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榮
我曾經在2012 年本刊第3期上發表了題為《我的戶籍我做主》的文章,解讀了當年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那篇文章中,我歸納當時《通知》中關于各地戶籍改革出現的三個問題是“片面”、“冒進”和“犯規”,以及針對這幾個問題《通知》中提出的明確要求,即:分類明確戶口遷移政策、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著重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
現在,兩年過去了,黨中央和國務院主導的推進城鎮化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60條”《決定》更是非常清晰地給出了今后隨著城鎮化推進而帶來的戶籍制度深化改革的藍圖。總體上看,兩年來關于戶籍制度改革的全國統一意志已經形成,并且在具體推進工作方面經過實踐已經探索出了一條邁向成功的路徑。
既然如此,本文就討論一些有關的話題。
首先是展望,即若干年后我國將實行怎樣的戶籍管理制度?根據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和國家戶籍管理職能部門釋放的信息,我們可以作這樣的預期:第一,不會再有農業人口或非農業人口的區分,也就是說2020年之后,我們每個人所持有的身份證或戶口簿所反映的戶籍信息將再無城鄉差別,每個人都可以驕傲地宣稱“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第二,戶口遷移將變得非常容易,也許只要滿足下列兩個條件中一個即實現了戶口自由遷移的夢想:你在此地有固定住所或者你在此地有固定工作;第三,如果你是老人或小孩,既不在此地工作也無房屋(哪怕是租賃的)登記在你名下,但你經常與已在此地的子女或父母住在一起,那么只要你愿意,這個地方也可以登記為你的戶口所在地。
其次是分析,為什么戶籍如此重要?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我國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在保障社會治理、個人身份證明、信息統計分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這些制度實行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們要對其進行改革,其原因一定是其中有些方面已經嚴重束縛了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表面看來,現行戶籍管理制度的弊端體現在城鄉區域差距及人為區分戶籍屬性等方面,而深層次的沖突卻是附加在戶籍上的各種利益和保障方面的不平等,如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等。剝離附加在戶籍上的利益,消除戶籍性質差距,還戶籍作為身份證明和人口基礎信息統計分析功能的本來面貌,才是戶籍重要性以及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簡單說,戶籍就是戶籍,那種“引無數公民競折腰”的戶籍標簽可以休矣!
第三是期待,新的戶籍制度將會給我們尤其是農民帶來什么?一言以蔽之:平等和尊嚴。2013年12月24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釋放了大量的改革信息。如糧食安全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保證碗里吃的飯都是自己種出來的”,如耕地保護問題,我們可以解讀為“18億畝紅線絕對不許踩破”,但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農民的生存狀態問題,我們可以用“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來理解。什么是體面?簡單說就是物質世界豐富、精神生活充實、社會交往尊嚴。雖然當前看這個過程可能會相對長一些,但改變速度也許是驚人的。試想,如果農民成為趨之若鶩的職業,我們的國家會是什么樣的?毫無疑問,這一天到來之日,就是國家的全面現代化實現之時。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因為對絕大多數正在創造生活的人來說,所有的付出明顯比過去更有價值,而對那些曾經創造現在已經到了享受生活年齡的人來說,所有愿望的滿足比過去明顯來得容易,其中目前仍身背“農民”標簽的人尤其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