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之后,中國足球協會于2014年春節前夕再度舉行全國會員大會。會場跟上屆大會一樣,還是在香河訓練基地那間寬敞的多功能大廳里,但物是人非,臺上坐著的新任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和7位副主席,只有張吉龍和容志行是繼上次足代會當選后連任。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中國足球面臨著怎樣的形勢,新一屆足協執委會將如何動作,一份《中國足球中長期規劃綱要(討論稿)》發到參會代表手中,上面寫明了中國足球對此做出的判斷。

修改不下30次
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足代會,前后幾次進入認真籌備階段,起草文件是籌備的重點,“規劃綱要”又是文件中的重點。幾任中國足協主要負責人對此都非常重視,畢竟這是一份上對領導機關、下向黎民百姓做出交代和承諾的文件,說出的話是要算數的。
由于舉辦奧運會和足壇掃賭打黑等諸多原因,足代會欲開又止,一再延期。盡管那些理由都很充足,很容易理解,但也說明在現行體制下和一些人眼中,召開足代會的重要性有限,開不開、如期開還是延期開,都是足球界自己的事情,而緩開是為了給涉及領域更廣、層次更高的大事騰出時間。換屆選舉、修改章程等程序被不了解大會性質和作用的媒體視為例行公事,甚至只是為了給幾位主要負責人扶正名分。只有討論這份“規劃綱要”算是相對具體的內容。
大會沒有表決通過這份文件,會后將梳理各種意見,再做修改,適當的時候發布。其實,會上拿出的“討論稿”曾向足球界內外廣泛征求過意見,經過了不下30余次修改。2012年春夏,中國足協要求中層各部門都要制定各自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足球中長期規劃綱要》進入設計、起草、征詢、修改的流程。2013年4月,中國足協召集部分專家研究“規劃綱要”的修改工作,當時已是第十九稿。考慮到全面性,篇幅也由短變長,又考慮到綱要性,篇幅隨之由長變短,像是在兜圈子,又轉回到起點。這一稿的容量約為17200字,文件名為《足球發展十年規劃(2013—2022)》。此后又經過10次左右反復修改,拿到大會上的文件精簡到6200字,改稱《中國足球中長期規劃綱要(討論稿)(2014—2023)》。
以第十九稿與大會討論稿相比,內容的相同之處在于都以“任務”為主,占去整個篇幅的三分之二,并在這一章中分列了管理體制、青少年、競賽體系、國家隊、職業化、女足、社會足球、技術發展、教練員培訓、裁判員等具體工作。結構的不同之處在于要不要有“過去十年工作回顧”這一章。在大會討論稿中,這一部分從“規劃綱要”中拿出,由中國足協常務副主席張劍在工作報告中詳述。
張劍在報告中列舉大量數據,說明過去10年當中中國足球在積極探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職業聯賽在曲折中成長進步,校園足球和行業治理初見成效。更讓與會代表充分肯定的是中國足協以從來沒有過的沉重語氣,強調“正視足球發展現狀,深刻反思經驗教訓”。
以反省為起步
長期以來,中國足球在改革發展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痛定不思痛,亡羊不補牢,在低水平管理中循環往復。張劍將“現狀”概括為與世界和亞洲先進水平距離拉大、足球發展基礎薄弱、行業不正之風蔓延,認為導致中國足球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對足球價值和規律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職業化改革思想準備不足,應對不力;急功近利的思想行為嚴重,輕視基礎建設和長遠規劃;行業管理監督薄弱和缺失。張劍使用了“恥辱性失敗”、“社會強烈不滿”、“差距巨大”、“全方位落后”等份量很重的措辭,讓與會代表聽了不似以往那樣官氣,甚至有“足協在變”的感覺。
能不能深刻反省中國足球積重難返的原因,首先是愿意不愿意承認和直面現實。這也是來自足球界不同層次的與會代表最為關注的焦點。以往的工作報告先講足成績,再籠統講差距和問題,與這樣的習慣相比,本屆會員大會的工作報告有了顯著改進,也使人們討論修改“規劃綱要”有了明確的立足點。
大連阿爾濱俱樂部總經理遲尚斌說,兩個文件比預想要好得多,中國足協有勇氣講失誤,這是一大進步。延邊長白虎俱樂部總經理于長龍說,足協的工作報告不護短,現在是需要鐵腕拯救足球的時候了,希望足協能夠強力治理。
82歲的中國足協顧問年維泗動情地說:“我18歲進入國家隊,搞了幾十年足球,看到的是至今沒有摘下落后的帽子。中國的足球人口太少,當年的西德7000萬人口,一個周末有十幾萬場各級別的比賽,有幾百萬人上場踢球,相當于全國人口的十幾分之一,我們恐怕幾千分之一都不到。我們的足球場地也太少,當年我帶隊出訪英國的時候,隊員們從車窗里看到外面有那么多球場,光倫敦就有106塊足球場,可我們現在建樓群連半塊球場都不愿留出來。中國足協在‘規劃’中確定從亞洲打起,我們要有信心首先在亞洲所有弱隊面前不翻船。1985年5?19輸給香港隊,幾百名球迷圍著國家隊駐地,要主教練曾雪麟出來對話。我請他們選代表進來談談,他們哭了。老百姓諒解我們,他們排隊買票來看球,窩囊呀!”
昔日足球名宿、中國足協副主席容志行也說:“小品里說讓人揪心的是足球,最讓人揪心的是中國足球,我聽了很難受。擴大足球人口需要國家隊和職業聯賽引領,開展校園足球有百利無一害,對那些在艱苦環境中堅持育人的基層教練員,我們應當長年關心和幫助。”
北京國安俱樂部副董事長張路指出:“日本足協計劃到2015年將足球人口擴大到500萬,到2050年,足球人口增加到1000萬,國家隊奪取世界杯賽冠軍。我們搞了4年校園足球,注冊球員才19萬人。過去片面抓成績,把足球人口抓沒了。今后就是要讓不可能踢出來的孩子也來踢球?!?/p>
不提成績指標

盡管“規劃綱要”并未定稿,更談不上向社會公布,但一些媒體對“規劃綱要”中沒有提及國字號隊伍成績指標的反應很敏感,并斷言這個規劃會比過去更槽糕更悲慘。與會代表中也有人認為“經?!薄ⅰ帮@著”等提法缺乏量化標準,另一些人則認為干體育永遠是栽樹,而不是乘涼,目標越具體,承受風險的能力越脆弱。
此前,中國足協曾經有過兩個“十年發展規劃”,即1993—2002和2003—2012兩個時間段,分別由當時主持工作的王俊生和閻世鐸負責制定。前一個規劃提出了很具體的成績指標,涵蓋十年之中全部世界杯、奧運會、亞洲杯等比賽任務,結果是男足基本實現,女足提前完成。第二個十年規劃產生于北京申奧成功之后,不但保留了成績指標,而且2008年奧運會名次成為最重要的任務。結果,男女足全輸,一度成績不錯的國青、國少也在這10年中盛極而衰。
國家隊的大賽成績事關中國足球在國際足壇的形象和位置,也關系到在足球市場中的品牌價值,更關系到對青少年參與足球運動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在“規劃綱要”修改過程中,國家隊成績指標也曾出現在文字中。作為具有指導性的發展規劃,寫明成績指標是否科學,未來亞洲乃至世界足球競賽制度會發生哪些變化,都是難有答案。會員大會開會時,中國足球國際排名為亞洲第十,即使世界杯外圍賽亞洲區十強賽改為十二強賽,并不意味著中國隊將有更多機會參加最終出線權的競爭。已經連續三屆沒能打進十強賽的中國足球在中長期規劃中如何表述成績追求,無論低調還是吹牛,其實都不是關鍵。以往的規劃中盡管有明確指標,卻沒能對實際工作起到作用。
態度決定一切
所謂規劃,指的是要做什么事,而不是怎樣做。張劍說:“規劃與方案不是一回事?!敝袊銋f的15個專項委員會將根據規劃,分別制定各自的工作方案,重要的是以什么態度對待社會呼聲和自身職責。
52歲的新任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發表了就職演說。他還是那副當運動員時不服輸的性格,“中國足球走過酸甜苦辣的60多年,但更多的是彎路、偏路,浪費了比金子還要寶貴的時光,現在必須趕路,該出發,干點實事了”。
蔡振華批評說,中國足球基礎訓練缺乏體系,青少年不是打基礎,而是練成了小成年隊,成年隊教練又抱怨球員基本功不行,這種低級爭論還在重復折騰。中國足球在打進韓日世界杯賽后價值觀出現問題,不團結、不虛心、不嚴格、不刻苦的現象卷土重來,以致一步步陷入低谷。

蔡振華說:“一夜之間不可能迎來霞光萬道,我本想在這里用‘耐心’二字,但用‘耐心’有無奈的成分,而恒心就是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知道這份工作很難,也是走上一條不歸路,但這副擔子既然落在我的肩上,我沒有回頭路。我沒有選擇,只有義無返顧走下去。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足球夢,我的足球夢是一條充滿荊棘與泥濘的道路,我愿意做這條路上的鋪路石。也許我不能與你們一起到達夢想的彼岸,我堅信會有人接過我的擔子。中國航天能夠憑借古老的飛天夢送上月球,我就不信中國足球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我相信,終有一天,中國足球會站在世界足球的舞臺上縱情起舞,贏得掌聲。加油吧,我的同事們,讓我們用肩膀筑起中國足球的長城!”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趕到香河基地,他的話語重心長:“不搞好足球何以安身立業,何以面對江東父老!”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與新一屆中國足協執委和足球界代表座談時說得很明確,“足球深受群眾喜愛,振興足球是中國夢圓夢理想的一個組成部分”。
自2003年上一屆中國足球協會會員代表大會以來,足球界從未像今天這樣有著強烈的自責和自信,痛定思痛,矢志未來。努力建設亞洲足球強國──這是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的核心目標。無論人們心中對此有怎樣不同的量化標準,它都注定是幾代人的不懈追求。在這個春天,中國足球開始新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