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足球聯賽是好事兒,因為我國近14億人,找出11個會踢球的不難,問題是找不出11個會踢比賽的。舉辦各級聯賽,讓會踢球的好苗子們有比賽可踢,培養球場意識,有利無害,日本的初高中聯賽就是很好的例子。
可是,一看到“體育成績將納入高考”幾個字,我的心就涼了半截。這要跟高考沾上邊,那可就徹底完蛋了。因為這跟現在的“體優生”高考加分幾乎是一個性質,有加分的手段,就憑中國這些神通廣大的家長,那不是手到擒來。一級聯賽都能踢假球,更何況你個小小的中學聯賽。
我們看看日本的中學聯賽,不管是足球、棒球,都是社團組織、興趣優先,根本沒校隊這一說。人家的目標是登上全國舞臺,追尋青春的夢想,沒聽說過加入足球社團是為了考早稻田的時候可以容易些。再說人家早稻田也不甩你啊,要上名校就得憑考試分數,不存在考慮體育成績,更沒加分什么事。美國大學籃球NCAA也一樣,即便是常青藤學校,普通學生也都是靠優異的成績拿到通知書的,差一分都不行。林書豪在哈佛讀書,靠的是那超神的成績,跟會打球沒一毛錢關系。美國大學籃球隊招人,靠的是教練發出邀請,那些孩子就是為打球而來,跟所學專業是兩條軌道,據說有些人還沒畢業,就直接進入NBA了。

校級聯賽可以搞,但體育隊伍一定要有獨立性,讓會踢球的人去踢球,而不是讓需要加分的人去踢球。體育隊伍可以代表學校,但絕對不應該跟升學扯上關系。甚至,體育跟學習應該是對立的,你要想考個好大學,以后找個好工作,你就別玩體育,好好看你的課本去。你要真想踢球,那就把進入全國聯賽或成為職業球員作為目標,上學的事兒就放一邊了。
話一說到這,大家可能就發現問題了,不上學怎么可能?看,這就是國內的現狀,學生必須要上學,必須要考上好的大學才有出路,而不是像日本那樣,高中畢業也可以很好地在社會上生存。也不是像美國那樣,幾乎人人都可以進入大學,而學生需要考慮的僅僅是要進入多好的大學。
如果高考、升學依舊是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校際聯賽幾乎就是白搭。從時間上來看,總共就3年,一個學生在校的體育生涯幾乎只有2年,隊員的頻繁更新換代會導致剛剛成型的球隊戰術和球員關系一遍遍被推倒。從利益訴求來看,體育難免會淪為高考的附屬品。發展青少年體育,不僅是要讓它跟應試劃清界限——因為即便劃清界限,很多家長還是會選擇應試——而是要讓應試走開。只要學生們最大的天敵依舊是考試,那就不會有體育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