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軍
一、提升文化自覺的培育力
松桃地處湘黔渝邊區結合部,是黔東北地區至今唯一保持苗族傳統文化突出而富有特色的自治縣,以苗族為主的22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70萬人的48%。對松桃文化的自覺,必須追溯文化根脈,歷史上,松桃“地接川楚、位遏三湘”,處于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的緩沖帶,同時受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影響,使這里保存很多古老的原生態文化習俗和富有神秘色彩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尤其是苗族文化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積淀。
實現新時期文化的高度自覺,關鍵在于加大培育力,核心是在中華民族主體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升對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認知水平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實現文化地位認識上高度自覺、規律把握上高度自覺、責任擔當上高度自覺。松桃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濃郁而神奇獨特的原生態文化特征,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成為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松桃境內的武陵明珠梵凈山被列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單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境內南長城遺址有各種古城、碉堡、烽火臺2400余座;寨英古鎮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苗王城、云落屯懸棺墓群、虎渡口新石器時代遺址、大路風雨橋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被譽為“當代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瑰寶”的苗族四面鼓舞、600多年歷史的寨英滾龍文化、堪稱“中華百絕”的苗族民間絕技絕活、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苗族儺戲等,構成了松桃文化的靈魂。提升文化自覺的培育力,松桃更要夯實底蘊、開放包容,實現從“深層次發掘”到“深層次發展”的轉化,在培育文化自覺中實現文化繁榮、發展,在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推動文化創新,形成自身民族文化品牌,這與全社會、全民族文化自覺是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
二、增強文化自信的凝聚力
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增強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才能深化民族文化根脈的認同感,并依托文化認同感具有的同化力、引領力,形成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整理、開發上的自覺與自信,凝聚發展共識。增強文化自信的凝聚力,體現在主動承擔先進文化引領責任,要摒棄狹隘、庸俗的文化觀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不忘本、包容并蓄。松桃受巴風楚韻的強烈影響,在與本土民族文化融合中形成了以苗族神功藝術等為代表的絕技文化;以苗族花鼓舞、苗歌對唱為主的民族歌舞文化:以苗王城、寨英古鎮、大灣古苗寨為代表的建筑文化和歷史文化;以梵凈山、桃花源、潛龍洞、丹霞地貌為代表的生態文化等。松桃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2項,有16個村、11所學校被分別命名為縣級民族民間絕技絕活文化村和培訓基地,有18名絕技絕活傳承人被命名為“民族民間絕技絕活大師”。松桃苗族神功藝術上刀山、下火海等絕技絕活蜚聲海內外,苗族花鼓舞《鼓之源》《武陵神功》絕技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苗族花鼓舞、苗族“八人秋”在九運會上獲得表演類一等獎等,這些民族民間文化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引領力,是提振文化自信的載體,為實現松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載體,增強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就是要提振全民族承擔民族優秀文化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促進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力。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個體的自信,而是由個體轉為群體,轉化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以先進的文化凝聚人心,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松桃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培育適應時代要求的先進文化意識,深入挖掘代表松桃先進文化的傳統精神、時代精神、歷史事件、人文景觀、民族民間藝術,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響的先進文化成果,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業績。
三、把握文化自強的發展力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文化自強。實現文化自強,則是在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的大框架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以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目的,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握文化自強的發展力,最根本的是立足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加大文化發展的規劃和投入,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手抓、兩手硬,做到雙輪驅動、兩翼齊飛,擴大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一是加大規劃和投入。在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要從大文化的角度來考慮文化發展和文化建設,把松桃的文化發展放到國內、國際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謀劃,要找準文化發展規劃的支撐點,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內涵,找到深層次的東西,使松桃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完全徹底的彰顯、傳承、發展,把松桃地處“錳三角”邊緣化區域打造為民族文化“金三角”核心區,沖出松桃文化“三面環山”,即被湖南鳳凰、邊城,重慶秀山等縣鎮邊緣化的困境。圍繞苗族原生態文化資源、民族民間文化、民族民間工藝、自然景觀、城市建設、文藝創作等方面加大規劃和投入,高起點規劃建設松桃文化產業園區,突出地域、文化、個性特色,規劃可入駐文化旅游企業達30戶以上,將松桃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武陵山區民族文化的傳統基地和精品制造基地。在文化發展規劃編制中,要明確文化發展的定位和區域布局的中心和重心,規劃一批代表松桃文化形象、具有時代標志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等。
二是大力繁榮文化事業。提高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質量和文化生活品位,增強發展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需要加大文化事業發展,使之與新時代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對公共文化領域的投入力度,實施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館和圖書館建設工程等,著眼服務基層,在鄉鎮社區、村建設綜合文化站和文化室,擴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實現松桃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其支撐點在于把深層次開發民族民間文化與發展文化事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實施民族傳統文化搶救工程和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積極爭取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投入,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實現文化資源科學保護、傳承開發。依托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名鎮、名村和民族文化風景區,推動有條件的鎮、村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民族文化名鎮、名村等。
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要實現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重點要突出民族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文化歷史、風情、藝術表現形式。在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方面,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苗王城、歐百川故居、寨英古鎮、桃花源、潛龍洞、苗王湖等旅游資源,深層次開發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立足“貴州花鼓藝術之鄉”“中國滾龍藝術之鄉”“中國民問絕技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族民間絕技文化研究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五張文化名片,推動旅游業發展與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的深度融合,不斷壯大文化產業。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通過5到10年的努力,建成一個大型文化園區和一批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培育出一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構建特色鮮明、多支柱的文化產業體系,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和一批文化人才,不斷提升文化創新能力;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高于20%,力爭占GDP的6%以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松桃從錳工業大縣向民族文化旅游大縣邁進。
四是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業的深度開發。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支撐。松桃要推進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必須大力開發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品位。圍繞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努力整合“苗王城、梵凈山東線、南長城、正大瓦窯苗族花鼓藝術、云落屯民族風情苑、寨英滾龍藝術、烏羅潛龍洞、歐百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石梁至甘龍紅色文化遺址”等旅游資源,科學配置旅游資源和要素,加強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結合松桃實際,以縣城為中心,打造集民族絕技歌舞、特色飲食、文化物流、民族服飾展銷等于一體的旅游文化產業園:以苗王城、南長城為核心,打造集歷史文化、戰爭文化、影視文化、生態農業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大苗王城旅游圈;以桃花源、潛龍洞、寨莢古鎮為核心,打造集原生態自然風光、奇特巖洞、古鎮建筑等于一體的環梵凈山旅游圈;以邊城為核心,打造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于一體的“雞鳴聞三省”邊城文化旅游圈:以紅軍長征路為核心,打造集原生態長征路、自然風光、鄉村旅游、民俗文化于一體的紅色文化體驗旅游圈。整合文化旅游資源,發展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形成品牌的文化旅游龍頭企業,推進旅游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苗鄉跨越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松桃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