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茗文 王眾
芳
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經常收集、閱讀國外的教育研究報告。他總結出了一套“慢教育”理念:“有的教師想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捷徑,實際上,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捷徑,該走彎路的時候必須得走,走了彎路才知道直路是什么樣的。”他提出“教育要慢一些,培養不走捷徑的人”。
以數學基礎進行分班
“我們一定不能用成人眼中的明天去設計孩子的今天。童年不能重復,失去了就永遠失去了。現在小學當中還有這樣的培育,只有分數、一味激勵吃苦耐勞、淑女教育、紳士教育等,這些方式合適與否暫且不論,但至少不是小學教育的全部。我的觀點是,小學階段,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孩子,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未來,而忽視孩子的現在。”
在劉飛的教育思維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只有認識、了解這些不一樣,才可能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探討出有效的教育策略,進而因材施教,為每個孩子提供最好的、最適合的教育,才能實現現有教育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體驗到成功和快樂。”這種思維落到教育理念上就是:尊重教育規律,回歸人性本源。
他在第八屆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基礎教育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中談到,教師應該首先摸清他教授的孩子已經知道了什么,然后還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析,“學生學習活動是由低級到高級的復雜加工過程,表現出對學習能力不同層次的需求,包括知覺動作、推理能力、自我監控等能力。只有采取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全面發展”。
在教育實踐的探索上,劉飛正在芳草地小范圍推廣“走班制”。芳草地國際部是以數學基礎來分班,然后英語課、語文課打破班級、年級的劃分實施走班。具體做法是,學校將每門課的相應課程列出來,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課程,然后根據選擇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去上課。這樣,同一時間、不同的教室里,孩子們可以享受到不同的英語、語文課堂,滿足孩子的個性化需求。經過個性化教育實踐,“孩子們在課堂上不再是等著老師來問,他們的思維明顯動起來,思維深度、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為什么只有“芳草地”三個字寫法不同?
在談到對教育的理解時,他提到:“我看到美國的一份材料談到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其中一點談到要培養不走捷徑的人,這一點我特別認同。老祖宗早就說過‘欲速則不達,但實際上真正理解欲速則不達、真正能夠不走捷徑,這樣的人不多。”
他看到國外的一些做法更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孩子的發展非常有好處,于是在實踐中也開始探索本校化的中西結合的教育方式。劉飛說:“我們把芳草地看作地球村,不管是中國孩子還是外國孩子,接受的是一樣的教育。為了使孩子更具國際視野,我們在課程建構上下了功夫。”比如,開設地球主題探索課程。
這個課程的開展方式主要是讓孩子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培養綜合素質,既落實國家課程的基本要求,又體現國際化的辦學特色。課程內容包括六個主題,即我愛芳草地、美麗的中國、可愛的故鄉、我想去哪里、多彩的世界和唯一的地球。
比如在“我愛芳草地”這個主題下,學生要去觀察芳草地的校園景觀,提出發現的問題,并嘗試自己去尋找答案。有學生把校門前的一塊大石頭作為研究對象,提出“為什么石頭上的校名中,‘芳草地三個字與其他字字形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對芳草地國際學校的史料進行收集、研究,發現原來“芳草地”這三個字來自著名教育家韓作黎為學校題寫的“芳草地小學”,學校改名后,只保留了“芳草地”三個字的原字體。
接著孩子還會思考“韓作黎是誰”,“為什么他會為學校題寫‘芳草地小學”,經過進一步的資料收集,孩子會知道這其中的歷史和故事。還有學生會提出“這是一塊什么石頭”、“這塊石頭是哪里來的”、“怎么開采的”、“這塊石頭有多重”等,學校會為學生提供一小塊這個石頭的樣本幫助其探索,學生要綜合運用地理、物理、數學等學科知識來為問題找到答案。
“人文、數學、物理知識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用到,達到多學科的融合。這樣學的知識才是有用的。借助這樣的探索,讓孩子綜合運用所學。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孩子有了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同時也給了孩子更多思考、探究、實踐的機會,使孩子有了更寬廣的視野。”談到這個課程的細節時,劉飛兩眼放光,“這樣的整體課程建設,能夠使培養的孩子自信樂群、充滿活力、會學善用、充滿好奇。這是孩子最需要具備的素養,對其將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都非常有好處。”
“不追分的家長比我們更懂教育”
在劉飛的眼中,所謂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每天都是背著書包高興地去學校,然后帶著笑容回到家里。學校主要培養學生形成好習慣,培養他們對各個學科的興趣,讓他們平等地參與各項活動,將來當他們回首童年的時候,可以微笑而輕松。
雖然劉飛認為成績不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但也承認學校是需要追分的。“因為畢竟有評價在里頭,但如果評價是科學的那么它將引領發展,如果評價本身不太科學,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并且,他認為過于追求分數,是一個雙向增加成本,但實際意義有限的事。
“我不希望老師過于追分。老師要把學生成績從95分提到100分,他可能要額外付出30%的努力,但同時孩子要付出的會更多。”劉飛笑著說,“我覺得,有時候家長比我們懂教育,因為家長不追分,而學校還在追分。至少在我們學校這個家長群體中,對孩子將來有一個整體的設計,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或在學校考了多少分。”
在劉飛的這種理念下,芳草地在避免學校形成過強地追分沖動上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在綜合實踐課上實行學分制。“所有的孩子都要拿到綜合實踐的學分,拿到這個學分今年的學業就才算通過。”實行學分制是為了讓學生在沒有分數壓力的環境下開展學習、實踐,但完全放棄評價對孩子學習也是不利的,“如果評價跟不上,孩子學習的興趣就會減弱。學分能使孩子把課程既作為探究又是一項任務。”劉飛補充道。這個課程目前已經放到網上,其他學校、地區或者國家有感興趣的孩子,都可以進入網站看到這個課程的進展。劉飛是想把這個課程做成受眾面更大的網絡探索課程。
從小學開始參演戲劇
據劉飛介紹,芳草地國際部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名學生,中國部的學生有近900名,招收外籍孩子多的時候中外學生的比例能達到1︰1。目前,外籍學生與中國學生是分班組織的,但在有的課程上是混班的,比如科學課、藝術課。“大范圍推進還有個漸進的過程,混班制已經列入教育計劃”,芳草地的計劃是要在體科藝課程上,中外孩子在同一個課堂上進行學習,讓中外孩子互為資源,感受彼此的文化,促進綜合發展。
盡管是國際學校,芳草地采用的仍然是中國的課程,“基礎教育用中國的教材會更有優勢,系統性、科學性更強。國際部用中國教材,這也是芳草地國際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談到中國的基礎教育時,作為小學校長的劉飛很有自信。而為了使國際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中國的課程,芳草地在教材的使用上實行了“基于國際理解教育下的本校教材開發”,共開發了11本芳草地版教材。
為了讓中外學生在芳草園里更好地融合,也為了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語言環境,學校在景觀建設的時候,向學生們提出征集書寫“你好”二字,“最后征集到22種文字的‘你好,然后就用孩子的筆跡,用不銹鋼雕在墻上。”劉飛熱烈地介紹說,“然后,學生轉變成老師,站在‘你好墻前,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教其他孩子學說‘你好,一句簡單的問候,這里就成了語言角、友好角落,各國小朋友在一起活動的角落了。”如今這個“你好墻”已經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國際化教育的探索中,芳草地還在外語學習中引入了非常西式的戲劇課。學校專門聘請戲劇專業外教,通過中外教師聯合執教,幫助三年級至五年級學生在了解經典戲劇的同時體驗原汁原味的英文戲劇課。為了使學生都參與到戲劇課教學中,老師為學生設計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水平的經典戲劇,如白雪公主、小鹿斑比、灰姑娘、美女與野獸、小美人魚、愛麗絲漫游仙境等。每個孩子都能高興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劇本和角色,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
“芳草地中國部的學生在畢業之前都要有一次登臺亮相的機會,完成一整部劇的演出。是真正的登臺表演而不是跑龍套。”劉飛介紹道,“每幕劇一般都在40分鐘以上。劇本有的是本校老師編寫,有的是通過游學由老師和學生從國外帶回來再改編而成。學生全部用純正的英語來表演。”這個課程在學校非常受學生歡迎。除了英語老師把英語課上成戲劇課外,還有音樂老師把音樂課上成戲劇課,然后以音樂劇的形式呈現。“教師的跨學科意識非常強,反過來對教師素質能力的要求也特別高。”劉飛對學校老師這種自我要求,提升課程品質的做法非常滿意。
在中外孩子共同生活的校園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圍中,擴大國際視野,學會理解包容,樹立全球意識,是國際化教育的根本。說到底,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否體現育人的國際意識和視野,是否體現以人為本、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等國際精神,才是衡量一所學校是否真正走教育國際化道路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