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敦煌懸泉Ⅱ0214①:130簡記載了漢代河西四郡境內交通路線及其里程,彌足珍貴。本文在反復實地考察及考證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于簡中所記漢酒泉郡十一所置的設立及其位置進行了考證。
關鍵詞:懸泉漢簡;酒泉郡;置
中圖分類號:K928.6;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1-0115-06
一般認為,漢代郵驛系統內部機構設置,有“置”、“驛”、“郵”、“亭”等?!逗鬂h書》卷118《西域傳》:漢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日;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郵置系統為漢王朝的興盛和絲綢之路的繁榮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于居延漢簡、敦煌懸泉漢簡等史料見,“置”為最高級別的郵驛機構。其人員較多,吏員有丞,丞下有置、廄、櫥和倉嗇夫(佐),還有負責養馬、駕車、傳遞文書與提供飲食的各種日常人員,或徒或一般平民。敦煌懸泉置即有官卒徒御三四十人之多,傳馬四十匹,傳車多時可達十五乘。
1990-1992年于敦煌市甜水井東南3公里的漢代懸泉置遺址出土了一枚珍貴的里程簡,即Ⅱ0214①:130簡:
……倉松去鸞鳥六十五里,鸞鳥去小張掖六十里,小張掖去姑臧六十七里,姑臧去顯美七十五里……(A 第一欄)
……■池去觻得五十四里,觻得去昭武六十二里府下,昭武去祁連置六十一里,祁連置去表是七十里……(A 第二欄)
……玉門去沙頭九十九里,沙頭去乾齊八十五里,乾齊去淵泉五十八里。右酒泉郡縣置十一·六百九十四里。(A 第三欄)……①
該簡記載了漢代河西四郡境內交通路線及其里程,簡文雖不很完整,但其所記路線可東西相連,走向清楚,從而為我們研究漢代河西絲路交通提供了絕好的第一手史料,彌足珍貴。簡中所記酒泉郡、縣設有置十一所,其里程為漢里694里。筆者不揣谫陋,在反復實地考察及考證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擬對漢酒泉郡十一所置的設立及其位置做一考證,以就教于學界。
上引簡文A面第二欄提到觻得、昭武兩處地名,檢《漢書·地理志》知,張掖郡轄有觻得、昭武等十縣,其中觻得列為首縣,當為郡治。簡文中的這兩處地名即應指此二縣。筆者曾考得,漢張掖郡郡治觻得縣故址位于今張掖市城西北約17公里的“黑水國”北古城,懸泉Ⅴ1611③:39A簡云,懸泉去“張掖千二百七十五”里,合今約530公里,距懸泉置530公里之處正是今“黑水國”之地。位于觻得62漢里(合今約27公里)的昭武縣即今張掖市臨澤縣昭武村村部東北1公里許黑河岸邊的古城址(“學大寨”運動中被毀)[1]。由昭武再向西,即為祁連置,當已進入酒泉郡界內,漢酒泉郡十一置,應自祁連置始。以下筆者即依漢簡所記從東自西的順序,對這十一處置一一加以考證。
祁連置
依上引懸泉Ⅱ0214①:130簡,昭武西去祁連置61漢里,合今約26公里。由昭武古城西去26公里許,為今臨澤、高臺二縣交界處的渠口堡一帶。該堡地處黑河南岸、蘆灣墩水庫西側,南望祁連山脈,今屬高臺縣巷道鎮轄。渠口指黑河進入高臺縣境后從南岸引出的三清渠之分水口,該渠流灌高臺縣東部及城周一帶綠洲田野。此處地勢較周圍略高,黑河干流從其北側切穿而過,恰為理想的分水之處。同時這里也是黑河渡口及交通路口之所經。從張掖沿黑河南岸西行,經臨澤綠洲進至渠口堡,繼續向西可抵今高臺縣城周一帶綠洲及駱駝城;由此渡過黑河,沿該河北岸西北行,經五壩、六壩、七壩、八壩、九壩、十壩(皆為明代屯堡)、胭脂堡、羅城、天城等地,穿過合黎山口正義峽,可達黑河下游鼎新綠洲,以至居延綠洲;從這里渡河東去,可達四壩、三壩、平川、板橋等黑河北岸綠洲。渠口一地實屬這一帶交通的重要道口、渡口,祁連置設于此處恰當其位。查有關史料知,直到唐代這里仍為交通、軍事要口,其地改設為祁連戍,該戍當即沿襲漢之祁連置而來。唐詩人岑參當年赴西域途中曾留下“昨夜宿祁連,今朝過酒泉”的詩句,祁連即指祁連戍,今渠口堡。敦煌文書《太平頌》(P.3702):“昨聞甘州告捷,平善過囗祁寧(連)?!备手荩◤堃矗﹫蠼萸巴鼗鸵嘟浧钸B戍要地。至于渠口堡,系清代所筑屯堡,又名渠口鋪,其地置烽堠,清時這里仍為通道所經。清乾隆二年《重修肅州新志·高臺縣》:“渠口鋪墩,離城一十五里。”又云:“三清灣,地在高臺縣城東南一十五里。雍正十一年開(屯田)……共地一萬六千二百三十二畝七分六厘?!贝笠幠M吞锏拈_辟,致使其地的古堡舊壘今已蕩然無存。
表是縣(置)
依懸泉Ⅱ0214①:130簡,祁連置西去表是縣70漢里,約合今30公里。由渠口堡西去30公里之地正是今高臺縣駱駝城遺址。駱駝城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頗有影響的一座古城址。該城位于高臺縣城西略偏南21公里處的駱駝城鄉。城垣猶存,分作南北兩半城。南城較大,南北494米,東西425米。北城較小,南北210米,東西亦425米。全城南北通長704米,總面積 299200平方米。夯筑,夯層厚10—15厘米。墻基殘寬6米許,頂寬1.8米,殘高5—8米。四角筑角墩,南北二城隔墻兩端亦筑墩臺,東南角墩頂部存敵樓殘跡。東西二垣又各筑馬面3座。南城開東、西、南3門,皆筑護門甕城。北城僅開南門,以與南城相通,亦筑甕城。駱駝城東南1公里許發現前涼墓葬,出土木板紀年墓志一通,記:“建興二十四年三月癸亥,朔,二十三日人酉,直執涼州建康表是縣顯平亭部前任閏領拔周振,妻、孫阿惠得用。今歲曰道通,葬埋太父母以后入蒿里……”建興二十四年即公元 336年,亦即前涼張駿太元十三年;墓主人周振為涼州建康郡表是縣顯平亭閏領拔(即副領把)。由此墓志可以證明,前涼建康郡表是縣城正是今駱駝城遺址?!逗鬂h書·五行志》亦記,光和三年(180)“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表是)地八十余動,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頓,縣易處,更筑城郭”。西漢始筑的表是縣城因東漢光和三年的地震毀棄,只好易地重建城郭,這一重筑的表氏(表是)縣城即應為前涼建康郡表是縣所沿襲的城郭,即今駱駝城。筆者還考得駱駝城在唐代為建康軍城[2]。表是縣城無疑應設有表是置,如同效谷、廣至、冥安、淵泉、龍勒等縣均設有與縣同名的置那樣(參見懸泉Ⅱ0214①:154等簡)。
ⅩⅩ置(今屯升雒家莊)
由表是縣再往西,為漢酒泉郡樂涫縣轄地。劉興義先生考得,漢樂涫縣城為今酒泉市下河清鄉的皇城遺址[3]。甚是。該城地處豐樂河下游,東與駱駝城直線距離為59公里(約合漢137里),相距較遠,其間肯定還應設有另一個置,惜漢簡缺載。考之其所經地點,駱駝城往西約33公里許(約合漢77里)為今酒泉市屯升鄉雒家莊,該莊位處馬營河下游天然河道東岸,系祁連山北麓的又一處小綠洲。這塊小綠洲沿河岸分布,面積雖僅約10余平方公里,但卻是溝通黑河綠洲與酒泉豐樂河綠洲間的必經之地。因舍棄其地而外,黑河綠洲與豐樂河綠洲間長達百余里之地皆為洪積戈壁灘,沿途無水源補給,不便通行。若由駱駝城(漢表是縣)途經雒家莊再到皇城(漢樂涫縣城),總距離約63公里,較駱駝城徑往皇城的直線距離向南繞行了約 4公里,但中途恰可得到雒家莊這塊小綠洲水源、糧草等的補給。故而雒家莊一地實為這條道路上的必經之處,今蘭新鐵路和312國道亦從雒家莊附近通過。今天在雒家莊附近雖已無漢代遺址可覓,但這里仍保存有明代殘烽燧。明人李應魁撰《肅鎮華夷志》卷3記:“河灘墩,(肅州)城東南一百五十五里?!币来宋恢煤訛┒照墙聆眉仪f殘烽燧。筆者實地查之,該烽多半邊已倒塌,殘高約2米許,其外層夯筑,內核亦夯筑,但其年代顯然更早,該烽很可能為漢代始筑,明代重新補修利用。據之筆者判斷酒泉市屯升鄉雒家莊一地無疑應有漢置之設,惜今已無存,更不知其名,姑以“ⅩⅩ置”名之。
樂涫縣(置)
前已云及,該縣城為今酒泉下河清皇城遺址,由雒家莊再往西北約30公里(約合漢70里)即可達此城址?!对涂たh圖志》卷40:“福祿縣,中下。西至(肅)州一百里。本漢樂涫縣,屬酒泉郡?!薄短藉居钣洝肪?52亦云:“福祿縣,肅州東一百里……唐武德二年于樂涫古城置福祿縣。”唐肅州(酒泉郡)城即今甘肅省酒泉市城,其東100里處正是今皇城遺址,漢代于此設樂涫縣及樂涫置,唐代改稱福祿縣。今城垣尚存,南北298米,東西351米,殘高3—7米?;食沁z址地處豐樂河下游,水源豐盈,沃野平疇,具有發展灌溉農業的優越條件,并且地當東西交通大道,實為設縣立置的理想之地。
綏彌縣(置)
《漢書·地理志》記,酒泉郡有綏彌縣。據《后漢書·郡國志》,綏彌改曰安彌。該縣魏晉因之?!顿Y治通鑒》卷114義熙二年(406)條:“沮渠蒙遜襲酒泉,至安珍。(李)暠戰敗,城守,蒙遜引還?!焙ⅲ喊舱浼礉h酒泉郡安彌縣也,后人從省書之,以“彌”為“彌”,傳寫之訛又以“彌”為“珍”。時酒泉為西涼李暠的都城,立都張掖的北涼沮渠蒙遜襲酒泉自然是由東向西進軍,先至安彌,可見安彌位于酒泉之東?!稌x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建初二年(406)“且渠蒙遜來侵,至于建康(今高臺駱駝城),掠三千戶而歸。玄盛(李暠)大怒,率騎追之,及于安彌,大敗之,盡收所掠之戶”。亦說明安彌在酒泉以東,且位于酒泉東通建康、張掖的大道上?!端螘へ岛鷤鳌芬噍d,義熙“二年(406)九月,蒙遜襲李暠,至安彌,去城六十里,暠乃覺,引軍出戰,大敗退還,閉城自守,蒙遜亦歸”。去城60里指西距西涼都城酒泉60里,這一帶為酒泉市臨水鄉之域。即在今臨水鄉北的古城村,殘存一座古城廢墟。城址略呈方形,長寬各200米許,殘高1—2.5米,開東、西二門,地面散落灰陶片、黑陶片、碎磚塊等物。該城周圍分布大量漢晉時期墓葬,如古城村九社北面雙墩子地區漢墓散布在沙丘與沙溝間,分為梁家山漢墓群和毛家山口漢墓群兩大片。該城東北約10千米的鴛鴦村二組有百余座漢至西晉、前涼時期的墓葬,出土木牛車、木駱駝、五銖錢、絲織品、谷種和各種陶質明器。該城西距酒泉26公里,恰合漢里60里;東距皇城遺址(漢樂涫縣)31公里,合漢里約72里。漢綏彌縣、綏彌置即設于此城中。
祿??h(置)
祿??h為漢酒泉郡治,今酒泉市城。據《漢書·地理志》,該城始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為河西設立最早的郡、縣城,迄今兩千多年來其城址一直未有遷改。明萬歷四十四年(1617)修《肅鎮華夷志》、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肅州新志》均記,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于舊城東城外展筑新城,“今日之鼓樓,乃昔日之東門也”。鼓樓今仍存,屹立在酒泉市城中心。由此看來漢酒泉郡治祿福城當為今酒泉城的西半部,東半部則為明代新辟。1954年拆除酒泉南城墻時還發現墻中舊南門遺址(今軍分區院內),為漢晉時的祿福縣之南門。酒泉位處北大河、洪水壩河洪積沖積扇緣泉水出露帶西南側,地勢平衍,地表地下徑流均很充沛,具有發展農墾、置郡設縣的優越條件。該城不僅地當貫通走廊平原的絲綢之路東西向主干道,而且沿北大河、黑河河谷北上又可直趨蒙古高原腹地,這條河谷水草地帶每每成為匈奴南下的天然孔徑。酒泉正位居這東西、南北兩條交通要道的交匯點上,具有交通、軍事等方面極為重要的意義,祿福置設于該城無疑。
玉石障(置)
由酒泉往西,穿過數十公里的北大河洪積戈壁灘,則進入一片綿延的剝蝕殘山地帶,今稱之為黑山,為黑河流域與疏勒河流域的分水界山。山體相對高度約200—500米。山體南部有一條東西向延伸的天然峽谷,長約10公里,寬100米許,今名石關峽或黑山峽。峽內有大道,可通車馬,成為古代由酒泉西出之要口。峽中有一股泉流由西向東流出,今名紅柳溝,這股泉水遂為穿越石關峽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補給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區行進,沿途人畜水源補給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該峽東口距酒泉城32公里,合漢75里許,恰為一天的行程。由酒泉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紅柳溝泉水的補給,因而石關峽也就成為十分理想的必經通道。筆者考得,石關峽東口為最早所設的玉門關,武帝元封四年(前107)“酒泉列亭障至玉門”時,就在這里設玉門關。太初四年(前101)李廣利伐大宛獲勝后玉門關隨之西遷敦煌西北,石關峽遂改置為玉石障,亦為玉石置,為漢酒泉郡十一置之一,五代宋初又于這里復置玉門關[4]?!短藉居钣洝肪?52肅州條:“玉石障,按《十三州志》云,延壽縣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東,至玉石障,亦是漢遮虜障也?!薄对涂たh圖志》卷40肅州玉門縣條:“金山,在縣東六十里。出金。”漢唐玉門縣城即今玉門市赤金鎮古城(詳后),由該城向東60里,正是黑山余脈之所在。延壽縣,東漢置,故址為今玉門市清泉鄉騸馬城(詳后)?!妒葜尽匪平鹕街畺|的玉石障恰恰正是今石關峽。關即是障,名稱不同,所指屬一。石關峽之所以曾有玉門關、玉石置、玉石障之稱,想來一是由于西域向中原貢玉的孔道經由此峽,二是當地自古產玉,早有玉石山之名。今天遐邇聞名的酒泉夜光杯所用部分玉石即采自是山。
延壽縣(置)
由玉石障(置)再往西即為東漢所置的延壽縣,該縣應設有延壽置?!逗鬂h書·郡國志》延壽縣條劉昭注引《博物記》:“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籧,注地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笔峒词?,指明延壽縣位于山之北麓、天然石油流出的溝谷近旁?!短藉居钣洝肪?52玉門縣條引闞骃《十三州志》:“延壽縣,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東,至玉石障?!笨梢娧訅劭h在玉石障(置)之西。今玉門一帶有兩條天然原油溢出的溝道,一條今名石油河,一條今名白楊河,二河均源出祁連山西段北麓。石油河即《元和郡縣圖志》卷40玉門縣條所記的“石脂水”,出山后流經老君廟(原玉門市城),折而西北,經赤金鎮(漢唐玉門縣),又東北流注入花海(延興海)。白楊河則位于石油河以東15—30公里處,出山后流經玉門市清泉鄉、騸馬村等地,沒入戈壁,該河即應為《博物記》所記流經延壽縣的“石漆”水,延壽縣即位于該河近側。即在今白楊河西岸的清泉鄉騸馬村東頭恰有一座古城遺址,俗稱騸馬城,其南距國道312線僅800米。城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位于外城東北隅,存北西南三面墻體,東垣坍入騸馬河(白楊河下游支流)中;南北63米,東西58米;外城墻垣多毀,南北230米,東西280米,城內大部地面被辟為農田,田間地頭散落灰陶片、紅陶片、碎磚塊、石磨殘塊等漢唐遺物,亦見明代的青瓷片等物。筆者考得該城即東漢延壽縣城,其東北隅的內城為明代重修,作為當時茶馬互市的“騸馬”之所[5]。騸馬城位處石關峽東口以西約36公里,合漢84里,恰為一天的行程。另需指出,延壽縣雖為東漢所設,但位于其地的置應自西漢時就已設立運行,這里水源豐沛,又為東西交通的必經之處,正是設置的理想之地,很可能東漢延壽縣就是在西漢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不過西漢時的置名已不可考,東漢時應稱作延壽置。
玉門縣(置)
由延壽縣再往西即為玉門縣,筆者曾考得其故址即今玉門市赤金古城。該城位處騸馬城以西約31公里,合漢72里,恰為一天的行程,玉門置應設于該城。《舊唐書·地理志》:“玉門軍,在肅州西二百里?!碧浦耖T軍即漢以來的玉門縣,天寶十四載(755)又改軍置縣。《太平寰宇記》卷152亦云玉門縣位于肅州西二百里。由酒泉向西200里正是今玉門市赤金綠洲之地,石油河流貫其間,土地沃饒,自古就為交通要道和重要的農墾屯田之處。這里遺留東西相連的新舊兩座古城址,東為舊城,略呈方形,僅余部分墻段,殘高0.5—3米,為漢唐時的玉門縣、唐玉門軍廢址。西為新城,為清康熙年間所筑的赤金衛城。
沙頭縣(置)
依懸泉Ⅱ0214①:130簡,玉門去沙頭99里,合今約43公里。從赤金綠洲沿石油河北去,穿過赤金峽即進入該河下游的花海綠洲。筆者發現在今花海綠洲的西部還有一片廢棄的古綠洲,其面積約310平方公里,古綠洲上殘存多座古城遺址,其中最大的比家灘古城為西漢池頭縣、東漢沙頭縣城。該城位于玉門市花海鄉政府西略偏北13.5公里,恰在赤金古城北43公里處,與漢簡記載合。城垣因20世紀70年代“學大寨”運動而幾被夷平,今實地所見城址僅余兩座殘土墩和長約三十余米的一段土埂,系東垣頹基,殘高1.5米許。訪之當地,知此城原來甚高大,每邊長約300米。城址內外到處可見各種陶片,亦有殘鐵片、石磨殘塊等物。當地群眾說,當年推土平地時城中曾推出不少陶罐、陶碗一類的東西。《漢書·地理志》記酒泉郡轄池頭縣,但對照《后漢書·郡國志》無池頭縣而出現了沙頭縣,沙頭縣無疑是東漢時池頭縣的改稱。由此也證明該枚懸泉簡的時代當為東漢。沙頭置應設于沙頭縣內。
乾齊縣(置)
依懸泉Ⅱ0214①:130簡,沙頭西去乾齊85里,約合今37公里。由比家灘古城沿南石河(疏勒河中游東向支流)南岸西行37公里許,為玉門市黃閘灣鄉東部一帶,地處今玉門鎮綠洲腹地。由于人類活動頻繁,今天這里已無古城址可覓,但乾齊縣位于這一綠洲腹地應無疑義。其地附近的北沙梁至今還存留古墓群三處,地表散落不少灰陶片等物。乾齊縣應設有乾齊置。
以上所考即為懸泉Ⅱ0214①:130簡所記的“酒泉郡縣置十一,六百九十四里”。由東向西排列,十一置為祁連置、表是縣(置)、失名置(今屯升雒家莊)、樂涫縣(置)、綏彌縣(置)、郡治祿??h(置)、玉石障(置)、延壽縣(置)、玉門縣(置)、沙頭縣(置,西漢名池頭縣)、乾齊縣(置),恰為數十一。東漢694里合今約298公里,這一里數應指從表是縣至乾齊縣的距離,恰為694漢里。
又依Ⅱ0214①:130簡,乾齊西去淵泉縣58里,合今約25公里,淵泉為敦煌郡最東部的一縣。由乾齊縣(置)所在的今玉門黃閘灣鄉沿疏勒河干流西北行25公里,為今瓜州縣河東鄉四道溝村一帶。該村殘存古城址一座,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240米許,殘高1.5—2米,城內曾發現漢五銖錢幣等物。筆者考得該城即漢淵泉縣城。該縣地處疏勒河干流大拐彎的內側,地勢較低,泉源旺盛,為疏勒河中游綠洲的精華地段。淵泉縣應設有淵泉置。
參考文獻:
[1]李并成.河西走廊歷史地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53-58.
[2]李并成.甘肅省高臺縣駱駝城遺址新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1):108-112.
[3]劉興義.酒泉縣下河清鄉皇城遺址考[J].敦煌學輯刊,1986(2):76-81.
[4]李并成.石關峽:最早的玉門關與最晚的玉門關[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120-125.
[5]李并成.東漢酒泉郡延壽縣城考[J].西北史地,1996(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