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刀
韓國人對外貌有著真正狂熱的執著。在韓國,一檔黃金時段的節目為人們提供了改變容貌的機會。世熙腳踩夸張的高跟鞋,顫抖著走向攝像機。在演播室中,伴著《誰將贏得百萬獎金》激動人心的音樂,倒計時開始倒數,大片白煙升起,觀眾屏住呼吸,年輕的女選手世熙在無數觀眾熱切的注視下重獲新生。世熙一直因為長得丑而飽受嘲諷排擠,現在這個丑女孩脫胎換骨,宛然成了韓國流行歌星的模樣——這是手術刀國度的灰姑娘傳奇。最終,鑼鼓聲響起,屏幕上出現了世熙的新面孔。“這是我嗎?我的臉變小了!” 在觀眾潮水般的掌聲中,世熙驚嘆道。她吃驚地摸著自己的臉。世熙終于得救了:多虧了這檔節目,她獲得了新生,當然在此之前她已經博得了韓國觀眾不少的淚水。從此以后,世熙加入了美女的行列。美女,意味著燦爛的人生。
《Let me in》是韓國2013年度的大熱節目,它以大膽的創意突破了電視真人秀的已有界限:利用整容手術徹底改造外表最丑陋的選手。在世界整容大國韓國,超過4000人蜂擁報名參加這檔真人秀,他們要在電視黃金時段大吐苦水,爆料自己的不幸與絕望,以期說服“專家”評審選中他們,給他們整容、拯救他們、改變他們的生活。被選中的幸運兒們首先會接受整形手術,隨后他們要呆在一個裝滿攝像頭的公寓里接受長時間的改造,房間里沒有一面鏡子,只為發現轉變那一刻的驚喜。在這個術后恢復公寓中,頭纏繃帶的選手們將在電視觀眾的持續熱切關注下交流各自的夢想。
為了拔得頭籌,參賽者最好能夠好好講一講自己突出的下巴或難看的鼻子是如何把自己逼到了自殺的邊緣,他們要用自己最慘痛的經歷賺取觀眾的熱淚。“我應該展示自己曾有多么絕望。” 在最終關頭得到挽救的世熙對法國《觀點》雜志的記者如此解釋道。
《Let me in》的導演樸軒宇把自己看成一個好心人。“節目的目的是幫助有困難的人,讓他們獲得幸福。”他對韓國娛樂業巨頭希杰集團(CJ)的領導層如此解釋。希杰集團是從三星集團分離出來的公司,從曼谷到東京,它出品的電視劇風靡整個亞洲。雖然最初倍受爭議,但現如今這檔整容真人秀《Let me in》已經全面征服了韓國觀眾并被引進到其他亞洲國家。這個節目證明整容手術確實能挽救一個人的人生,有位觀眾興奮地說。
競爭力
金恩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多虧了這個節目,這位曾徘徊在離婚邊緣的年輕媽媽挽回了自己的丈夫。“整形手術有助于婚姻生活。自從整容以后,他們的婚姻狀況好了很多。”節目導演樸軒宇證實說。這一例子也明確表明女人產后進行整容非常有利于保持丈夫對自己的興趣……即使是性征方面的問題也無法阻擋《Let me in》。29歲的女選手金米陽深受激素紊亂之苦,她全身的體毛都特別長,看起來像個男人,但多虧整形手術,現在她變回了真正的女人。
《Let me in》的熱播顯示了整容在韓國的超級流行。根據國際整形外科協會的數據,2010年平均每1000名韓國人中就有16人整過容,超過了巴西、意大利這兩個整容大國,是法國人整容比例的兩倍。但另有調查顯示,事實上每3個韓國人中就有1個做過整形。而在鳥叔Psy歌曲里諷刺過的江南區,即韓國首都的富人區,整形人數的比例要更高。在韓國,整容者通常是看重事業的韓國年輕人,他們傾向于把手術刀視為邁向成功的武器;而在歐洲正好相反,整容者多為成熟女性,不引人注目的除皺抗衰老效果通常是她們追求的目標。
在亞洲,整容者常常希望大幅改變自己的容貌,并且常能得到父母的資金支持,父母們愿意傾其所有幫子女搏一個成功的未來。“韓國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國家,在這里外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更好的外表能夠為您打開事業和人際交往的大門。整容也是一種投資,如同學英語一樣。”《Let me in》節目的合作者、瑞根整形診所所長吳銘竣(Oh Myung-june)醫生解釋說。
首爾,外貌協會的麥加圣城
吳銘竣醫生是個比大衛·科波菲爾更神奇的男人,他參與了世熙的改造,親自操刀了這一花費高達5萬美元的整形手術,他對自己手術刀下誕生的新面孔很滿意。“這是我貢獻社會的方式。”吳銘竣在奢華的辦公室里解釋說。他的辦公室在自己診所的最高層,他的診所共有15層,坐落在江南區最繁華的一條大街上。他在這里接待VIP客人、明星以及政客。他的診所仿佛一個工廠,35名醫生為一連串的病人整形,其中超過30%的客人來自亞洲,當然也有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以及中歐國家的客人。對癡迷于韓國明星完美外表的亞洲年輕人而言,首爾是他們心目中的麥加圣城。
世熙驚訝地體驗著自己的新生活,改頭換面后她回到了華盛頓的韓國城區,她在這里長大,曾受到同事的戲弄和侮辱。“現在在公司里,居然有男性向我要電話號碼!有一個男人甚至在街上跟蹤我,我當時嚇壞了。”世熙解釋說,但她一點兒也不后悔,以前她巨大突出的難看下巴讓她的每一口咀嚼都很痛苦。“我現在是一個全新的人,我找回了自信。”這個出身中產家庭的年輕女性說。但她的眼神中也劃過一絲疑慮的陰影,“從今以后人們將友善地對待我,但是我知道那是因為我的外表,僅此而已。”
[譯自法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