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來
[摘 要]應用文的模式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外部格式的模式化、內部結構的模式化、語言的模式化和內容的模式化。對這一問題的剖析,是教學中運用這一特征的基礎。模式化特征在教學中的運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培養應用文寫作思維和促進應用文寫作規范等方面。
[關鍵詞]應用文; 模式特征;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1 — 0168 — 02
在我國各層次的大專院校中,現在普遍開設了應用文寫作課程。總體看,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一是學生畢業后,不能勝任相關工作,用人單位不滿意;二是在有關考試中,尤其是公務員考試,寫作能力較差,很難取得優勝;三是受學生自身經歷和工作經驗的限制,課堂上的習作,明顯不夠規范,質量較差。很多學者就此進行了多方研究,筆者認為把握應用文實用性的特點,運用應用文模式化特征加強教學和寫作訓練的規范性,不失為一種好的解決方法。
一、 應用文的模式化特征
“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化樣式”。應用文的模式是指“文章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布局和寫法,有大體統一的文面要求” 〔1〕 。這種模式,具體體現在應用文外部格式的模式化、內部結構模式化、語言的模式化及內容的模式化。
1. 外部格式的模式化
應用文的模式化,是相對文學文體而言的。文學文體追求個性化,力圖有新意,盡量擺脫模式的限制和束縛,這種獨特性和陌生化也是讀者的一種審美要求;應用文是以處理公私事物為目的,力求規范化,簡潔明了,容易操作,具有相對固定的范本,可供人效仿,便于寫作和閱讀。在二者的比較中不難發現,應用文的模式化特征首先鮮明地表現在應用文的外部形式上,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格式,具體體現在應用文文面的各要素上。
應用文的模式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如書信、日記、啟事等日常應用文的格式,是在民間代代相傳、互相效仿,約定俗成的。日常應用文格式“約定俗成”的特點,是建立在有效地表達寫作目的基礎上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應用文寫作課程的開設和發展,這種自然形成的格式,在傳承中日益規范,以適應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的文種,如法定公文和司法文書,是由權力機關以法規的形式對文種格式加以認定。國家行政機關、黨的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部隊機關曾多次頒布和修訂公文管理法規。這些法規,對各個時期的公文格式作了詳細規定,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公文辦理的要求。個人無權任意更改或不按這些規定辦事,否則就是不符合規定的。另外,有些文種,如事務文書,雖然格式不像法定公文那么嚴格,但仍然有較為穩定的格式和寫法,寫作時不能自行其事。
2. 內部結構的模式化
文章的結構是指“文章的組織方式和內部構造”。應用文的結構主要體現在文章的段落、層次的布局以及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上。應用文的內部結構由四要素構成:一是行文的根據、緣由、目的;二是陳述的事項、事實;三是某種結論、措施、要求;四是對事實、結論的分析和解釋。這些要素按不同的方式組合,形成不同的模式。如公文和事務文書在開頭部分常用行文的根據、目的或緣由,為下文的“事”增強嚴肅性和法定性。接下來陳述事項、事實,以并列的順序展開,圍繞主旨,分成若干問題、若干事項來加以敘述,然后在敘述的基礎上提出希望。這是這類文種最常用的結構模式,除此之外四要素可以根據處理事務的需要及文種特征進行合理組合。有些內容較少的文種在內容安排上會相應省略四要素中的某些要素,這也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的。
3. 語言的模式化
應用文是為辦事而寫,無論是辦理公務還是處理私人事務,都要求有時效性和規范性。應用文的語言為適應應用文的文體特征,在長期反復實踐中,多次重復,經過長時間積累,就形成了語言的模式性特征。這種模式性表現為一種語言范式,也就是相同的詞匯和句式,可以在不同內容的文章中反復出現。另外,語言的模式性與結構的模式性是緊密相關的。如文章開頭用語“為了……”,“根據……原則”,“在……下”等,簡潔明了地介紹了行文的目的、依據和指導思想。
4. 內容的模式化
模式是一種范式,可供人效仿。從這個角度看,應用文的內容也具有某種模式化。一是某些日常應用文,如條據、介紹信、證明信等,內容短小,可以說它的內部結構和內容合二為一,很難區分彼此,全文都以較為模式化的語言來表現,總之為完成具體的公私事務,按照這一模式操作即可,嚴格區分哪里體現結構的模式,哪里體現語言的模式化,哪里又體現內容的模式已沒有實際意義。二是有些文章要處理的問題相同,或者要解決的問題性質相近,因此解決的方法也可以相互借鑒。如同樣是剛當選的班長在全班同學面前的講話,講話人的性格和經歷可能不一樣,但如果想要發言得體,表達感謝同學的信任、想為同學服務的愿望、努力工作的決心、今后工作的方向等是必不可少的選項。三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很多工作本身又具有重復性和延續性,同樣的工作,只是時間不同,從不同階段的文章內容上看,這些文章也會具有某些相同的模式。
二、 應用文模式化特征在教學中的運用
1.培養應用文寫作思維能力
應用文的作者主要用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在活動是個較難研究的課題,不過目前學術界已有這樣的共識:應用文作者除運用一般的思維方式外,突出表現為運用對象化思維、模式化思維、換位思維。基于這點看,它與文學寫作主要運用形象化思維及其它的創造性思維的差別較大。
大學生在中學的作文學習中,記敘文體、議論文體寫作較多。記敘文的訓練,較多運用形象化思,這種思維方式不斷被強化;以考試為目的議論文體寫作,主要培養了發散思維、比較思維等一般的思維方式。而應用文獨具的三種思維形式學生運用較少,因此很難在訓練中進行規范化寫作,有的學生在寫作訓練中甚至鬧出笑話。如有位同學要寫一篇關于讀書活動的總結,開頭部分是這樣寫的:“我來到校園,依偎著古老的紫藤蘿,打開《鄧小平文選》,一縷紅黃色的光,穿過濃密的樹葉照在書上,‘以法治國四個大字,猛然躍入我的眼簾。”很明顯,這位同學開頭的方法是采用散文的寫法,力求生動、含蓄,主要運用形象化思維方式。又如老師給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布置寫一份促銷方案,而一個學生卻把它寫成了童話體裁。很顯然這位同學把為處理公私事務而寫的應用文體和文學文體完全混為一談,沒有區分兩者的意識。以上兩個事例也從側面反映出學生明顯缺乏對象化思維、模式化思維,不能把握應用文的實用性、模式化的特點,大腦中排斥應用文的思維方式,認為它過于重視規范化、模式化,缺乏創新和個性,自己不喜歡寫這類文章,用個人的好惡來對待應用文寫作,意味著學生沒有掌握應用文的特征,更不會寫出符合規范和要求的文章。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的教學策略要重點放在應用文寫作思維的培養上。不同類別的文種具有不同的模式,以模式為基礎給學生建立起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如日常應用文,條據、介紹信、證明信、啟事、邀請書等文種,模式化特征鮮明,并且模式性表現穩定,內容簡單,篇幅短小,寫作訓練時容易操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因這些文體容易掌握就忽視它的重要性。通過掌握文體模式化特征,全面掌握日常應用文的寫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通用文書中的事務文書和法定公文,內容復雜,種類繁多,全面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這種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一方面事務文書中的計劃、總結、簡報、調查報告等文種,從內容上看,學生比較熟悉,引導學生掌握結構模式和語言模式,掌握如何開頭,主體部分是橫式結構還是縱式結構,主體的內容是目標、方法、步驟,還是情況、成績、體會、問題,或者是現象、問題、對策等。在具體操作上,好的范文必不可少。如學習調查報告文體時,筆者分析的例文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二年級學生李強2005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調查報告《二姨家的年收支明細帳》,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生所寫,有更典型的示范性;二是內容反映的農村生活,一部分學生非常熟悉;三是結構簡單,開頭介紹二姨家的情況,主體寫了收入和支出兩個部分,結尾進行分析;四是內容容易理解,反映的問題突出。把握住這些特點進行教學,學生能很快建立相應的寫作模式。二是法定公文中的大多數文種,內容上與學生學習、生活聯系不密切,讓學生無從認識,更談不上寫成文章。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從兩方面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一是找到與學生所熟悉的事務文書在結構模式上的共性,從而加以引導;二是與申論試題中的公文文種及內容相結合,找到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找到建立模式的切入點。
2. 促進應用文寫作規范化
學生對應用文外部格式模式化缺乏認識。學生受中學作文的影響,已習慣文章由標題、正文兩部分構成的形式,正文部分按一定順序分段落安排結構。因此,在訓練中各部分格式標識不清楚,或忘記標識的現象很普遍。如稱呼、署名、日期、結尾語等,影響文章的表達。內部結構方面,沒有按照條款來結構文章的習慣,勉強分條列項來寫,每一點的內容要表達什么,總體的結構如何,認識也不夠清楚,內部結構混亂。
根據教學目標和課時安排,大學應用文課程中重點講授十幾種文體。每一種文體都有獨特的模式規范和寫作方法,可以把它理解為這一文種的文種模式。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種模式的特征,形成規范,剔除模糊不清的認識,從而能準確地表達。另外,一個文種往往會衍生出不同的類別,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每個文種的類別都形成了區別于其它類別的獨特模式和寫法。如公文中的通知,按功能可分為批轉、轉發類通知,指示性通知,事項性通知,會議通知等。這些不同類別的通知寫法是不同的,教學時,可以把它看成一個新的文種模式,也可以稱為類別模式,通過這種強調及轉化,這種類別模式會以新的文種模式的狀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了文種和類別,寫作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文章上。也就是要研究文章模式。文章模式是指某篇文章具體的寫作樣式。從文章的內部結構看,一般分為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紹行文的原因、目的、依據等。主體寫具體事項,包括事項的主要內容,分析原因,解決問題的措施等。從結構上看,主體部分主要有并列式、遞進式、因果式。文章的結尾主要提出希望和要求,主要包括號召式、強調式、問題式等。
應用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文種模式、類別模式、文章模式,結合典型范文加以分析。在寫作訓練前學生已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寫作時謀篇布局就變得十分簡單,主要任務是把精力放在研究具體內容上,使內容更準確、合理、豐富,從而提高寫作質量。
〔參 考 文 獻〕
〔1〕楊武舉.實用寫作模式新論〔J〕.秘書之友,2009,(1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