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
新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堅持馬克思群眾路線觀點的生動實踐,是鞏固黨在基層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重要舉措,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需要,是推進基層各項事業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法寶。作為一名分管全縣公安、司法、消防、武警、水務、移民工作和聯系縣檢察院及法院的政府副職,很多工作直接面對群眾,深感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結合當前全國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工作實際,從三個方面淺談體會。
一、牢記為民宗旨。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前提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道盡了古代官員的為民情懷。
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近年來,德江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黨的宗旨,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發2號文件、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等眾多優惠政策疊加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對德江發展的定位,提出了“四高五鐵一機場一港口”建設目標,描繪了建設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宏偉藍圖。
藍圖只是夢想,要把藍圖變成現實,關鍵在實干,關鍵在人民群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什么藍圖都只能是空想。烏江航運德江港建設,是我縣大交通發展戰略之一,也是國家“西電東送”工程沙沱電站修建庫區,涉及6個鄉鎮47個村221個村民組4273戶9841人搬遷。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要讓人們從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搬離,那種離鄉背井的傷痛是沉重的。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受中華民族千百年傳統民俗熏陶,對祖墳的風水很看重,這種搬遷,不僅活人要搬,有些死人也要搬——叫遷墳。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總有道不盡的怨言。但是,這些善良純樸的村民為了國家發展、民族繁榮,他們讓位于大義,不僅接受了400元遷一座墳的條件,還舍去了心愛的家園,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這是我縣決策層牢記宗旨、服務群眾的結果,譜寫了一曲“一年完成四個集鎮場平、一個月完成3215人度汛搬遷、一百天完成移民建房、一十天完成6626人移民集中搬遷”的時代贊歌。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了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我縣本著“讓利于民”的指導思想,投資4.2億元規劃建設了2個新集鎮、2個新集市、2個縣城區安置點,并成立移民鄉鎮和安置點3個移民辦事處,凡是移民的合理訴求,都會盡一切辦法解決。同時,先后投入50億元,規劃建設了城南新區,對縣一中、縣職校實施了整體搬遷,啟動了二中整體搬遷、青龍六小、青龍七小等建設工程,建成青龍五小并投用;完成人民醫院綜合大樓建設工程,實施了縣民族中醫院整體搬遷工程;用德江最好的地段建設了500多畝的玉溪河人民公園,與公園一體占地310畝的人工湖將于2013年底完工,將建成黔東北第一座集“聲、光、色”于一體的大型激光水幕電影音樂噴泉,同時啟動了1.2萬畝的大犀山山體公園建設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完善了城市功能,美化了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德江人民的幸福指數。
二、務實勤政清囊,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杷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當前,德江正處在經濟發展快速期、矛盾凸顯期,落后是我們的主要矛盾,發展是我們的主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構想。讓夢想照進現實,關鍵靠實干。圍繞“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夢想,我們縣把建成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為德江的“中國夢”。圍繞這個夢想,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苦干、實干、拼命干”的精神,以“敢與高的比、敢與強的攀、敢與快的賽”的勇氣和“敢與天斗、敢與地搏”的豪情,用實干書寫了“1個月征地場平10平方公里的城北工業園區,2個月拆遷城北70米大道483戶居民收儲土地1.2萬畝,半年建成占地500畝人民公園,1年建成8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區城市骨架”的“德江發展速度”和“德江發展奇跡”,被外界譽為“德江發展模式”。
取得如此驕人的成果,源于德江有一支特別能吃苦,務實勤政清廉的黨員干部隊伍。古人講:“為政之道,莫若至公。”這與我們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異曲同工之理。這種官德,一是執政愛民之德,作為共產黨的干部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情操。在我縣沙沱電站移民搬遷工程中,縣四大班子領導帶頭吃住移民家中,面對面談心,現場解決搬遷困難,親自參與移民家具搬運、房屋拆遷,廣大黨員干部用行動贏得了民心,用服務感化了群眾:二是公道正派之德,事無大小都要出于公心,任何時候都不能有偏私之心。在我縣城鎮化進程中,面對被譽為“天下第一難事”的征地拆遷工作,我們按照“讓利于民”的原則,在推行政策、兌現補償標準中不搞徇私舞弊、不搞優親厚友,實行“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執行完”,實現了“零強拆、零事故、零事件、零上訪”的“四零”拆遷目標,營造了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三是施仁政之德,不欺民、不擾民,不與民爭利,對事物的處理不能太刻薄,對群眾的利益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要抱以最大的關注,才能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擺在第一位。
三、解決“四風”問題。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的保障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四風”問題上。
當前,干部“四風”問題主要表現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精神懈怠;貪圖名利,弄虛作假,不務實效;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負責任;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等。“四風”問題與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完全背離,與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格格不入,是作風問題的集中表現,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必須下大力氣掃除“四風”之害。
深處武陵山腹地的德江,是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山區農業大縣,是嚴重的“兩欠”地區,正處在城鎮化快速推進期、工業化起步期、農業現代化試點期,要想“彎道”超車、實現跨越趕超,就要徹底轉變工作作風,絕不能搞白天下“會海”,晚上上“文山”,中間赴應酬的形式主義、官僚作風,否則就將坐失發展良機,貽害無窮。
2013年以來,為了徹底轉變工作作風,我縣深入開展“一問三治五心”活動,黨員干部自問“該干什么、干了什么、下步怎么干”,狠治“近視眼、冷熱病、軟骨癥”,查擺經濟社會建設中,是發展無出路,還是干部無思路?是群眾不愿干,還是干部不想干?是群眾不聽話,還是干部不像話?是群眾出難題,還是干部有問題?活動中,全縣組建五個督查組,共督查單位538個次,下發督查通報18期,通報批評單位46個次、干部28人次、通報作風問題132個,問責干部32人,共查辦案件63件,其中大案12件,典型案7件,查處科級“一把手”3人,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220萬元。
“四風”問題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陳舊觀念、習以為常的潛規則、錯綜復雜的利益糾結。解決“四風”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抓住主要矛盾,找準靶子,務求實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命就在于解決問題務求實效。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一件事一件事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
衡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主要看問題解決了多少,群眾是否滿意,風氣是否好轉,人心是否凝聚。對群眾認為改得好的要持之以恒抓下去,對群眾不滿意的要加大整改力度,讓群眾實際地看到新變化新氣象、得到實惠,真正以解決“四風”問題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作者系德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