經濟形勢時,要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這樣不但有利于正確認識、判斷經濟形勢和轉方式、調結構的進展情況,而且有利于在今后制定經濟政策時合理掌握政策實施的力度及效果,避免出現調控過度或不到位等情況。
第三,適當調整2014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綜合各方面情況,2014年全國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定在7%左右比較適宜。主要是考慮到,我國經濟已進入中速增長階段,潛在增長率在7%-8%之間,不可能再回到10%以上的高速度,適度降低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深入分析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構成因素可知,雖未實行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但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仍是主要動力,反映出傳統的增長模式仍未發生根本轉變。2014年國家確定7%左右的增長目標,有利于緩解各方面特別是地方政府保增長的壓力,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平穩環境。繼續實施穩健(中性從緊)的貨幣政策,一方面是管住貨幣,控制貨幣信貸投放總量;另一方面是搞活金融,避免金融機構為規避管制發生扭曲行為。根據這些情況,我省適當調整2014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主要考慮到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各種矛盾需要逐步化解,特別是多年來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貨幣信貸大規模投放,2014年物價上漲還有一定壓力。
第四。注重轉方式、調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全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降下來了,但轉方式和調結構效果不明顯,進展緩慢。從我省“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的初步情況看,總量和速度方面的指標普遍完成情況較好,基本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其中有些指標已經提前完成。但是,反映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結構調整等方面的指標完成情況不理想,有些甚至可能最后無法實現。轉方式、調結構進展緩慢,與目前統計指標的設置有一定關系。目前,統計考核指標體系落后于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和形勢發展的需要,有時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制定并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強化反映經濟結構調整和質量效益方面的指標,如投入產出率、全要素生產率等,淡化總量和速度指標,以利于引導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在轉方式、調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上來。節能減排指標分解落實中存在一刀切,沒有考慮到地區差異、行業差異和產業結構的差別,有些地方因基數不同而導致減排壓力過大等。這些政策上的問題應盡快加以調整和完善。
第五,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扶持力度。金融對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2013年以來貨幣信貸投放和社會融資總置增長都超出年初預期目標,但仍反映資金偏緊,利率水平呈上升趨勢,這反映出金融體制和結構等方面存在問題。大量資金在金融部門內部循環流動,實體經濟獲得資金量少且難度大,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責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解決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不足的問題,必須遏制這兩個領域過熱的趨勢。一是下決心清理和整頓一批在建項目,關停并轉,把政府投資規模壓下來,否則在建項目盤子過大,資金再多也無法滿足需求。二是對房地產市場調控不能回避。應當正視房地產問題,認真清理涉及房地產的各種稅費,減少房地產流通環節的成本,增加保有環節的成本,在此基礎上出臺統一的房產稅政策。三是積極研究農村建設用地特別是農民宅基地參與房地產市場供應的辦法,制定出臺房屋租賃條例以鼓勵私人房屋出租。同時,建立公開透明的住房登記和信息查詢系統,將那些空置房“擠出來”投放市場,增加供給以緩解供求矛盾。
第六,堅持用市場手段著力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化解產能過剩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從體制、政策和觀念上下決心大力解決。一是改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真正按照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多關注環境、能源資源有效利用和民生等指標,弱化地方政府投資沖動。二是改革重大項目審批制度,凡是競爭性領域能夠通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投資項目應進一步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限,將前置審批改為依靠行業技術準入門檻與稅收、信貸政策等相結合的機制進行調控。三是建立信息公開發布機制,及時準確發布有關市場需求、已有和在建產能等信息,引導市場和企業行為。四是支持企業“走出去”,引導過剩產能向能源資源富集產業或基建投資旺盛地方有序轉移。五是充分運用財政、稅收、金融政策等經濟手段,建立健全產能退出機制。
第七,著力推進農業增產增收。提高種糧比較收益。農業是長周期產業,我省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近年來又面臨人工成本上升等新情況和新問題,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下降。與過去農資價格上漲導致農民減少投入的情況不同,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會使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種糧比較收益下降,農民種糧意愿降低,部分耕地拋荒問題已經顯現。由于農產品存在價格差,通過提高糧價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愈來愈有限,農產品價格補貼的成本愈來愈高,農業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涉農政策面臨較大挑戰。糧食安全涉及農業、商貿、財政、金融以及農村改革等領域,綜合性強且情況復雜。我省有關綜合部門牽頭,作為一個重大課題進行認真研究,如何提高我省農業的產出率和效益,調整完善支農惠農政策,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執筆人: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