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87-02
小學生作文難,已成廣大教師、學生、家長面臨的語文教育中的頭等大事,以至于不少報刊都展開了這項討論,可以說,這個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大家形象地把小學“作文難”現象稱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我們做語文教師的在習作教學中所持的評價觀對學生的習作水平產生了哪些影響,是否有利于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評價的標準尺度對小學生習作水平的影響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一不小心學生上了三年級要求寫作文了,突然發現絕大部分小學生不會寫作,于是如臨大敵,趕緊想辦法,課堂強調、課下找家長談話,請家長配合指導。家長看老師著急的樣子,也恐懼起來,最普遍的做法是趕緊上作文補習班,于是,作文補習班市場也紅紅火火起來了。由于教師對學生習作水平的評價標準尺度運用不當是產生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
1.教師人為設置坡度,導致學生作文水平“卡殼”。
小學1—2年級的寫話并沒有引起老師們的重視,充其量只是在講課為了讓學生理解生詞,而讓學生遣詞造句;為了應付考試而訓練學生看圖寫話而已。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和尺度障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至于寫作興趣及自信心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怎么辦呢?給學生一個可以接受的坡度,讓他努力一下,就能觸摸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如有的低年級語文老師設計了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坡度練筆”、“寫話”練習等,引導剛剛入學的孩子寫自己的新學校、新朋友、新老師、新課本、新書包、新學科、新的學習方法等等,引導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引導二年級學生觀察、認識寫作大自然的現象,寫自己開心的事、煩惱的事、助人為樂的事、哭鼻子、掉眼淚的事,自己會做的事,招待客人的事、寫家鄉襄樊大橋、自己的臥室等等。有了這樣扎扎實實的寫話能力的訓練,到三年級真正寫作時,就不會出現像前面所說的那種陡然“卡殼”的狀態了。
2.降低評價標準,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
在小學生的作文內容上,由于教師的評價觀太高,以及應試的指揮棒苦苦地要求我們的小學生寫“有意義的事”,甚至要求他們寫“有教育意義的事”,迫使小學生找范文,因而普遍出現小學生作文“說空話、說套話的現象,隨之就自然出現了小學生作文沒有個性特點的問題,小學生作文也就失掉了童趣和天真。如寫做好事必寫老三樣:攙盲人過馬路、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做值日忘了關窗,回家后冒雨回到教室把門窗關好。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好事不該做,而是這種好人好事都寫了幾十年,聽膩了,老師也改膩了!
當代著名教育家張田若先生認為:小學生作文教學的目標,就是練習,是一種訓練,是一種學生作業。小學生作文不是創作,不能苛求小學生作文的社會功能。這種練習也是通常強調的語言運用方面的基本功。我以為,教師在每一階段教會學生一定的寫作基本功,只要學生掌握了,就可以給學生一個滿分,大可不必從開頭到結尾,從遣詞造句到思想觀點到文采等方面求全責備。要求太高,學生畏難了,也不肯、不愛寫作了。假如評價的標準低一檔,學生既掌握了寫作的方法,又有了信心,寫作的興趣更濃了,孰優孰劣,不言而明。
二、忽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導致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不會詳寫作文
學生作文時無話可說,或在作文時三言兩語,草草完事,讓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十分頭疼,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感。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針對小學生作文素材“無米下鍋”的問題,廣大語文教師也作了積極的探索和開發,有的老師甚至幫助學生“找米下鍋”。如時下流行的搞一個活動,讓學生寫一篇作文的做法。細思量,這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
據調查,學生最感興趣或最拿手的作文是童話、科幻、夢境等內容的習作,很多學生都不愛“寫人記事”類型的,理由是記不清細節。而“科幻童話”類則不同,它可以怎么想就怎么寫,好寫!于是,搞完活動馬上寫的作文形式就應運而生了!
可是,時間長了,活動的次數多了,也就是說老師幫學生“找了”很多“米”。老師們也發現:不少同學“燒”出了“香噴噴”的“米飯”,但“燒夾生飯”的還是不少。雖然同學們對寫人記事類型的作文感興趣,但寫得比較精彩的還是那些平常作文基礎好的,觀察及寫作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其他很多同學只是把活動的過程記錄下下,像“流水帳”似的,干巴無味。再后來,大家只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對作文又開始厭倦了。這是怎么回事?事實證明這種幫學生“找米”的做法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在活動中提醒學生觀察活動中人物的衣著外貌、表情、動作,告訴學生注意記住自己的想法,事后再進行及時采訪,活動時心中的想法、感受,猜猜其他人心里會想些什么……老師的提醒、提問,是幫助學生回憶,幫助學生觀察,從而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
經過這樣較長時間的訓練,相信學生不僅寫師生游戲活動得心應手,寫其他類型的寫人記事作文也能得心應手,也就是說他們掌握了“找米”的技巧和能力后,自己才能“找米下鍋”。
三、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
1.修改的意義。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樣的名句,賈島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詞用語的千古佳話。由此看來,善于修改,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能力,一種良好的習慣,在別人看來,則是一種了不起的美德,一種非凡的人格魅力。
2.小學作文修改的現狀。
我們的語文老師在修改作文方面做得怎樣呢?僅僅是寫幾句高高在上式的評語,由老師圈出幾個在瀏覽學生作文時發現的錯別字而已,至于修改病句、字斟句酌地推敲則屬于罕見行為了。
3.對小學作文批改方式的探索。
需要說明的是,“批改”是指修改文章、作業等并加上批語。通俗地說,“批改”=“批+改”。在作文教學中,批改者較多的是指教師,對小學生來說,主要的還是自主性的修改。怎樣改才最有效呢?我們看看下面的這種方法:
“互改法”簡介
有人說,大作文、小作文是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兩座大山。愚公移山,感動了上帝,派神仙搬走了兩座山。我們的上帝就是學生!能不能讓學生也參與批改作文呢?答案是肯定的?,F結合小學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作簡要介紹。
(1)修改項目劃定。
小學生自主修改側重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分項計分。
①格式是否正確。
②卷面是否整潔。
③錯別字有幾個。
④有幾處病句。
⑤標點符號有幾處明顯用錯。
至于作文結構安排得如何,內容是否具體,感情是否真實,主要由教師批改。
(2)互批的好處。
①因為自己的作文要給其他同學改,寫作時就會格外認真,以盡量避免“出丑”。
②多次修改的實踐,能牢記住作文的幾項常規要求,修改別人的作文,既提高了發現錯誤的能力,也培養了自覺修改的習慣。
③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可以發現、學習雖人的長處,對缺點,也能引以為戒。
以上三點歸根到底,都有助于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④教師只看一部分學生的批改情況,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用于研究教材教法,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當然,互改作文的方法并不適合于每個年級,不適合于每個班級,每次作文。即使是搞這項專題實驗的班級,也還有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在開始階段,可選一兩篇具有代表性的習作寫在黑板上,或用毛筆抄寫,或用投影出示,在教師指導下,全班集體評改,讓學生發現問題,修改遺漏;其余學生的作文可進行略改,加些批注,發給各人,令其自改,在此基礎上,再發動大家互改;對部分作文基礎差的學生,常用的還應該是教師既改又批,多些面批;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則可以少改多批,適當面批,啟發自改。
以上側重于談“改”,至于怎么下批語,在內容上,要說明修改理由,點撥自悟思路,指點自改方法;在措詞上,要注意口氣委婉懇切,多作表揚鼓勵。
我們不能期望用一種改法,改一次作文就能徹底解決作文中的種種問題,但只要我們語文老師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頭腦中時時繃緊“批改”這根弦,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成效就會越來越顯著。
四、評價方式單一,導致學生作文興趣不高,寫作動力不足,作文水平的發展過程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教師在對待學生作文的評價方式上,呈現的是一種老調、單一的評價方式:寫評語!而評語幾乎千篇一律地高高在上式,學生不感興趣,也不愿意看,作文水平自然得不到有效提高,我們老師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竟找不到知音,用時下流行的一個詞來講,叫“郁悶”啊!
成功的經驗有:
(1)積極拓展作文交流途徑,讓學生體驗成功。將交流的渠道拓寬到課堂上相互傳閱,小組討論,課后張貼或黑板報宣傳等。其它如學校廣播站的投稿,文學社刊上的刊登,都能激起學生成功的體驗。由于交流渠道的拓展,使得學生之間作文的交流更為廣泛,成為推動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一股內驅力。
(2)將學生的作文搬上網絡。除了在課堂上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作文教學,將學生的作文發送至互聯網的學生網站上,讓學生的作文參加各種各樣的作文競賽。參加這樣的作文競賽比參加報刊雜志的作文競賽有很大的不同,網站上的學生作文不是帶有示范性的,一般性的作文都可以參加,還有不低的點擊率,有褒貶不同的評價,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自己作文質量的優劣,層次的高低,可以在網絡中學習到課堂上學不到的寫作知識。事實也證明了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學習寫作的方法。鼓勵學生開“博客”。
(3)加強投稿指導,讓學生在發表中體驗成功。為了使作文朝著更高的方向邁進,把好作文的目標定位在發表上。我們知道,一旦學生的作文發表后,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推動他去寫作,近年來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同時,一個學生的作文發表,會在他的周邊產生一種良好的效應,使學生之間互相競爭,佳作迭出。
(4)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采用多種形式評價。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的責任是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是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養人,我們都來探索高效率的、簡單易操作作文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我們責任就是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我們將終生追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