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剛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并且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等規格、交叉套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內容豐富,明確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和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等六大任務,并且回應了一直以來社會對城鎮化發展的眾多關切,為下一步中國城鎮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愈加明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取得顯著進展。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此次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大主要任務,分別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鎮建設水平以及加強對城鎮化的管理。
“在城鎮化的六大任務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被排在了第一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戰略,也體現了以人為本。”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一直以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備受關注。但由于這個群體規模巨大,短時間內要讓每一位農業轉移人口都享受到市民化待遇還不太現實。那么,如何解決這一關系到城鎮化質量提升的重要問題呢?
本次會議對此做出了回應:要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此外,會議還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努力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
針對城鎮化形態的討論由來已久,發展大城市,還是發展小城鎮的爭論不絕于耳。對此,會議明確指出,要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會議指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推進城鎮化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撐。據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顯示,新型城鎮化的資金來源不僅僅依靠地方政府舉債,還將從完善財稅體制、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等多渠道,保障資金可持續。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12月13日剛剛結束后,國家發改委即提出,抓緊修改完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爭取盡快發布實施。并推動出臺戶籍、土地、資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表示,新型城鎮化工作要開展試點示范,圍繞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設市模式、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在不同區域開展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試點。
此外,公安部、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等與城鎮化發展密切相關的部門,均已明確改革重點。公安部副部長黃明日前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稱,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城鄉統一、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新型戶籍制度以合法穩定住所和合法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
黃明解釋,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重點是要通過調整完善戶口遷移政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主要任務是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水平,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此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以城市化或新型城鎮化為名的不同層級試點。由福建省發改委牽頭起草的《石獅市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試點方案》,經省政府同意,已于7月7日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福建相關部門認為這標志著全省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該方案將通過人口管理、產業布局、規劃建設、土地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八個一元化”改革,逐步實現傳統產業轉為現代產業,傳統農業轉為現代都市農業,農村居民轉為城市居民,外來人口轉為本地市民,村委會轉為居委會,鄉鎮轉為街道,城鄉二元土地管理制度轉為全域城市化土地管理制度。
福建擬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陸續推動部分具備條件的區域開展不同主題的新型城鎮化試點:農民工重要聚集地開展農民工市民化試點,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縣市開展產城融合發展試點,山區一些縣市以發展現代農業、開展土地流轉、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為主題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