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忠
[摘 要]本文試以閑暇教育的價值內涵為分析起點,著眼當下兒童閑暇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構建公共教育支持保障系統及以學校教育為主、校外教育為輔的實施系統兩個維度提出相應的閑暇教育實施路徑。
[關鍵詞]兒童;閑暇教育;閑暇時間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160 — 02
2013年9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2013年9月4日再次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一至三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四至六年級要將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學校和教師要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得在節假日和雙休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不得組織或參與舉辦“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課補習。”如果這一規定被通過并有效執行,可以預見的是我國的小學生課余閑暇時間將明顯增多。正如美國聯邦教育局提出的一條“中心原則”所敘述 的那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這種閑暇將會重新擴大他的創造力量,并進一步豐富其生活,從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能。相反,如果濫用閑暇時間將損害健康、擾亂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壞公民意識,影響社會穩定。”〔1〕處于童年期的孩子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尚未成熟,因此正確引導兒童樹立科學的閑暇價值觀,養成積極而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的能力,的確是當務之急。
一、兒童閑暇教育的價值
閑暇教育的價值問題追問的即是教育為什么而存在?事物的價值與人的生命本性密不可分,也因人的生命存在而存在,因此,事物的價值需要在生命的視野內考察。用生命的觀點來理解閑暇教育,兒童成長需要閑暇。閑暇對兒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閑暇和娛樂、營養、居住環境一樣,都是兒童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幫助恢復兒童身心正常機能的重要手段。作為兒童個人所擁有的閑暇,對于促進其自身道德、智力和個性等方面的成長與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首先表現在德育方面的價值:它給兒童提供了反思自身閑暇活動的時空。在閑暇生活中,兒童學會冷靜地思考社會與人生、現實與未來,也慢慢懂得與他人相處,學會協商、等待和忍耐等等,從而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塑造,豐富對生命的體驗,豐滿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促進智力發展方面的價值,閑暇的根本價值在于個人的自由自主活動,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愿望等自主地進行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和方式,拓展兒童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使他們見多識廣,在多種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成為學習與自我發展的主人。在個性發展方面,閑暇活動以其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而與我們學校教育中課堂學習相區別,兒童個人的活動越豐富、全面,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屬于他個人的個性也就越和諧全面。“閑暇教育旨在讓學習者通過利用閑暇時間而獲得某種變化。這些變化會表現在信念、情感、態度、知識、技能和行為方面,并且它通常發生在兒童、青年和成人得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環境或娛樂環境之中。”〔2〕所以,閑暇教育的任務是多元的、全面的,它涉及個人發展的諸多方面,絕不僅限于傳授閑暇活動中的各種知識與技能。因此閑暇教育并非純粹地組織活動或閑暇知識傳授,而更多是尊重兒童的閑暇需要,以閑暇為載體,充分利用其本身的育人資源,充分開發在閑暇教育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各類資源,發揮資源的育人價值,促進兒童的生命成長。
二、兒童閑暇教育的問題
(一)學校教育的缺位
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不承擔閑暇教育的功能,因此是缺位的。更進一步說,當前的兒童教育是忽略閑暇,從理想狀態講,兒童應該處在人生最美好的閑暇階段,即無條件閑暇時期。但反觀兒童的生存境況,事實上他們比成年人更忙,且不說當前兒童沉重的課業負擔和課外“特長”、“興趣”學習負擔,甚至在幼兒園的興趣班課表上,科目之繁多令人吃驚!兒童整體的精神生活被這些機械占據后,兒童教育已簡化為知識儲存、技能訓練,忽略了兒童學習作為積極探究、主動建構、滿足生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兒童的閑暇時間已嚴重受到成人的擠壓、支解與替代,忽略了兒童成長需要。具體到學校教育的課程內容上看,閑暇教育的內容在我們的新課程標準中鮮有體現,不要說數學、物理、化學、英語、語文、科學這些主干科目中沒有相關內容,與兒童生活更密切的諸如思想政治、品德、社會等德育類課程中同樣也沒有閑暇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學校教育正迎合人們的這一需求,始終圍繞著“將來如何工作”來開展教育活動的,把學校教育等同于職業訓練了。正由于學校教育中閑暇教育的缺位,導致了兒童的閑暇生活枯燥、乏味,活動形式單一,閑暇技能匱乏。相當多的兒童在閑暇時間里以看電視、玩游戲為主,而且現代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也給兒童成長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諸如一些學者提出的“童年的消逝”等問題。因此我們期望通過開展兒童閑暇教育,引導兒童在自由中發現、喚起生命潛在的愛好,恢復兒童的閑暇“心力”,既要給兒童以在社會中生存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更要引導他們去認識、理解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不但使他們知道“何以為生”,更能使他們懂得“為何而生”,進而獲得生存的價值向度,建立起兒童特有的“意義世界“和精神家園,走進生命成長的樂園。
(二)校外教育的錯位
所謂錯位,是指教育者(家長或教師)誤解校外教育的本質,強制性地讓兒童在閑暇時間里做一些并非他們所樂意的事情。這是我們當前校外教育實踐中,開展兒童閑暇教育所存在的最大問題。在傳統觀念里,一提到“閑”,就會把它跟“閑散”“游手好閑”等詞聯系在一起,這些都是狹隘甚至錯誤的閑暇觀。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兒童的閑暇看做一種資源的浪費,如果在閑暇里不給小孩安排學習簡直是虛擲光陰,為此家長和學校會為孩子在課外閑暇時間里安排各種特長學習班,如英語班、鋼琴班、繪畫班、舞蹈班等等,形式五花八門,生怕讓自己的孩子自由休閑就會落于人后。但通過了解,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兒童并非出于自己的喜好和興趣來參加各種培訓班,大多是被迫的。在這種強制性、高密度的持續訓練下,也許能夠習得某種技能,但絕不能成為孩子的愛好,成為他自覺的需要,相反可能會養成屈從、被動或反抗等個性傾向,也讓孩子喪失了童年期應有的天真快樂,甚至影響到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歸根結底,形式各異的輔導班已經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對孩子而言并非真正的休閑。在這里,兒童的閑暇時間已經被無情地剝奪,校外教育作為實施閑暇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也被嚴重錯位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當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隨意使用5-7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當前,教育部出臺十條規定,為小學生“減負”,這一政策從本質上說,是為失去過多閑暇或根本就沒有閑暇的兒童贏回閑暇。正是從這種意義上,我們認為,相對于學校課堂內枯燥的教學作業,屬于“校外”的閑暇教育,是促進兒童和諧發展的關鍵環節。
三、兒童閑暇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構建公共教育支持保障系統
在我們國家的公共教育體系中,目前還沒有全面完整的閑暇教育計劃,連最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沒有涉及。正如葉瀾教授曾預見性地指出:“當代中國教育價值取向存在著偏差。它主要表現為:在政府的教育決策中歷來只強調教育的社會工具價值,忽視教育的培養個性、使個人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發展方面的價值;總是要求教育出即時的、顯性的功效,忽視或者輕視教育的長期效應。”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諸如隱性課程、校外教育只是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對于有系統有組織的培養人的閑暇觀、閑暇能力及實施閑暇教育的政策、機構、路徑等,則幾乎沒有。公共教育系統很大一部分不僅是幫助兒童為工作作準備的,也是用來幫助為生活做準備的。為此要盡快把閑暇教育納入到我國公共教育體系中去,納入到政府教育決策的視野中去,并落實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規劃與計劃中。就當前而言,閑暇教育應納入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視野來加以考察。素質教育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閑暇教育應是全面素質教育體系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正如休閑學專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杰弗瑞·戈比曾應《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約請所撰寫的《走向休閑社會:中國未來前景的展望》一文中指出的,“很好地利用休閑意味著一個人必須接受關于休閑的教育。在學習、工作的同時,如果中國的公共教育沒有教育學生如何很好地休閑,那么,自由時間將消磨在諸如看電視、大眾媒體和娛樂的消極休閑上。”這里戈比教授所指的休閑教育就是通過教會學生明智地利用閑暇時間,培養學生的休閑技能、休閑態度和休閑價值觀,提高學生目前和今后生活質量的教育。
(二)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導,校外教育為輔助的實施系統
首先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開展閑暇教育。從本源上講,閑暇與教育密不可分。“閑暇”在希臘文里意思指的就是“學習和教育的場所”,因此閑暇與學校教育有著先天的血緣關系。通過學校教育開展閑暇教育,造就占有閑暇時間的主體,獲得休閑能力,從而為未來的休閑生活作準備。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達,人的閑暇時間將會越來越多,休閑也會逐步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這對兒童教育提出了一個很大的挑戰,美國休閑教育學者查爾斯·K·布賴特比爾在其《休閑教育的當代價值》中說的,“如果要教給學生以休閑為中心的生活,就必須毫不遲疑地翻新課程設置中的某些部分,必要時還要盡量以不同的方式來講解不同的人生價值觀”〔3〕,因此閑暇教育是一個過程,它是學校教育目標、方式、范例的重新定位。一個好的閑暇教育目標、方式是我們的學校教育能夠提供優質休閑的多樣選擇。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形式。閑暇教育只有納入規范化的課程教育體系才有可靠的載體。為此學校教育應當系統地設計課程和教學內容,選擇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效開展閑暇教育。在考慮獨立形態校本課程的同時,更要精心設計滲透形態的課程,即在其他學科課程或活動課程中滲透閑暇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學校教育中開展閑暇教育,關鍵是是要啟蒙學生,為學生提供閑暇的多樣選擇,而不是去指示如何做。如果我們不斷地用各種活動、新課程等對兒童進行系統轟炸,或用老套的方式教育他們的話,他們就會逃避,就會背離閑暇教育的目標。
同時要以校外教育為輔助,把校外場域作為兒童閑暇教育實施的的重要場所。教育不應局限于學校,而應擴展到學校以外的場域中,諸如社區等。這就要求我們協調社會各方力量,開發閑暇資源,把校外場域作為兒童閑暇教育實施的的重要場所,引導兒童主動管理好自己。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活動項目實施辦法,如美國的“照亮的校舍”項目、國家娛樂和公園協會的“休閑教育提高項目”、“時間妙用項目”等,進一步完善我們國家校外教育中實際存在的各種形式的教育組織。通過建立社會閑暇教育服務系統,充分利用社區有限資源,開辟校外教育基地,拓展學生的審美體驗空間,優化孩子的成長環境,努力給兒童營造一個有去處、有玩處、有書讀、有事干、在愉悅中獲益的社會文化氛圍,使他們能夠在一個寬松、文明、健康、有益的社會環境中開展閑暇生活。
〔參 考 文 獻〕
〔1〕〔美〕托馬斯·古德爾,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71.
〔2〕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第5卷),〔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3〕〔美〕查爾斯·K·布賴特比爾.休閑教育的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