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6月21日
近來,在全球最大外匯市場倫敦,人民幣再次成為焦點。自2009年中國首次宣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來,境外人民幣存款規模已增長10倍,境外人民幣債券市場從無到有,并發展至如今每月發行十多次,成了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
受人民幣被推波助瀾筑立起的 “高大”形象影響,倫敦、新加坡和法蘭克福等城市正競相成為其離岸交易中心。倫敦也自豪其成為中國建行倫敦分行的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但盡管境外人民幣使用規模迅猛增長,可總額極低。畢竟人民幣占全球支付清算的份額僅為1.4%,而美元占比42.5%,總體上看,人民幣距貿易結算貨幣的國際性地位還是相去甚遠。美元之所以成為全球儲備貨幣,最大賣點是美國向國際買家開放的龐大流動資產池。但近年來,中國出售的資產極其有限。據估算,美國、歐元區和日本出售的資產分別為56萬億、29萬億和17萬億美元,中國僅約0.3萬億美元。
什么在阻礙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自身。讓貨幣走向全球,最簡單方式就是貿易逆差,而中國總是處于穩固的巨額順差地位,外國人看到拿著人民幣做不了什么事,不由對其心生疑慮。或許隨著改革力度的加大,放開資本賬戶將會改變現狀。但為了中國的金融穩定,北京的策略只能走這么遠,謹慎仍是首要考慮。
中國自古以來就把教育當成提高社會和經濟地位的途徑,他們信仰的公平和任人唯才的選拔制度可以用“知識改變命運”這句傳統的座右銘來概括。然而,對于剛剛經歷高考的940萬中國青年來說,城市和農村學子的學習成績已經出現了破壞性的鴻溝,其中的不公平和有限的機會正阻礙著有前途的人才邁向科研的殿堂。以北京大學為例,招收的農村大學生比例在過去10年大概從30%降到了10%。如果高品質的研究院校都以城市居民為主,農村學生將會慢慢地被擋在研究生進修和科學研究外,而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將被放大。
哪支軍隊會寧可夷平幾座神殿而不奪取一座都城?這可能是正在伊拉克上演并波及整個中東的災難。眼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戰線是最危險的。圣戰斗士—伊斯蘭堡的遜尼派和德黑蘭的什葉派—最壞的預期是具有核戰斗能力的可怕前景,但伊拉克作為一個民族主權國家的分裂似乎差不多是既成事實。美國撤走最后一批作戰部隊已過去了兩年半,美國在伊拉克開戰已過去了10年多,古老的仇恨仍在漸漸碾碎這個國家。伊拉克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千百年來的積累所致,是1000年前就已經是舊聞的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宗教裂痕的新篇章。
奧巴馬總喜歡說,美國和世界人民已經走過了19世紀和人類歷史的不愉快時期,而事實上,他正在重復著歷史上一些最危險的錯誤。美國對莫斯科的虛張聲勢和夸大的言辭激起了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更讓普京相信美國是軟弱和優柔寡斷的,也暴露出西方內部的分歧,從而面臨著國際格局重新洗牌的風險。像在烏克蘭危機中,奧巴馬政府做出的決定明顯欠缺機智和外交遠見,美國應該開放所有的選擇權,而不是公開放棄軍事行動,甚至是有意義的軍事援助。這讓北約中的美國用行動保護盟友的責任和承諾在普京發生反抗后,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戰爭或羞辱。
《全球人才2021》報告顯示,中國臺灣地區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地區。未來,擁有最豐沛人才的國家為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哥倫比亞,中國大陸供需剛好平衡,人才短缺最嚴重的3個地區為波蘭、日本和臺灣地區。臺灣會成為人才最短缺的地區,甚至勝過日本的原因,主要在于強勁的經濟成長預測。未來10年,臺灣的經濟成長將是以產業結構變化和產業技能升級所帶動的變革性成長。10年后,臺灣不會再生產今天制造的產品,也不會再需要今天所需要的人才,而是需要更高規格、更高技能的生產和服務人才,臺灣不少產業將面臨高階人才外流、基層人才不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