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 著
九州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說起徐復觀,大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曾與熊十力有一場不愉快的會面。那還是在1943年,徐復觀擔任國民黨陸軍少將之時,在通讀了熊十力的《新唯識論》后,被熊十力書中“化佛入儒”的思想所吸引,毅然決定登門拜訪。
熊十力問徐復觀如何看待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徐復觀隨口說了許多批評此書的話。不想熊十力立即破口大罵,批評徐復觀讀書為何只看別人缺點,而不吸取別人的長處。多年之后,徐復觀對這一罵還記憶猶新,并稱這是自己起死回生的一罵。
徐復觀后來的學術思想,也許恰恰與這一罵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徐復觀何許人也?早年曾留學于日本,后任國民黨少將,在抗戰中參加過山西娘子關等戰斗,40歲以后才逐漸走上學術之路,并終成享譽海內外的第三代新儒家。作為一位行伍出身的軍人,他經歷了中國最苦難的抗日戰爭,也經歷了抉擇中國命運的國共內戰; 作為學者, 他也披瀝了“五四”以后各種歐風美雨思潮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徐復觀身經太多國家的苦難,讓他不能不認真地去想中國遭受這種種苦難的前因后果。于是,在1949年之后,他開始斷斷續續在臺灣著名的刊物上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幾十年后,一部40余萬字的學術隨筆集《學術與政治之間》便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由于徐復觀身上被貼了“第三代新儒家”的標簽,所以很多人都以為他是一位十足的文化保守主義者。然而,當你仔細讀完這部40余萬字的巨著之后,才發現徐復觀的思想深處,早已融合了東西方各種思想, 并將這些思想的“精華”進行統合,希冀為中國的未來開辟新的道路。
他在此書中常常使用 “左右互搏”之術,立足中國傳統,利用西方思想徑路,在批判中尋求真理,于反思中尋找道路,企圖打破中國歷史上一治一亂的循環悲劇。
徐在全書中,從始至終都貫穿著一個原則:民主政治才是人類政治發展的正軌和坦途。他借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的思維方式來進行逐步推理,從形而上的理論中推演出民主政治乃是一種普遍性的政治,從而在最根源出處斬斷其他政治形勢(如獨裁)的合法性(見《中國政治問題兩個層次》)。
但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帝王專制,如何才能打破這一格局呢?這恐怕還要從儒家思想里找依據。徐在梳理儒家的政治思想時,尋找到儒家思想最高原則,即德治主義,德治主義的背后即民本主義。所以,古代中國“政治理想型”(馬克斯·韋伯語)應該是可以生發出民主政治的,但為何最后走向專制?徐復觀認為這是由于儒家典籍常常是為統治者而做,總是居于統治者地位以解決政治問題,以致雖然在“執拗的低音”(丸山真男語)下面是仁心與仁政,但因為權力老在君相手中打轉,人民沒有話語權,導致民主政體沒有建立起來。
那么,中國政治該如何轉變?徐復觀認為應該取東西方之精華,去兩種政治的糟粕。西方政治重在尊重法理,東方政治貴乎德性,因此中國的統治者應該在西方保障人民權利的制度下,增加自己的道德責任感,充分激發統治者個人的自覺,只有這樣才可以開辟出未來中國政治的“新航路”。
通過以上的論述,會發現徐既不同于其他新儒家,將傳統本身看作西方思想的變形,也不如許多唯科學主義者將傳統思想貶得一無是處,而是使兩方互相充實,互相提攜。
正如同為新儒家的杜維明所評價的那樣,“他心里所蕩漾的精神命脈是從中國泥土里涌現的源頭活水……同時,他是一個奉獻民主的斗士,一個敢向現實政權挑戰的人文自由主義者”。
我們或許可以從熊十力的那一罵中,找到他思想轉向的影子。
余世存 著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4年1月版
余世存,詩人、學者。每一家家教自有特點,如林同濟家是要培養專門人才,以適應中國的現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偉大人才;盧作孚家是讓孩子不要當敗家子;黃興家是無我、篤實;聶云臺家有家庭會議……本書從“家風家教之于當下”的視角撰寫了中國家族的傳奇經歷。
【日】內田樹 著 張玲玲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內田樹,日本學者,哲學家,文藝批評家。他從研究中認為,與其稱猶太人具有某種個性,不如說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某種民族群體的“傳統”。創新在猶太人那里僅僅是一種常態,這恐怕是今天猶太人如此優秀的主要原因。本書曾獲2006年第六屆小林秀雄獎。
【美】歐立德 著 青石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4月版
歐立德(Mark C. Elliott),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美國著名清史學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獻,解讀乾隆生平的每一個細節,準確地還原了這位曾竭力將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實面貌。本書既忠實于歷史文獻而具學術深度,又不乏生動的敘事與巧妙的結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