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桂林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東南部,居住著苗、侗、漢、水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1%,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最多、比重最高的自治州。全國一半以上的侗族人口和近三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聚居于此,孕育著世世代代苗侗民族的文明,是我國苗、侗民族文化的核心區。
一、“文化旅游區”的開發模式及其啟示
(一)主要模式
“生態博物館”。通過一定的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在一處既定的環境中(一般是村寨為單位)建立一個動態的“生態博物館”形式,保護民俗文化,開發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如六枝梭嘎苗寨、黎平堂安侗寨、錦屏隆里等。
民俗節慶活動。由政府或民間組織牽頭,在固定的節假日,通過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慶活動,吸引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如臺江施洞的“苗族姊妹節”、黎平的“鼓樓文化藝術節”、雷山的苗年節等。
鄉村旅游。在鄉村(一般以村)為單位,結合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與鄉村中的獨特田園自然風光發展旅游,以滿足在城市(或其他地方)得不到“返璞歸真”感覺的游客。如雷山郎德上寨、西江以及黎平肇興等,黔東南主要是此種模式。
“主題公園”。為滿足當地居民對原主題民俗文化的好奇和旅游愿望,在遠離原民俗主題文化地區仿建原主題民俗文化相關景點,并以再現方式來反映原主題文化,開發相關旅游資源。如深圳錦繡中華、云南民族村,凱里民族風情園,等等。
傳統歷史街區。對歷史街區的傳統建筑群和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旅游開發,以再現歷史形式,將街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等展現在前來觀光的旅游者面前。如鎮遠古城、遵義歷史文化名城的部分街區等。
休閑演藝。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通過鮮明主題并以歌舞的形式展現出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增加旅游體驗。它是近幾年才興起并發展很快的一種模式。如廣西的“印象·劉三姐”、云南的“夢·云南”、陜西的“長恨歌”,鎮遠的《古韻鎮遠》,凱里的《銀·秀》,等等。
(二)主要啟示
1,仿照六枝梭嘎苗寨、黎平堂安侗寨、錦屏隆里等地成功經驗,加大投入力度,在從江芭沙、小黃、增沖等村寨建立更多的“生態博物館”,實行保護性開發。
2,充分發揮黔東南多民族多節日的資源優勢,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運用市場化手段,將凱里國際蘆笙節、臺江施洞姊妹節、雷山苗年節、黎平鼓樓節、從江侗族大歌節等,打造成世界知名、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旅游品牌。
3,將全州分成苗族、侗族兩大鄉村旅游發展片區,并對文化保存較好、建筑和環境質量較高、交通便利的典型民族村寨進行深度挖掘,找出各自主題,然后進行分工開發,突出各自特色和個性,實施差異化發展。
4,仿照云南麗江、山西平遙的成功經驗,將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遠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旅游文化名城,將歷史名鎮黃平舊州、黎平翅街、錦屏隆里、麻江下司、臺江施洞等打造成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歷史文化旅游名鎮。
5,按照“大投入、大制作、大市場”的要求,仿照廣西的“印象·劉三姐”、云南的“夢·云南”、陜西的“長恨歌”等許多演出活動,在凱里創辦<銀·秀>、在雷山創辦《蚩尤的后代》、在黎平創辦《侗族大歌》、在鎮遠創辦<古韻鎮遠>四臺常年演出的大型歌舞劇,不斷催生文化旅游的新業態。
二、對策建議
(一)積極構建苗侗民族文化特色彰顯、在國際國內具有明顯差異性的旅游發展格局
統一規劃,差異發展,突出重點。堅持差異化策略,根據黔東南旅游的精髓和靈魂在民間、在村寨這一實際,著力提升西江苗寨、郎德苗寨、黎從榕侗寨、鎮遠古城、施洞古鎮等,重點打造雷公山原生態苗族文化旅游區、黎從榕原生態侗族文化旅游區、鎮遠古城文化旅游綜合體、下司國際山地戶外體育休閑基地等區域拳頭旅游產品,突出特色化、個性化、品質化,全州旅游整體形象在全省、全國具有唯一性,各縣(市)、各重要景區景點又體現不同的主題和特色。
國際引領,國內優先,市場帶動。以《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為引領,以國內旅游為重點,堅持優先做大做強國內旅游,以后工業化時代的眼光,將黔東南前工業化時代豐富的原生態旅游資源(主要體現為苗侗民族原生態農耕文化),轉化成超工業化時代的原生態旅游產品,形成“快經濟、快發展、慢旅游、慢生活”的旅游發展格局,使黔東南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原生態苗侗文化旅游區。
“引進來”“走出去”,推進雙向開放。擴大資金、人才、技術等,學習借鑒國際化經驗,積極引進和轉化國際標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服務模式,不斷提升本地區旅游產業和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協調旅游骨干企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逐步在貴州省主要客源出入地設立辦事處,促進國民出境旅游海外接待體系建立,培育跨國旅游企業,推動黔東南旅游產業的國際化布局,為黔東南優勢旅游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
(二)積極構建以旅游業為龍頭、具有現代服務業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
對傳統旅游產業進行提升。以客源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旅游住宿結構質量,培育“美食黔東南”旅游餐飲品牌,做強特色旅游商品購物,優化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發展水平,不斷延長旅游產業鏈條。對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五大景區”,即以西江為核心的環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區,以黎平為核心的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區,以鎮遠古城、(氵舞)陽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旅游區,以凱里、下司為核心的休閑度假和戶外運動、體驗參與旅游區,以古遺跡、古村落保護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區,探索旅游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市場化運營模式,進行擴容提質、提檔升級、龍頭帶動,做大旅游產業集群,做強以旅游產業為引領的復合產業經濟。
對新型旅游產業進行培育。按照景觀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的特點,規劃布局觀光農業鄉村旅游區,發展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區。依托鎮遠清溪鐵廠、華聯廠、“242”的廢舊廠房和工業設施等工業遺址遺跡,發展類似于北京“798”的主題化工業遺產文化創意基地,開發懷舊工業旅游;依托青酒廠、青酒文化,開發青酒釀造流程觀光、品嘗、購買等體驗活動,發展工業旅游。發展旅游演藝、民族民俗節慶、民族手工藝美術、民族旅游村寨、民族體育賽事、主題旅游小鎮等,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結合黔東南自然生態良好、民族醫藥豐富的優勢,發展銀色旅游、修學旅游、民族醫藥保健游等,不斷創新旅游產業業態,推進旅游與康體、健身、保健等相關產業行業融合發展。
(三)積極構建“原生態、多民俗、高文化、強反差”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體系
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為一體的原生態“苗村侗寨”綜合性旅游產品。將原生態梯田文化納入全州旅游規劃重點項目,普查摸清“家底”,編制切合實際、可具體操作的開發規劃,將發展條件較好、呼聲較高的如從江加榜梯田作為開發試點和重點,開發原生態梯田文化游。將游人頗為喜愛的耕作、踏水車、收割、揚谷、舂米、打年糕、春糍粑,磨豆腐、殺豬宰羊、畜牧喂養、釣魚、捕撈、采摘、挖春筍、采茶、織布、納鞋底、剪紙等,開發特色農耕生產經營活動游。選擇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將鄉村的民間風俗、娛樂、節日、藝術、生產勞作等作為主要內容,如在典型侗寨利用群眾信仰薩瑪這一習俗,開發調節鄰里爭端、保佑全村五谷豐登、婦幼平安的項目,在婚戀習俗文化方面可開發苗族、侗族或水族等“真實婚禮體驗項目”,在歌舞文化方面開展教唱民歌、教跳民舞等活動,讓游客體驗到真實和純樸的民俗風情。
打造以苗侗民族文化為核心、以民族歌舞演藝為主體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充分挖掘苗族飛歌、情歌、酒歌、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以及反排木鼓舞、錦雞舞、蘆笙舞、板凳舞、粑槽舞、多耶舞等,重點打造“四節”(即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黎平侗族鼓樓節、從江侗族大歌節、雪山苗年節),“四戲”(即凱里《銀·秀》、西江《蚩尤的后代》、黎平《侗族大歌》、鎮遠《古韻鎮遠》)。利用侗戲、思州儺戲、隆里舞龍、瑤伯古戲等民族戲曲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輔之民族樂器如蘆笙、銅鼓、芒筒、琵琶等的演奏,讓游客享受獨特的民族戲曲。精心打造如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雷山苗年文化周、臺江姊妹節、丹寨錦雞文化藝術節、凱里國際蘆笙節、施秉漂流節等民族節慶,使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動。
本文系黔東南州政府2012年重點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黔東南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