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榮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52-01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要想使數學成為大眾數學,讓學生人人喜歡數學,人人能學會數學,就必須把數學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自己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一些做法和粗淺體會。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校里,我們經常發現:一個學生在數學上很有能力。卻少有興趣,因此數學成績并不突出。可見,數學興趣重在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念好“疑、趣、境、實”四字真訣。
1.設疑激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它最容易引發探究反射,積極探究即成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妨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巧妙設疑,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從而培養興趣。如在教學“歸一應用題”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渤海鹽場4天生產精鹽750噸。照這樣計算,8天生產精鹽多少噸?全班學生很快列出正確算式750÷4×8,計算時,尚未學習小數除法的學生紛紛質疑:“老師這道題出錯了,不能計算”。這時,我說:“這道題是能算出結果的,大家動動腦子,找找別的思路”。同學們半信半疑,但很快地投入到積極的思考中。終于有學生利用倍比法解決了問題:750×(8÷4)=1500噸,還有學生提出了把750噸化成750000千克進行計算的巧妙解法。最終,我用耐人尋味、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小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豈能不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以趣育趣
數學知識本身蘊含著一定的吸引力,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挖掘這些因素,學生就會被有趣的數學知識所吸引,遷移到數學學科的興趣上。例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鼓勵學生任出一個數,老師不用計算一口就能說出它能否被2(3、5)整除,學生無論舉出什么樣的數,都沒有考倒老師,學生覺得老師太神奇了!這時,我說:“不是老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老師掌握了有關的數學規律。你想不想學到這一本領?”學生學習的欲望馬上被激發起來。
3.以境激趣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引發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狀態。在教學一些概念、法則時,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動手操作、表演的形式,讓學生直接感知和體驗、輕松而深刻地理解、掌握概念。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我讓學生先取出一盒橡皮泥,在橡皮泥上放一長方體小木塊,用力壓下,就從小孔里擠出一些橡皮泥。這時我問學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經過討論,把看到的情況總結為小長方體把橡皮泥壓出來,占據了橡皮泥的位置,還有一些學生說小長方體占據了一定的空間位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這時我不急于總結,繼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意見,只是當學生說得恰到好處時給予表揚,在黑板上寫下一些關鍵詞如“占空間”等,再通過教師適當點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了“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這一抽象概念。這種從創設問題情境入手激發學生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聯系實際,培養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就必須強化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即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注重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他們的數學興趣。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安排了“拍打節奏”的場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揮下一起拍打?∣×××∣的節奏,在拍手的過程中,我突然示意“停下”,發出感嘆:同學們真聰明,拍打的節奏既整齊又動聽!這是什么原因呢?讓學生展開討論……討論后學生一致認為我們按照∣×××∣這樣的節奏依次不斷重復的拍,所以拍得整齊又動聽。然后我說明數學上有一種很美的數,也像打節奏那樣,某些數字會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不斷重復出現,這就叫“循環小數”。這樣,建立“循環小數”的概念,經過拍打節奏來感知,既培養了興趣,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遵循規律,留足參與時間
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試想:教師充當導游的角色,拿著旗子在前面喊,一隊學生跟在后面走,學生必須仔細聽講解,而無法停下腳步按自己的要求進行觀賞,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學生的學習只是走馬觀花,沒有切身的體驗,教學效果往往只停留在記憶和模仿的層面上。學生根本不會提問題,也提不出什么問題,更談不上想辦法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盡可能激發他們的自我投入意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退位減法時,在進入練習作業之前,我留下一定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在沉默了大約一分鐘后,一個同學突然舉手說:“老師,四位數的減法,可不可以從高位減起?”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問題,不僅使全班學生都向發問的同學投去了驚異的目光,而且使老師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怎么辦?在經過短暫的沉默之后,我沒有急于表態,而是引導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使大家認識到從高位減起的辦法也行,但從個位減起比從高位減起要簡便,既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和滿足,又使學生認識到了學習的收獲和意義。
實踐證明,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讓主體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作為主線進行教學,學生在參與的同時才能逐步學會求知,并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