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哥倫比亞是世界上繼巴西、越南之后的第三大咖啡產地,哥倫比亞咖啡(Café de Colombia)也是少數以自己名字在世界上出售的單品咖啡之一,咖啡,是哥倫比亞人的驕傲。
走進咖啡農家
吉洛斯先生的家是哥倫比亞65萬咖啡農家庭的典型代表,每當有代表團或者記者參觀的時候,總會被領到他家里感受一下真正的咖啡農家庭的生活,也因此,見過世面的他,少了些許羞澀,多的是一份派頭。
吉洛斯先生從事咖啡事業已經40多年了,有自己的莊園,3.5公頃的田地,一個女兒,兩個外孫,每天的生活很規律,可謂安居樂業。,因為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的存在,吉洛斯先生幾乎不用擔心售賣的問題,他唯一關心的是如何把咖啡種植得更好。
只是,偶爾生活會被打破一下,那就是有重要的足球賽要參加或者觀看。在吉洛斯先生的一個房間里,塵封著很多足球獎杯,都是年輕時候得到的,他自豪地說,那時他不光是咖啡明星,也是足球明星。
哥倫比亞咖啡純正的味道,除了來自于哥倫比亞利于咖啡生長的自然環境,還與當地種植者辛勤的勞動分不開。在哥倫比亞,咖啡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07萬公頃,全國約有30.2萬個咖啡園,30%到40%的農村人口的收入來源都直接依靠咖啡生產。
這里雖然有不少農場,但面積都不大,每個農場的面積平均只有2公頃左右,80%以上的咖啡種植園擁有的咖啡樹在5000棵左右。由此可見,哥倫比亞的農業屬小農莊型。
在吉洛斯的農場里有很多高大的喬木和香蕉樹,據說當地人都在咖啡樹周圍種上這樣的樹,這不僅僅是咖啡協會的規定,也是當地咖啡農種植咖啡的一個傳統。因為這些樹可以為咖啡樹搭涼棚,以保證咖啡生長所需要的陰涼潮濕環境。由于咖啡林內濕度大,溫差小,咖啡豆成熟慢,有利于咖啡堿和芳香物質的積累,因而咖啡質量很好。同時,還切實地改善了環境,所以當地人都寧可犧牲咖啡種植空間來種環保樹,以期給咖啡豆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從事咖啡種植40多年來,吉洛斯先生從來沒有擔心過咖啡的銷售問題,他的咖啡主要賣給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所屬的公司,有時也賣給一些專門到當地采買的外國公司。但是咖啡協會的存在,讓哥倫比亞65萬咖啡農家庭切切實實地過上一種有保障的生活。
滲透到每個環節的生產者協會
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ffee Growers,FNC)成立于1927年,是一個服務于哥倫比亞咖啡農的非營利性組織,也是哥倫比亞唯一的官方咖啡專業行會。它的主要職責還包括在全球推廣哥倫比亞咖啡的品牌形象及監督每一粒從哥倫比亞出口咖啡的質量。
在協會八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為哥倫比亞咖啡的種植與傳播保駕護航,造就了今天哥倫比亞咖啡在世界上的盛譽,也為其蒙上了幾分神秘和傳奇色彩,被學者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行會之一。
哥倫比亞咖啡業占農業的15%,咖啡種植區占全國土地的1/4以上,有200多萬人從事咖啡業,但該國的咖啡農中,94%的個體生產者擁有不到12英畝的種植地。這種分散的小農經濟狀態,使其在面臨國際市場競爭挑戰時呈現弱勢。為了保護哥倫比亞的咖啡業,1927年由咖啡農們自發成立了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并要求政府出臺法律保護咖啡業,擬定的一系列法規中就包括了咖啡最低質量標準。
1930年至1960年,協會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保證咖啡的品質,他們相信只有保證品質才能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并喜歡哥倫比亞咖啡。協會在咖啡的種植期就開始介入,幫助種植戶選擇合適的品種,咖啡要經過多次檢驗才可以出口,協會還會從不同國家的商場里購買哥倫比亞咖啡,抽查咖啡的質量。如遇不合格,協會就采取法律行動,狀告銷售商和生產商誤導消費者,要求他們收回不合格產品。
哥倫比亞種植咖啡的農場主可以按官方低價將所有的產品賣給咖啡生產者協會,也可以賣給出口商,但實際上,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控制了對歐洲的出口,而出口美國的咖啡主要是通過私人出口商進行的。然而,所有的出口都受制于最低出口價。
協會同時擔負著推廣會員企業的咖啡產品和提高全球咖啡消費的使命,例如通過電視廣告和贊助體育活動來推廣哥倫比亞咖啡。當人們還不太了解哥倫比亞咖啡時,協會在亞歐美各大城市舉行推介活動。當人們接受了哥倫比亞咖啡后,協會又開始對咖啡營養及保健功能進行研發,進一步培養市場。
咖啡協會通過對生產、加工、收購、出口等每個環節,進行有組織的監督和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哥倫比亞咖啡的品質,保障了農戶的利益。
多途徑提高品牌影響力
胡安·巴爾德斯(Juan Valdez)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名的咖啡農。他曾出現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抹小胡子,帶著寬邊大草帽,一頭毛驢拖著裝著咖啡豆的麻袋,背后是挺拔的安第斯山峰。很多人都認為,胡安一定是那個創造了哥倫比亞咖啡神話的人。但實際上,“胡安·巴爾德斯”只是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為以整體形象推廣咖啡而創造的一個虛構人物。
胡安形象是紐約的一家廣告公司在1959年創造出來的,每袋哥倫比亞出產的咖啡包裝上都印著胡安和毛驢的標志。前后有三位地道的咖啡農作為形象代言人,在電視做真人秀,吸引人們的眼球。第三代胡安還利用各種社交網絡和咖啡愛好者神交,保持著又虛擬又實體的奇妙關系,使顧客一見到標志就能認出老朋友來。
在法律層面上,2005年2月哥倫比亞咖啡獲得第一個哥倫比亞地理標志的認證,同年6月哥倫比亞咖啡在歐盟申報同等認證,成為第一個在歐盟申請該認證的非歐盟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對哥倫比亞咖啡來說意義重大,它不僅能確保哥倫比亞咖啡正宗原產美譽,也在注冊商標和證明標記的認證之余提供了防止濫用“哥倫比亞”品牌的另一有效方法。
讓當地人更為自豪的是,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并不會向咖啡農收取會費,而是采用稅收的方式。哥倫比亞設立了“國家咖啡基金”,所有的咖啡農在出口咖啡的時候要交幾美分的稅,這些稅收就進入了“國家咖啡基金”,這項基金用于協會的運作、服務全國的咖啡農,保護他們的利益。
事實上咖啡價格非常不穩定,即使是在價格穩定的年份,最低和最高價也可以相差20%。因此,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協會通過“全國咖啡基金”來穩定咖啡價格,基金和生產者之間合同也會時常更新。世界咖啡價格高時,基金得以補充和積累;當世界咖啡價格走低的時候,基金對哥倫比亞國內咖啡市場價格進行填補。
咖啡協會還加入哥倫比亞國內外各具影響力的機構,為咖啡農場、社區、環境和生產者獲得先進技術和資金支持而努力,同時在農村社區改善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基礎設施,甚至對大選都會起到影響。此外,協會還成立了先進的咖啡研究所研究中心,除了對咖啡品種和基因進行個優化研究,同時對種植區中的地理環境、動植物、固碳新技術等進行開發,從而提升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