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奧會的價值,社會關注度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國際奧委會問卷調查顯示,“全球有30%的人知道并了解青奧會”,這個數字令人將信將疑。在媒體上,門戶網站和市場化傳媒不怎么拿青奧會當回事。在體育界,這項貴為“奧”字號的賽事也不在競技最高層次的奧運戰略之內。在教育界,關注的是獎牌能否與高考加分掛鉤。在社會和民眾當中,不設獎牌榜的運動會很難熱起來。這些都成為慢待的理由。那么,國際奧委會為何力推這項創意,中國為何傾力打造這座平臺?回首反思,青奧會也留有一份珍貴的遺產。
長期以來,“奧運會就是體育比賽”的觀念根深蒂固。改變和深化這種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簡單理解,絕非一時一刻所能頓悟。比賽是體育的重要形式,勝負是比賽的結果,卻不是體育的全部意義。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先生說:“現代社會中,體育不僅幫助人鍛煉身體,更教給人團隊合作、尊重規則、尊重他人以及自律等社交技能,這些技能是成功的前提,也是政治界、經濟界等各個領域成功人士身上必備的優秀素質。”這位當年奧運會金牌獲得者和當今奧林匹克運動領導人沒有否定追求比賽結果,但更強調參與體育的過程。
國人往往習慣性地上升到“體制”層面討論社會現象,分析出應試教育的惡果之一就是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滑,也使競技體育后繼乏人。不過,一些國際體育組織領導人指出,“孩子們在青奧賽場上打拼的時候,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們不可能都成為頂尖的職業選手。如果能接受完整的教育,他們就可以在結束運動生涯之后尋找其他的發展道路。即使那些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的運動員,也需要繼續學習和思考,這樣他們可以更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成功”。
一邊在呼吁不要因為讀書影響孩子們的體育鍛煉,另一邊則在提醒不要因為體育訓練而放棄學業,到底哪個影響更嚴重?這本不該是一道選擇題,巴赫也沒有采用冠冕堂皇的“體教結合”說法。
中國是成功舉辦過奧運會和青奧會的東道主,在萬千學子走進校園,開始新學年的時候,記住巴赫先生在南京留下的忠告:“未來奧林匹克運動應該超越競技,希望更多學校和家長將體育視為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