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22日下午,泰國各大電視臺的電視信號被同時切斷,隨后開始統一播放以進行曲為主的軍事歌曲。就如同2006年軍事政變的翻版,敏感的觀察者第一反應是:泰國又政變了。不出所料,當日16時30分左右,虛設的海陸空三軍總司令、掌實權的陸軍總司令以及國家警察總署長同時出現在電視上,坐在最中間的陸軍總司令巴育上將宣布軍方接管行政權力,這意味著泰國又一次發生政變。
政變發生后,美國國務卿克里當即予以譴責,五角大樓也宣布中止正舉行的美泰聯合軍演。但政變仍獲得泰國部分普通民眾的擁護,一些民眾還為士兵們送水送花拍照留念;同時,也有民眾冒著違抗戒嚴令的風險出來抗議軍事政變,而且這種示威活動有擴大的趨勢。
與泰國近代民主化進程相伴的是一部軍事政變史。1932年,泰國爆發以軍事政變為方式的民主改革,隨后君主立憲制作為泰國政體被確立起來。而此后的80多年,盡管每次誘發政變的具體原因不同,但軍事政變已成為泰國政治中一種規律性的波動。泰國文人政府本身的局限性和政黨的不成熟,使得政治利益分配往往不能在體制內得到妥協,導致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游行時有發生。軍方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非局內人的身份出現,短暫掌握國家行政、司法、立法權力,對當時的政治利益結構進行重新洗牌。
在泰國發生的這一切,有觀察者歸結為“政變文化”。然而將政變包裝為“文化”似乎太過溫情,因為政變背后不僅是政治勢力的較量,也是泰國社會問題的表現。泰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模式累積了不小的貧富差距,過去因國王對農村地區的惠顧而緩和的矛盾越來越難以掩蓋;而在試圖通過民粹政策打破這一發展模式的他信政府2006年被軍人趕下臺后,泰國不斷灼燒的政治矛盾也在無形中加深了這道鴻溝。
與此同時,長期受到威權和賄選影響、呈畸形發展的泰國大選實踐,也造成社會底層民眾在政治認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嚴重分化。更為嚴重的是,政治集團在制造社會分化的同時,又在反過來利用這種分化擴大更大范圍的對立情緒,并借機為己方牟利。
反思2006年政變,可以說由泰籍華人林明達等人領導的“黃衫軍”持續半年多的街頭示威游行是主要動因。黃衫軍那次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雖然未能促使以民主黨為代表的保守派掌權,卻讓各方看到了街頭政治的能量,以致后來民主黨掌權時有了紅衫軍的出場。
政治集團將這種激情、無序甚至充滿暴力的示威活動視為獲得政治權力的捷徑,并通過各種途徑,操控著泰國的兩大街頭政治團體。最終,本應以民主訴求為主題的示威抗議活動,演變成政治角力的砝碼,甚至成為扳倒另一方的“殺手锏”,這也成為無論哪方走上街頭,都堅持不妥協態度的主要原因。
在街頭政治演變成一種政治工具后,紅衫軍、黃衫軍“你方唱罷我登場”,而且每次示威都不到流血沖突不罷休。此次軍方再次走到前臺充當“亂局終結者”角色,正是在街頭政治團體雙方均宣布將發動大規模示威,并且示威雙方有可能發生正面沖突的背景下進行的。可以說,街頭政治是本次軍事政變的直接導火索。
與國際社會對軍事干預普遍持否定態度不同,長期的街頭示威集會使得泰國民眾的態度更傾向于理解和認同軍事干預。早在軍方宣布啟動戒嚴法時,泰國一所大學的民意調查就顯示,有75.95%的受訪者認同軍方所宣布實施的戒嚴法;另有50.93%的受訪者表示,戒嚴法能緩解緊張事態。
截至目前,軍方的軍事政變進展得順風順水,強力控制手段似乎已經獲得從皇室到普通民眾的認可。但熟悉泰國政局的人都明白,政亂不會就此消停,軍方扶持的臨時政府恐怕也很難有所建樹。2006年政變后,以素拉育為總理的臨時政府由于無所作為,至今仍備受詬病。
保守派的目標是讓總理和內閣以推選、任命等方式產生,從而杜絕在選票上的較量。未來國會結構也可能進行調整,現在的方案是上議院和下議院進行合并,部分議員來自推選,少部分還是來自選舉,但選舉的方式肯定與現在不同。
如外界評論所言,雖然軍方一再強調在此次政治爭斗中保持中立,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英拉政府下臺,憲法懸置、國會解散,政變無疑是朝著以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為首的反他信陣營所期盼的方向前進。這無疑強烈刺激了紅衫軍的神經。盡管軍方采取休克式的方法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平民之間的暴力沖突,但近日曼谷、清邁發生的反對軍事政變的示威說明,政變本身已經為紅衫軍未來走上街頭制造了足夠分量的口實。
2006年至今,他信政治集團已經遭遇兩次軍事政變和一次司法政變。在流亡海外的8年時間里,他信利用自己超強的政治手腕指揮國內殘部,利用“借殼上市”的方式,先后讓人民力量黨和為泰黨成功掌握泰國政權。然而這一次的政變卻讓他信陷入絕望的邊緣,因為不僅親他信的政治勢力會遭到徹底清算,而且泰國未來的政治“游戲規則”也會被改變。
此外,反他信一方在長達6個月時間里散播對他信家族的仇恨,也使得親他信的政治勢力很難在未來新秩序的建立中獲得相應的利益。政變后,他信并沒有再企圖尋找拉攏國內的一些外圍勢力,而是通過自己的法律顧問釋放出考慮成立流亡政府的消息。而流亡政府的成立,必然會將泰國國內的政治斗爭國際化,屆時泰國矛盾必將更為復雜,東盟和區域內國家的外交關系也將面臨考驗,這會讓軍方扮演“終結者”的愿望落空。
據泰國國內知情人士透露,軍方向臨時政府交權后,以保守派為主的當權者可能會在選舉方式、地方政府權力和經濟方面推行較大的改革。
以保守派為主的政治集團正在考慮,對泰國政治體制進行較大的修改,特別是對針對“一人一票制”的大選制度。他們希望在改革后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的主動性。
保守派的目標是讓總理和內閣以推選、任命等方式產生,從而杜絕在選票上的較量。未來國會結構也可能進行調整,現在的方案是上議院和下議院進行合并,合并后的稱謂雖然還沒有確定,但其中一部分議員來自推選,少部分還是來自選舉,但選舉的方式肯定與現在不同,且有可能采取間接選舉的方式。

地方政府權力也是泰國保守派面臨的困境之一。一方面因為地方自治組織的建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管理較為松散,地方政府有些時候也會出現不聽從派遣的情況。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政治傾向化”嚴重,特別是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地方公務員和自治委員會成員支持政治活動的行為讓中央政府非常頭疼。因此,未來新的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權力將有更多的約束,同時很可能會收回一部分賦予地方自治組織的權力。
與此同時,泰國在經濟方面也將會面臨重大改革,很可能涉及對現行商業法的修改和國有企業的改制。據泰國國內知情人士透露,加強招商引資將作為商業法改革的重點。泰國雖然專門設有促進投資委員會,但因為現行商業法的掣肘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也是導致泰國經濟缺乏新增長力的原因之一。未來希望能夠給“泰國促進投資委員會”在法律上松綁,使得更多大型投資項目能夠進入泰國,拉動泰國GDP增長。
而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則更側重政治利益的考量,目前泰國國有企業面臨嚴重的資產流失和私人侵吞問題。國有企業的改制,有助于鞏固政府和保守派手中的權力。因為通過近些年與他信為首的曼谷政商集團的交手,保守派政治集團已經很清晰地意識到,資金保障是他們明顯的短板。
從目前局勢看,如果臨時政府能夠先專注于推進經濟改革,吸引更多外資拉動泰國經濟增長,將有助于緩和國內矛盾,未來泰國政治和解的一線希望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