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亮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七團六連“康蘇溝”草原禽養殖場,大門上懸掛的“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的銅牌格外醒目。這個養殖場的經營者就是該團遠近聞名的青年就業創業致富帶頭人汪源。
汪源是該團六連的一名普通女職工。2009年,36歲的汪源利用團場地處昭蘇高原,水土資源豐富,天然草場豐茂的地緣優勢,利用閑置的牛圈,試養了500只雞和500只鵝,開始發展禽類養殖業。
養殖初期,因為沒有經驗,一遇刮風下雨,新買的大棚塑料布就被風掀爛,雞、鵝因突然降溫擠壓扎堆死亡;另外還經常遭到狗和狐貍等的偷襲,損失慘重。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汪源心灰意冷、欲哭無淚,有過迷茫,有過后悔,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她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屢屢受挫的過程中,她意識到要想生存,只有走規模化、品牌化的養殖道路,小打小鬧根本打不開市場,必須形成規模化的養殖,才能取得好的經濟效益。
2010年,汪源利用團場出臺的“萬只草原禽養殖工程”惠民政策,領取了團場發放的4萬余元補助,團場團委和連隊給她擔保無息貸款10萬元,她建起了兩棟330平米的棚圈,正式建起了“康蘇溝”高原禽養殖場,申請了“康蘇溝”草原禽商標。
想致富,單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汪源為此苦苦思索,謀求對策。在育雛期間,她經常連著幾個晚上不睡覺,時刻觀察室內的溫度,查看雞苗、鵝苗的生長情況。為了解家禽的生長習性,她經常跟著鵝屁股后面走上半天,看它們喜歡吃什么喜歡在什么地方停留。為了提高禽產品的品質,做好疫病防治,她報考獸醫專業,買來家禽養殖方面的書,如饑似渴地學習科學養殖技術,并謙虛坦誠地與本地養殖戶交流,多方尋求養殖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總結,她掌握了一整套在昭蘇草原上養殖的經驗和技術,家禽成活率均在96%以上。
2010年,汪源養殖了1萬只草原雞、8000只草原鵝,還帶動周邊15戶職工養殖了5000余只草原雞,并與70團馮氏肉類分割廠簽訂了長期銷售合同,開始了規模化的經營。當年年底,出欄肉禽2.3萬余只,實現純利潤20余萬元,真正嘗到了科技養殖規模的甜頭。
后來汪源又主動報名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經濟人培訓班,開闊了眼界,汲取了全國各地成功人士的致富經驗。她說,“這次培訓除了在技術上給予了我很多的指導和幫助外,尤其是讓我增長了見識,我的思想觀念在許多方面發生了改變。”
為了養殖場進一步擴大規模,她自籌資金40萬元,貸款40余萬元,在風景秀麗的康蘇溝口建立了一個占地280畝的草原養殖基地,飼養了1.5萬只草原鵝、2萬只草原雞,2011年底她的養殖場獲利48萬元。
2012年汪源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繼續增加草原鵝的數量,同時開始帶動周邊30余戶養殖戶一起養殖草原雞3萬余只,實現利潤85萬元。
2013年,汪源自籌資金40萬元,在團場團委和連隊幫助下,貸款20萬元,申請了兵團青年“創業增收”引領計劃創業項目,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養殖草原雞突破4萬只,草原鵝突破3萬只,預計利潤將會超過80萬元。
從一個庭院養殖幾只雞,到用廢棄牛圈養殖幾百只雞,再新建圈舍辦養殖場養殖幾萬只雞鵝,到成立協會帶動周邊養殖戶一起發展養禽業,一路走來,汪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自己都數不清了。她經歷過一天損失千余只雞鵝的悲痛;經歷過沒有資金缺乏技術的無助;經歷過夜夜不能安睡、白天提心吊膽的心碎和焦慮,也經歷過度不過難關、看不見未來的絕望。好在這些她都咬牙挺過來了,并且最終獲得了成功。
創業中的汪源并不很富裕,但她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團場,回報鄉親,2012年“六一”兒童節,她為團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捐助了5000元的音響設備,為孩子們獻上了自己的一份愛心。
說起養殖場的未來,汪源說要帶領養殖戶養殖20~40萬只草原雞,養殖10~20萬只草原鵝,切實把該團天然綠色養殖的地緣優勢發揮出來,形成規模養殖,打響“康蘇溝”品牌,使“康蘇溝”成為伊犁地區綠色禽類食品的標志,同時帶領團場待業青年、貧困戶都能加入到養殖草原禽的行列,盡快致富奔小康。
(作者來自新疆兵團第四師七十七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