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強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要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就應重視語文課堂教學的和諧美。本文就此嘗試著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和建議,嘗試著進行了一些探討,以求和同仁們進一步交流探討,共求進步。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課堂教學 和諧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73-02
中學語文課堂是學生一生中獲取知識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學習環境,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地創設和諧的美的環境,讓學生在充滿和諧氛圍的課堂里遨游,欣賞學習語文的美。那么,怎樣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充滿和諧美呢?筆者就本人的教學點滴,談談體會。
一、教學氛圍的和諧美
1.平等對話,創設和諧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氛圍上是和諧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對師生雙方良好品質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讓師生在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一個充分開放和民主的空間中自由吐納,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論,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如在教學《鴻門宴》時讓學生說說對項羽烏江自刎的看法,我的一個學生很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項羽的悲劇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他如莎士比亞筆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與哈姆萊特一樣一生充滿了悲劇,但不同的是他的悲劇是性格與命運的夾擊下雙重悲劇。他的失敗與自身的魯莽、多勇少謀、剛愎自用等有關,直接導致了他的潰敗;但也許這就是命運——宿命論,在英雄眾多的歷史長河中命運選擇放棄了他,為的是成就今后歷史的燦爛與輝煌,從劉邦統一中國之后,老百姓在很長時間內不再流離失所,為戰爭所痛苦,身體和心聲都得到了撫慰·……”一語驚四座,驚訝之余,掌聲陣陣。讓同學們由衷的佩服他的豐富的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大家的激情、學習的興趣與欲望。當然,這跟我們平時的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離不開;否則,學生即便有再好的想法,也不敢大膽地說出來。因此,在平時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發現和探求,才會有創造。
2.激發情感,營造和諧美。
情感態度是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語文課程標準》把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列為教學的目標之一,并指出通過學習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她具有多樣的情感,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的文章中找到一條情感肌理,就拿親情線而言,新課標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5充滿濃濃情懷的《陳情表》,必修4讓世界充滿愛為主題的親情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弗羅姆)、《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等等,教師如能切實抓住這條主線,創設溫馨和諧課堂氛圍,并且將之一以貫之地引領學生走下去,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中領悟親情力量的巨大,感受親情的偉大,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大成功。
語文課是形象加情感的課。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交流互動,共同感動。在與文本的切磋對話中逐步走向深層的精神交流,在看似松散的課堂流程中,對文章主旨的領悟卻越來越深。這就要求教師激發情感,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有問題隨時提出,有感受隨時發表。教師善于因勢利導,抓住疑點、重點、閃光點,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從中生成能力、方法、習慣,讓理趣與情趣交相輝映。可以說,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都會冒出許多奇思妙想,拉近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課堂變成了輕松和諧的生活樂園。
3.課堂教學中氣氛美還體現在“張”與“馳”的巧妙配合。中國有句古話:“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與馳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一堂課就像一出戲一樣,要有使人平心靜氣的舒緩場面,也要有使人緊張振奮的高潮。就是這種平緩與高潮的交替出現,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課堂中,如果整個40分鐘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舒緩氣氛,學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節課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奮,學生也會因過度疲勞而思維抑制,教學效果也將適得其反。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時而興致勃勃,時而惴惴不安,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才能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美,才能更有利于教學的進行。例如,建立生動的激勵機制,推動課堂氣氛,將原本就好勝心強的 學生調動起來,給于適當的表揚和褒獎,不但樹立起了他們的自信心,更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讓 學生能集中起精神,把注意放在了課堂上。
二、教學過程的和諧美——流暢有序
完美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流暢有序的。語文教學過程的流暢,講究的是能否從整體出發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能否用一條主線將教學內容串起來。這有宏觀的把握,也有微觀的藝術。在教學時,我總是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決的問題,老師再根據教材內容,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再次細讀課文、品讀課文,共同探究。這樣,學生的讀、問、思、悟、解——整個過程和諧流暢。
我們應鼓勵學生通過讀書發現一些問題,而且應當場把所提問題加以組織整理,必要時還給予一些啟發,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流暢有序。特別是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多、跳躍性比較大的時候。我們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就應精心編排問題的順序,并在問題的過渡上用功夫。如學習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燭之武退秦師》時,學生提出:晉軍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兵?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授命?燭之武怎樣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學生提出的問題雜亂,跳躍比較大。如果按照這樣的順序教學,必定會產生塊狀的感覺,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就大打折扣。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時,是這樣編排順序的: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授命?燭之武為什么能說退秦兵?晉軍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燭之武怎樣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這樣的編排,就把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深明大義、義無返顧、不避險阻、不卑不亢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充分表現出來了。問題顯得有聯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最后水到渠成,整條線索非常清楚。
不言而喻,“教學”,教學,還應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就是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合作學習,有利于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搞好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較好地運用合作學習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重視合作學習前的自主學習。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經常用到合作學習這一形式,有時發現當老師布置完討論任務,學生開始討論時,有的學生不知道老師布置的任務是什么。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我忽視了合作學習前的自主學習。沒有自己先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理解意思,怎么能進行合作學習呢?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第5課《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到底是怎樣具體寫荷塘的,先由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一讀,劃一劃作者看到了什么?這些東西是什么樣的?再讀讀劃了的部分。自主學習完成以后,再讓學生小組交流剛才讀、劃過的部分。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讀、劃的基礎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內容,不會出現討論時沒話說,不知說什么好的現象,讓合作學習的效率更高。
(二)采用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同桌合作學習,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好朋友合作學習等多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經常采用一種合作學習方法,學生合作學習時的積極性就不會高漲,討論的效果也不會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運用不同的合作學習形式,這次四人小組討論,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時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討論時熱情高,討論得出的結果當然也會不錯,合作學習的目的就能順利達到。
(三)老師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
學習并不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也應和學生一塊參與到學習中,和學生一起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如果只讓學生自己在那兒討論,教師只是站在講臺上看著他們,連學生說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導他們討論問題,而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會拉開,交流也會很少。
如果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走下講臺,積極地參加到熱烈的討論中,適當地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就會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大家學習上的好朋友。這樣不僅可以使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還可以讓師生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
我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合作學習這一形式,通過多層次、多層面、多形式的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悟出新知,在學習中合作和共享,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愉悅、甜美。
總之,語文教學美是多方面美學因素有機的統一。我們在新課改中,要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進一步明確自己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努力創設和諧的美的環境,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積累知識、增長才干、陶冶性情。
參考文獻:
[1]饒玲主編:《課程與教學論》,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
[2]閻立欽等主編:《21世紀素質教育探索之路》,教育科學出版社。
[3]楊九俊等主編:《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