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格·伍茲身體狀態下滑的趨勢似乎無法避免,這已不僅僅意味著一位體育明星從巔峰走下。
在第二十屆英聯邦運動會賽場,尤賽安·博爾特影響力之巨,令人不由得回憶起當年的“泰格效應”。泰格·伍茲整個職業生涯都是一位全球型運動員,其影響力已然超越高爾夫運動,深受許多非鐵桿球迷歡迎。伍茲曾激勵一代人打高爾夫球,一己之力推動高球成為吸金賽事──大批頂尖運動員因此腰纏萬貫──并幫助這項運動突破性地進入新領地。對于高爾夫運動,伍茲的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人。
那么,接下來會發生些什么?伍茲在普利司通邀請賽中因背部傷勢退賽,但數天后仍現身瓦爾哈拉俱樂部,宣布參加本賽季最后一場大滿貫賽事:PGA錦標賽。然而這一次,所有證據都表明,這位38歲老將即將跌出高爾夫運動一線陣營。伍茲或許仍是一臺賺錢機器,通過授權高爾夫球球場使用自己的名字等方式,但就競技層面而言,他已經被其他一流好手甩開距離。
伍茲自稱將打到50歲,追趕高爾夫傳奇巨星杰克·尼克勞斯18次大滿貫冠軍的紀錄,現實卻難遂其愿。曾經氣貫長虹的伍茲終于意識到,他無法在與最優秀的高爾夫球手競爭時持續獲勝,時光已成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隨著時間推移,伍茲的高球之旅將變得越來越艱難。這不難理解:誰敢想象一個40歲出頭的人還能像伍茲那樣充滿力度地連續猛擊高爾夫球?
伍茲當然不會承認自己無法繼續統治高爾夫運動。但近幾個月以來,伍茲在公開場合的表態表明,在內心深處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身體機能已不足以承載職業理想。一個證據是那些未曾與巔峰期伍茲較量過的高爾夫球手都不會被他嚇倒。
前蘇格蘭高爾夫球手、曾連續7年穩坐歐洲頭把交椅的科林·蒙哥馬利明白贏得大滿貫賽冠軍有多難,他職業生涯未打破大滿貫賽的冠軍荒。前不久,在為英國天空體育臺分析賽事時,蒙哥馬利直指伍茲不可能突破杰克·尼克勞斯的紀錄:“我認為泰格(伍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真的這樣認為。伍茲的時間所剩無幾,因為對手不再懼怕與他競爭,他們變得更優秀、更強壯,贏得比賽的欲望更高。泰格還有可能繼續進步嗎?”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泰格希望贏得19次大滿貫冠軍,他就必須變得比過去更優秀。但與他2000年接近完美的狀態相比,我看不到他還有任何進步的可能性。我不覺得他有機會贏得19座大滿貫冠軍獎杯,他也許最終能得到15,或者16座”,蒙哥馬利稱。
考慮到伍茲2013年五奪美巡賽冠軍,蒙哥馬利上述言論似乎太消極。但數據統計揭示了另一個事實:伍茲不再經常參加大滿貫賽事,奪冠更無可能。自2008年最后一次奪得大滿貫冠軍,到本月因傷退出普利司通邀請賽,伍茲在高爾夫球四大賽事缺賽率達到驚人的27%。準確地說,26次賽事他共缺席7次。
這已經成了困擾高爾夫運動的一個大問題。在伍茲走下神壇的今天,其他高球選手比過去愈發努力,可愿意投身這項運動的人卻越來越少。伍茲是一位標志性人物,很多年輕人因受他影響開始打球,但正如德國高爾夫球選手馬丁·凱默爾所說,伍茲的缺席令很多大賽失色,“帶給大家的感覺完全不同”。
2014年PGA錦標賽冠軍、25歲的羅里·麥克羅伊也曾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對高爾夫球運動公眾參與度下滑趨勢的擔憂。與瑞奇·福勒一樣,麥克羅伊是高球圈的一支“藍籌股”,是有能力展現這項運動魅力和重要性的少數幾位選手之一。
對于這些球員來說,僅僅贏得比賽還不夠,他們需要將高爾夫球的吸引力傳遍全球。高球運動需要他們,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伍茲的影響力即將成為過去時。畢竟,任何輝煌都不可能永遠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