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人眼中,日本人是玩兒命工作、賣力加班的拼命三郎形象,但在超長時間工作的同時,他們也在抱怨著工作的艱辛。過勞死、憂郁癥、長期精神緊張、少子化、老人贍養等問題都十分嚴重。有些日本人認為,造成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長時間勞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調查顯示,2011年,平均每個日本人的總勞動時間為1728小時,大大超出了英國的1625小時和法國的1482小時。但從勞動生產率來看,日本人平均每小時創造41.6美元的價值,又遠遠低于60.2美元的美國和57.7美元的法國。
長期以來,日本一直陷于“長時間勞動—過度疲勞—工作效率低下—必須靠長時間勞動彌補”的怪圈之中。而如何跳出這個怪圈,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是當今日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
減少加班
在東京都文京區某市場營銷網絡服務公司工作的中田茂樹先生有一兒一女。在還未進入公司管理層時,他就曾對自己的15位下屬說過:“真不好意思,孩子們還在家餓著肚子等著我呢,每周有一天我得按時回家。”雖然自1998年成立之初時起,這家公司便制定了應對長時間工作的規定,但基本沒有實施過,員工長時間加班一直都是家常便飯。三年前中田先生進入管理層后,事情出現了轉機。中田先生的兩個孩子在上小學,他長時間工作之后很難再有機會和孩子們交流,于是他決定以身作則,率先減少加班時間,改善勞動環境。他告訴部下們,無論周三有什么事,都得按時回家。中田先生非常重視這一天和孩子們在餐桌上進行交流,一家人邊吃邊聊,其樂融融。
為了制造“回家的氣氛”,他給部下們看孩子們的照片,告訴他們兒子棒球比賽和女兒芭蕾舞表演的情況,詳細講述學校家長會的事情。中田先生的努力總算有了效果,無論工作多忙,在周三這天,公司都會嚴格遵守朝九晚六的時間表。現在一個月分為前半月的繁忙期與后半月的閑散期,繁忙期老老實實加班,但在閑散期因為確實沒有多少工作,員工們會準時下班。
同樣在東京都,多摩市的某大型建筑咨詢公司里,門司隆明先生擔任著道路計劃室室長一職。門司先生所在的公司常與公共建筑事業打交道,年末的工期較為集中,加班時間長得令人苦不堪言,于是他決定帶頭減少加班時間。現在每周三下午,管理層都會前往各個部門呼吁按時下班,并準時于下午五點關閉樓層照明。現在約兩千名員工養成了周三下午準時下班的習慣,公司的總加班時間減少了10%。
在日本,不光是企業,連政府部門也在著手減少加班時間。日本大地震后,受核電站停工的影響,日本各地電力供應不足。日本琦玉縣熊谷市市政府索性在原來的“周三無加班”原則基礎上,對1400名職員實行每周五“節電無加班”的措施。周五下午五點十五分,下班鈴響起,職員必須在十五分鐘內關閉電源離開單位。
提高效率
總工作時間減少意味著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具體的措施也多種多樣。如熊谷市政府總務部職員科重新審視每一名職員的工作方式,不在周三周五安排會議,開會時采取“便簽會議”的方式,將需要討論的議題以便簽的方式貼在白板上,并加以分類,使會議討論變得更加有條理、有效率。
在致力于平衡生活與工作的行動中,有的企業獨辟蹊徑,從另一個角度對工作時間進行安排。例如時尚購物網站ZOZOTOWN就別出心裁地推出了“六小時工作制”。日本勞動基準法規定,一天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需給員工45分鐘的休息時間。ZOZOTOWN從中得到啟發,將1小時的會議時間縮短為45分鐘,取消了中午休息時間。員工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三點即可回家。午餐只稍稍吃點便飯,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避免了吃太飽犯困造成的效率低下。措施實行后,員工的勞動時間減少了20%,營業額卻增加了18%,加班時間減少了三分之一,人均生產效率卻提升了25%。
還有些企業在調整工作時間時采取了類似夏時制的辦法,將上下班時間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將更多的工作時間集中在上午,這大概也是瞅準了“一天之計在于晨”的好處吧。
育兒與看護老人是一個家庭應承擔的責任。每天忙于加班,無法和孩子交流,無法給他們關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子女不常回家照顧老人,無法盡孝道,容易使老人感到孤獨,甚至患上憂郁癥。企業有必要建立靈活的工作制度,以滿足員工在這些方面的需求,這樣他們才能安心工作,更好地發揮自身創造力。
日本最大的協同軟件公司才望子的可選型工作制度就很值得參考。員工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三種不同的工作方式:每月加班40小時的工作生活平衡型,完全不加班的生活重視型,以及基于裁量勞動制的工作重視型(譯注:裁量勞動制,即按照合同協定的工作時間支付報酬的制度, 具體處理業務的方式和時間多由勞動者本人決定,用于較難計算工作時間的專業崗位,例如計算機從業人員、會計師、律師、編輯等)。當然根據工作時間長短,員工將得到相應的報酬。實行這一制度后,公司的離職率從28%驟降至4%,重視生活的員工們也有了充足的時間去陪伴家人,照顧老小,發展個人興趣愛好。
真正的成果主義
當今不少公司的管理層都奉行成果主義,只求能在年末盡量多賺一點錢。但真正的成果主義者應該重視單位生產率,而非能加多少班,否則即使營業額再高,只要單位生產率過低,加班所帶來的一系列成本依然會給企業帶來不小的負擔。長期承擔繁重加班任務的員工,無法提升自己,創造附加價值。管理層肩負著領導下屬、統領全局的責任,理應以身作則,為全體員工創造一個能安心工作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加班時間,使全體員工在工作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從而留住優秀人才,增強員工工作意愿,讓他們靈活應對工作。
[譯自日本《AERA》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