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忽略胃實在太久了
連醫生都說,胃潰瘍猝死的案例極少發生,提起胃病,大家似乎都認為是一般的慢性病,算不了是什么大事,更不會要命,不舒服時忍一忍、吃點藥就過去了。哪怕是胃癌,較之其他腫瘤,成活率也是高的。因此,比起可能發生肝硬化的肝臟、發生胰腺癌的胰臟、發生心肌梗塞的心臟、發生腦溢血的大腦、發生尿毒癥的腎臟,人們對于自己的胃,往往是不大在意的。不僅吃十分麻辣的紅油火鍋、水煮魚;喝含有酒精的各種酒;而且經常吃不易消化的烤肉、炸串、生海鮮和冰冷的雪糕、冰淇淋。這些飲食行為都使胃很辛苦、很受折磨!盡管胃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囊袋,看上去能屈能伸,但耐不住日積月累地忍辱負重,日復一日地摧殘,終會把它累吐血的。
胃病也是一種不良生活行為病
與糖尿病、高血壓等致死率較高的疾病一樣,胃病也是一種不良生活習慣病。環顧左右,除了經常不吃早飯、吃飯不規律外,經常熬夜、生活壓力大的人往往胃不好。其中的道理是這樣的:管理我們內臟器官有一對神經,一個叫做交感神經,一個叫做副交感神經。正常情況下,夜里本應是副交感神經當值,人體各器官都安靜下來,進入修復時段。而如果不睡覺,人體便處于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此時,白天勞作了一整天的胃,仍不得安寧,得不到很好的休息養生;如果熬夜時再進食,胃也跟著加班加點連軸轉,久而久之,出現各種胃部疾病就不足為奇了。
胃部損傷源于“保護大腦”
精神壓力大而發生胃部疾患,也屬正常現象。因為人體的大腦與胃之間有一個由神經與體液構成的“胃-腦通道”,在大腦高度緊張和突然受到刺激時,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便會啟動,通過“胃-腦通道”,將壓力轉向胃部,以減輕大腦的刺激,同時引發胃部的損傷。
多年前看電視劇,見有這樣的情節:主人公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哇”地吐了血……當時還認為是藝術處理。后來讀軍醫學校當了醫生,了解了“胃-腦通道”的機理,便明白了這絕不是編導的藝術夸張,而確實有其科學依據。
傳統情況下通常是男性的壓力比較大,因而胃病患者中男性居多。而現在女性的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發生23歲女孩子因胃潰瘍導致出血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已經說明了這種趨勢,這是應當引起關注的一種傾向。應普及健康教育,加強防護,避免悲劇的發生。
除了調整生活節奏、加強精神養護、保持淡定從容的心態之外,科學飲食對于胃部保養也十分重要。關于胃部養生,我國傳統醫學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嵩山少林寺的養生食療就很值得借鑒。例如養胃香粥,便是一得法高招。此方很簡單,用牛奶與大米一同煮粥,也可以用牛奶+大米+小米+薏米+山藥同煮。每日食之,久必有效。