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風泱泱··源遠流長···········
蜿蜒大運河流經滄州五百里,至明代,滄州、泊頭、獻縣等地已成為運河上的重要碼頭。滄州轄境古屬燕齊,滄州人自古尚義任俠,以淳樸、勤勞、豪邁、直爽著稱。由于地理、歷史條件獨特,講武求備,尚武圖存,武技廣播蔚成風氣,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術源于春秋,興于明,盛于清,清末達到鼎盛,武鄉威名遠揚海外。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沖、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復雜歷史因素,以及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云集,名家輩出。源起或盛傳于此的拳械門類多達53種,占全國129個武術門派的40.3%。在滄州源遠流長的武術史上,活躍著眾多武術名家:有首創精武會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有力倡強種救國的國民黨陸軍上將張之江,有屢勝外國大力士的千斤王王子平,有嫉惡如仇、辭官為民的中央國術館館長佟忠義,還有丁發祥、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鳳山(燕子李三)等豪杰。他們為滄州武林贏得威名,為御侮鎮邪、弘揚國威、光大中華武術做出突出貢獻,堪稱武林師表和民族驕傲,成為一段段鐫刻在民族武術史上的傳奇。
滄州武術既有大開大合的勇猛長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剛猛剽悍,力度豐滿,長短兼備,樸中寓鮮,速度快,力度大,章法嚴謹,講究實戰,一招一式中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內外、剛柔、方圓、天地、義理等哲學元素和基本理念,滲透著儒、釋、道等多種思想意蘊,作為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傳承至今。
濫觴于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不斷豐富成熟,至新中國成立后更是重新煥發光彩。新中國成立后,武術之鄉迎來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除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蜚聲中外的名宿巨擘外,滄州涌現出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常玉剛、苗曉蘭、郭貴增等知名武術家,王曉楠、崔文娟、李蒙蒙、闞文聰、常之健等全國乃至世界武術大賽冠軍活躍于當代武壇。
武術之鄉走進新時代
從古至今,滄州武林已成參天大樹,名傳四方。隨著武術交流,滄州武林弟子遍布華夏及亞、歐、美、非眾多國家和地區,滄州武術這一品牌日益響亮。1992年,滄州市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2006年,滄州武術被國務院和河北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游線路。
走進渤海之濱的武術之鄉,縱橫三百里的大平原地勢開闊,無論是鐵獅子,還是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東光鐵菩薩,都讓人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
上世紀80年代,各地武校熱興起之初,滄州一度有百余家武校,一時風起云涌,成為周邊省市學習的樣板。在培養優秀武術人才、傳播武術文化、推進與高校聯合辦學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為滄州市武術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近些年,受市場、資本、就業和個人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武校發展呈衰微之勢,許多武校在困境中堅持。

目前,夠得上規模的僅存南皮紅升武校、青縣盤古武校、育杰武校、林沖武校等寥寥數家。大批武校逐漸萎縮的原因何在?今后生存發展之路又在哪里?八極拳傳人、青縣盤古武校校長劉連峻和少林二郎拳傳人、紅升文武學校校長趙紅升頗有心得。
民辦武校探索走出低迷之路
近年來,生源不足讓很多武術學校陷入發展困境。時代變遷,觀念也在變,上大學是孩子成材的第一途徑,也被多數家長和全社會認可。紅升武校校長趙紅升說:“武術學校的功能在于傳播弘揚武術文化,培養后備人才,創造社會效益,圓家長和學生的夢想。縱觀武校發展歷史,第三種功能一直被弱化,成為制約武校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如不能有效解決考上大學和立身發展問題,生源將越來越少,這是遏制滄州和全國武校持續發展的關鍵。”
武校學生參加商業演出影響學業是家長的主要顧慮之一。為減少外界影響,打消家長顧慮,許多出國掙外匯的機會都被趙紅升拒絕了,紅升武校的孩子們幾乎很少參加商業演出和影視表演,專心投入到武術和文化課的學習中。
經過5到8年的時間,學生大多能成為國家一級運動員,然后進入各地專業武術團體或被各地大學特招入學。在河北省第十三屆運動會上,學生王成龍一舉奪得刀術、棍術、拳術三項第一,當場被前來選材的華東交大招走。傳統武術和文化教學兩條腿走路的教學模式,在紅升武校有很多成功范例。
趙紅升認為,私立武術學校能夠納入政府教育體系,各種比賽評選摒除近親繁殖,有利于武校發展。為更好地傳播弘揚傳統武術文化,學校已向政府申請40畝土地擴建校園。如果獲得審批,計劃將新建綜合樓、演藝廳、力量房、練功大廳,為留學生和本校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和訓練條件,還能為縣級武術比賽提供場地。在推動當地武術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以外延方式輸出傳統武術,擴大影響力。
武術教學成績突出,但文化教學卻成為阻礙學校發展的主要問題。文化課教師隊伍不穩定給學校和學生造成很大損失。一些省市幾年前就實行委派教師到文武學校任教,使學校發展進入快車道。趙紅升迫切希望政府給予財政和師資力量的相應支持。

轉換思路,弘揚“大武術”
與紅升武校同樣面臨生源困境的青縣盤古武校,在嘗試摸索另一條發展道路: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校長劉連峻個人斥資1500萬元,在青縣司馬莊占地100畝的首期工程八極拳國際武術訓練基地(八極園)已初具規模,預計今年10月份竣工開業,未來面向國內外招生,首批來自俄羅斯的20余名學生已完成為時一個月的培訓。除了八極園,未來將陸續建設開辦太極園、散打表演園、籃球和足球場。劉連峻還計劃成立滄州傳統武術協會,邀請老拳師共同肩負起歷史使命,拯救幾近失傳的古老武術拳種,傳播民族傳統武術文化。
作為八極拳研究會副會長、麒麟拳第十四代掌門人,習武大半輩子的劉連峻癡心不改,為弘揚中華武術傾注畢生心血。
武術是滄州獨特而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是宣傳、推介滄州的城市名片,是滄州享譽中外的地域文化符號。如何將滄州武術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盡快把滄州建設成為武術文化名城,還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滄州市體育局副局長、滄州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初勇宜和滄州市體育局辦公室負責人劉永福向記者介紹了滄州市武術的發展規劃。
滄州市政府和體育局正以實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為契機,重新審視和定位武術在滄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多管齊下,深化管理,全力打造武術之鄉的平臺建設,促進武術進學校,興辦各級賽事,不斷挖掘整理滄州武術的精深內涵,加強國內外文化交流,使傳統武術融入開放性品格。以體校武術隊為核心,輻射縣市基層武術隊及各武術館校,形成選拔和培養苗子的網絡。
劉永福介紹說,武術進學校是滄州武術的亮點,自2002年起,青縣文體局與教育局每年都在暑假期間聯合舉辦體育教師武術培訓班,“三拳(八極、迷蹤、太極)進課堂”活動成效顯著。市政府命名的滄州傳統武術傳承人做為武術進學校的首席輔導員,實行動態管理,規定每人每年須完成輔導300人的任務,提高老中青武師研武授徒的積極性。全市1803所大中小學校,武術進學校普及率達85%。
搭建武術傳承與發展平臺

為發揮好競賽的杠桿作用,在市運會、青少年運動會和全民健身運動會上設立武術項目,并在總分和獎牌計算上給予政策性傾斜。每年5月舉辦太極拳月系列活動,始創于1989年的中國滄州武術節已連續舉辦了七屆,成為發掘和傳承傳統武術、培養和發現武術新人的重要載體。堅持舉辦全市希望之星武術比賽、傳統武術名家名流交流展示大會、武術館校武術比賽和太極拳比賽等。賽事的定期舉辦,成為發掘和傳承傳統武術、培養和發現武術新人的重要平臺。
2004年,劉連峻、王志海、苗曉蘭入選國家隊,獲首屆鄭州國際武術節3枚金牌。2006年,郭貴增、苗曉蘭等15人參加第二屆鄭州國際武術節,共獲17枚金牌。王曉楠、崔文娟分獲第六屆和第九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冠軍,崔文娟榮獲第十屆、第十一屆全運會和北京奧運會武術比賽太極拳、太極劍全能冠軍。
始創于1989年的地域性節慶“中國·滄州武術節”在以武為媒、擴大交流、營造和諧、提高武術競技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大氣磅薄,高品位全景式展示了深邃迷人的滄州武術文化。
由滄州武林杰出人士編寫審定的武術專著相繼問世近50種,多個門派拳種代表拳師錄制拍攝、出版發行大型系列拳術與器械教學光盤,備受國內外習武者歡迎。滄州武術和多個單拳種相繼被列入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滄州是國家命名的首批地級市全國武術之鄉。去年,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的活動中,滄州市從全球154萬多張網民的投票中脫穎而出,被評為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這不僅是滄州的榮耀,更是中華武術的榮光。武風泱泱的滄州足堪武術之鄉的盛譽,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武術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